APP下载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浅析

2014-11-17王燕徐灵玲杨梅

中外医疗 2014年5期
关键词:临床检验对策

王燕 徐灵玲 杨梅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结果不达标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方法 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采集的4 500份血液标本质量进行分析、统计,寻找血液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4 500份血液标本中发现,有230份血液标本不合格,比例为5.1%。并且统计发现标本不达标的常见类型有:样本量少、抗凝不全、溶血问题、凝血问题,其他不合格原因还有输液同侧采集、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以及盛放血液的容器不当等。结论 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主要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因素有样本量少、凝血问题、溶血问题以及抗凝不全等。因此,为了提高检验准确性医院检验科应不断完善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采血规范及专业技能,从而确保临床检验质量。

[关键词] 临床检验;溶血;凝血;采血;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023-02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为更多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1]。为了进一步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达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该院针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期间收集回来的4 500份血液标本质量进行检测、分析,寻找影响其血液质量、检测结果的原因,从而指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血液标本共有4 500份,均是该院门诊采血科室医务工作者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然后由指定的护士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

1.2 方法

血液标本被送至检验科室后,通过专职工作者进行集中收取、放置。按照临床医生申请的血液检验项目内容,对相应的血液标本外观、颜色进行观察,分析采集时间并通过复查方式、检测分析方法等手段帮助核对血液标本是否合格。另外,检测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标本量不足、凝血问题、溶血以及抗凝等情况。并认真记录不达标的血液标本,通过建立相应额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录各个不达标标本的不合格原因,然后按照不达标原因进行分类。通过与相应的负责护士进行沟通之后退回不达标的血液标本、重新采集,并重新检验,将其检验结果对原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达标原因

采集回来的4 500份血液标本中检查发现有230份血液标本是不合格的,所占比例为5.1%。其中不合格标本的常见类型包括:样本量少:27.5%;抗凝不全:20.5%;溶血问题:12.5%;凝血问题:11.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6.3%;容器不合格:6.7%;输液同侧血液采集:6.2%;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5.2%;标签不规范:3.3%;标本受到污染:0.4%。

2.2 标本血液比例不正确

检验标本中发现血液比例不当,检查结果中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值水平明显升高,而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测定值下降。详细数据:(1)不合格血液标本中Fib(2.36±1.16)g/L,TT(15.5±2.3)s,PT(21.2±4.8)s,APTT(41.5±9.1)s;(2)复查标本:Fib(3.59±1.04)g/L,TT(18.0±1.5)s,PT(11.8±1.9)s,APTT(25.5±2.8)s。

2.3 溶血影响

发生溶血的不达标标本与复查血液标本相比检测所得结果中GLU(血糖)水平值偏低,而钾(K+)浓度以及AST(谷草转氨酶)检测值偏高。其中不达标标本:K+(6.9±0.7)mmol/L, AST(55.8±15.1)U/L, GLU(3.1±0.6)mmol/L。复查标本:K+( 4.2±0.6)mmol/L,AST(26.1±10.8)U/L, GLU(4.2±0.7)mmol/L。

2.4 凝血原因影响

血液标本中存在血凝块会使检验项目中的PLT(血小板)的测定值下降,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检测值相比与复查标本检测值较低,而不合格标本中WBC(白细胞)检测值较高于复查标本检测值。这表明不合格标本中凝血原因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3 讨论

3.1 分析部分导致血液标本不达标的原因

3.1.1 病人自身原因 4500分血液标本中有230例标本不达标,其中有12份(5.2%)是由于被采血者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工作质量也会受到受检者的身体、心理状态的影响,但是在工作中医务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血液采集工作中,护士没有向受检者说明详细的注意事项,仅是简单的介绍,造成受检者没有认识到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充分的准备。应告知受检者在采血前12 h就停止进食,并在采集前4 h禁烟酒、咖啡以及茶等刺激物,有效防止饮食因素对生化检验指标产生影响。告知受检者在采血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因为其会导致出汗、剧烈呼吸,造成体液分布以及体液量改变,使电解质升高[2]。

3.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 该组研究中230份不达标标本中有32份血液标本溶血,检测结果表明标本溶血GLU值偏低,而钾及AST检测值略高,导致检验结果发生误差[3]。其中比较多见的溶血原因:①采血过程中护士采血时间太长、止血带拉扯太紧、采血部位挤揉、拍打过度,或者是使用的真空采血管内部压强太大,使血液在采血管中发生较大的撞击,使部分红细胞发生破裂情况;②护士采血前使用酒精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未将酒精干透就进行插针,或者是针头和注射器连接部位发生漏气,造成采血过程中存在气泡[4]。

不达标样本中有120份属于血液比例不当,其可导致检验结果中的APTT以及PT检测项目的测定值偏高,Fib以及TT测定值下降,从而使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发生较大误差。其中采血量少或者过多都会使血液抗凝比例不当,导致凝血试验结果发生误差。

3.2 预防对策

3.2.1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医院可以印发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册子,并将其发放到每一位采血工作者手中。册子中包含有临床检验相关项目及其重要性、受检者准备工作、标本采集规范、采集注意内容以及检验时限等。并定期开展相关的血液标本采集讲座,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采集技术、专业技能,完善护理人员的血液标本采集知识,从而提高采血质量,确保标本合格。然后定期对科室工作者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计入个人绩效,从而提高科室人员的工作认真度以及自我提升的意识。

3.2.2 确保受检人员准备充分 采血护士在采血之前应告知受检者采血相关注意事项,根据不同检验项目要求来确定禁食水时间,使受检者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有效防止饮食、饮水因素影响检验项目测定值。并且叮嘱受检者在采血前禁止剧烈运动、过度劳累,避免在检验过程中存在假阳性情况。采集工作中,对于紧张、害怕的受检者,护士应积极与其进行交流,帮助转移注意力,缓解受检者不良情绪,从而控制由于紧张、害怕心理造成血糖升高、红细胞数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影响标本检验结果的正确性[5]。

综上,血液标本检验工作中为了确保标本质量合格,提高检验指标的准确性,医院采血护士应严格控制好采血量、采血方法规范,使受检者做好充分准备等,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对于采集好的标本,在送检过程中也应做到及时,防止送检时间延长而影响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周迎端,陈敏,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97-100.

[2] 吴华,王小青,于波,张翠青.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99-100.

[3] 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8-89.

[4] 黄位强.132份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8):88.

[5] 高亚英,王晓明,蒋冬青.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控制[J].交通医学,2002(1):84.

(收稿日期:2014-01-02)

猜你喜欢

临床检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检验探讨
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