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麻患者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临床观察

2014-11-17赖尚导曾振平叶阮昊

中外医疗 2014年5期
关键词:全麻

赖尚导 曾振平 叶阮昊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麻患者肌松监测在气管拔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共100例,ASA分级Ⅰ~Ⅱ级,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传统方式确定拔管时机,实验组患者使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确定拔管时机,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19.16±8.12)mg、术后苏醒时间(18.34±4.82)min、术后拔管时间(15.11±19.24)min,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气管拔管后15 min、30 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4.00%,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28.00%,实验组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时机把握更准确,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

[关键词] 全麻;肌松监测;气管拔管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008-02

气管拔管操作对于全麻患者来说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阶段,肌松药物残余对患者术中、术后状况及呼吸道健康都有负面影响,肌松监测仪的合理运用可辅助更为准确地把握拔管时机、避免不良反应[1]。为探讨全麻患者肌松监测在气管拔管中的临床应用,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择期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共100例,ASA分级Ⅰ~Ⅱ级,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共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42.5±12.3)岁。对照组患者共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1.8±10.7)岁。两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神经肌肉传导性疾病,且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前提下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插管全麻处理,选择芬太尼、阿曲库铵、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选择美国欧美达公司提供的Datex-ohmeda Aisys麻醉机,四个成串刺激肌松监测指标,频率调至2 Hz,组间刺激间距12 s,脉冲宽度0.1 ms,以左手拇内收肌肌张力作为主要监测对象[2]。

对照组在生命体征均稳定后,呼吸频率>18次/min、潮气量≥5~6 mL/kg、氧合指数≥200之时拔管;实验组在血氧饱和度≥90%时拔管。

1.3 评价标准

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监测拔管后1 min、15 min、30 min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连续20 s<90%视为低氧血症[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19.16±8.12)mg、术后苏醒时间(18.34±4.82)min、术后拔管时间(15.11±19.24)min;对照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总用量为(41.25±10.02)mg、术后苏醒时间(32.14±10.07)min、术后拔管时间(35.14±11.21)min。实验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后不同时间段出现低氧血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气管拔管后15 min、30 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4.00%,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气管拔管后1 min、15 min、30 min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00%、12.00%、10.00%,拔管后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28.00%,实验组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该项目采用了传统经验法与肌松监测法进行科学比对,使用了肌松监测仪客观地对患者的肌松情况进行采集、分析,填补了我地区全麻拔管科学监测的空白。采用肌松监测仪拔管下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常规拔管,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常规拔管组,与其他报道相一致[4],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

尽管麻醉患者肌松监测已经为医学界普遍认识,但全麻患者手术中肌松监测环节仍未能普遍结合到术中[5],多数麻醉医师仍然是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依照传统的肌张力评估等方法判定气管拔管时机,尽管有丰富的临床麻醉和气管拔管经验[6],没有采用肌松监测技术下的传统气管拔管操作仍然不能很好地保证患者体内残余肌松很好控制[7],患者术后肺活量、呼吸道状况仍然不佳,低氧血症及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融入肌松监测技术之后,临床工作者可更为准确地避免肌松残余,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尽管会有短暂的血压、心动和情绪剧烈变化,但多数仅为暂时现象[8],总体来说,肌松监测下的气管拔管更为安全、平稳。

[参考文献]

[1] 张丽峰,史东平,鲍杨,等.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2):90-91.

[2] 张丽峰,鲍杨,史东平,等.应用TOF、BIS联合监测指导气管拔管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061-3063.

[3] 张丽峰,鲍杨,史东平,等.不同年龄患者全麻后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2):2021-2022.

[4] 张丽峰,鲍杨,史东平,等.肌松监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与传统拔管的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1):107-108.

[5] 黄丽娜,汪正平,马皓琳,等.硬脊膜外腔阻滞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0,33(10):900-905.

[6] 谭放,李绍清,陈莲华,等.不同频率喷射通气在支撑喉镜术中的通气效果及不良反应[J].上海医学,2010,33(10):915-918.

[7] 李建华,赵宏娟,白玉玮,等.控制呼吸和保留自主呼吸的静吸全麻用于先天性双侧唇裂手术的安全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954-2955.

[8] 徐晓林.肌松监测在麻醉恢复期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93-94.

(收稿日期:2014-01-02)

猜你喜欢

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不同全麻方案在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中的应用研究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医揉按及穴位按摩在全麻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及效果
SLIPA喉罩与插管全麻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对比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烷全麻下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全麻下双极电凝扁桃体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
氟马西尼用于脑瘫患儿全麻催醒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