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非昔比的瑞典“育儿经”

2014-11-17朱迪思·伍兹

中外文摘 2014年15期
关键词:瑞典人成年人瑞典

朱迪思·伍兹

严厉也是一种爱

我女儿今年5岁,别看她年龄不大,但只要心情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有时我只是善意地提醒她记得关电视,天冷要添衣服,但对她来说,这已经侵犯到她的“人权”了。于是,女儿会眯起眼睛,撅起小嘴巴,恶狠狠地对我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当然,我也不甘示弱,严厉地回击道:“亲爱的,我本来就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我是你的朋友,我就不会天天帮你洗袜子,不会给你买暖和的棉衣穿,更不会因为怕你长蛀牙,而天天催你按时刷牙!现在,你最好快点穿好衣服去上学,不然我会报警,警察会把你所有的布娃娃都抓起来。”

也许我对女儿严厉了一点,但严厉也是一种爱。我并不是在吹嘘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么时髦,相反,我采用的仍是英国古老的育儿经,这种教育理念在瑞典和挪威很受欢迎。很多西方国家,其中就包括瑞典和挪威,曾一度奉行“放养”的教育理念,而如今,这些国家的人们也开始在反思这种时尚理念的弊端。

47岁的大卫·埃伯哈德是一名精神病医师,也是6个孩子的父亲,曾著有《儿童是如何掌权的》一书。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差,这些“温室中的花朵”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在书中,埃伯哈德写道:“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不意味着是在打击孩子,父母应该有个父母的样子,不能只是做孩子的朋友。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待人处事之道,以便让孩子在未来能适应成年人的生活。”

瑞典人的教育理念

瑞典人认为父母应该多多与孩子沟通而不是惩罚他们。如今,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瑞典人显然低估了儿童的心理承受力。父母的“放养”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儿童错误行为的一味忍让。瑞典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课堂纪律松懈,考试成绩下降和自杀率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把矛头指向了瑞典的主流教育理念。

1979年,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体罚的国家。随后,“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步在瑞典全国范围内推广。从社会层面上讲,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有益于经济发展,但从家庭层面上看,这确实是一种灾难。

“瑞典社会中最令人担心的一点就是,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肯特大学名誉教授弗兰克·弗兰迪说。他在《偏执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成年人害怕管教自己的孩子,摒弃‘体罚的教育方法,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坏的影响。”

在外国人看来,瑞典人推崇的“放养”教育法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象征。一直以来,这里的儿童都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户外运动上。大人鼓励儿童去探索大自然,并且鼓励他们在竞技体育中挖掘自己的身体潜能。

在这种前卫的教育理念下,瑞典小学生大多十分叛逆,不愿听从老师的指挥,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对整个社会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研究表明,在瑞典,青少年的实际能力与脑海中的“自我形象”相距甚远。他们对自我的期望值过高,以至于很难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所以,青少年中的自虐、自杀事件才会层出不穷。

除瑞典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都知道,和成年人打交道时,理性沟通通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在和一个性格乖戾的孩子相处时,心平气和的聊天方式并不奏效。像瑞典人这样,让孩子自己设定就寝时间,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那些奉行“放养”教育方法的家长,其做法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保障与孩子的交流十分畅通,从而避免孩子遇到各种危险,犯下各种错误。但仅仅做到撒手不管,只能说明这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知之甚少。

我不能想象“没有规矩,自成方圆”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凡事都应该有个界限,但如何设定界限?又成了一个困扰着人们的难题。“界限”一词让我想到了灌木篱墙。郁郁葱葱的欧芹和仙翁花在篱笆墙中盛开,不时还有几只小蝴蝶在花叶上翩翩起舞,整个景象美极了。然而如果没有了篱墙,花儿会长得零零散散,看起来十分萧条。

瑞典的年轻人总是对生活感到失望,特别是年龄在15至25岁的女性,虽然正处在花样年华,但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瑞典社会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该继续沿用极度宽容的教育态度还是改为严惩不贷的教育方法?显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大多数头脑清醒的父母会在二者之间摸索出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法,在他们眼中,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我承认,我的教育方法并不总是奏效,但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找出更好的方法。我并不能成为女儿的好朋友,但在抚养女儿的过程中,我会更有信心和耐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潮和低谷,如同坐过山车一样。但是,请不要担心,人们总能在旅途中收获意外的风景。

(摘自《每日电讯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瑞典人成年人瑞典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瑞典没有“剩宴”
成年人的辛苦
呼叫瑞典
古老的瑞典
深不见底
拿破仑的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