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更要注重以“德”育人

2014-11-17杨铭

企业导报 2014年18期

杨铭

摘 要:最近一段时间,教授、校长的称呼被不断在网上被热炒,被予以了褒贬不一的更多含义,令人膛目结舌。为师者必须要有好的品德才能担当起育人之责,才能不亏于师者之称,高等教育更需如此。

关键词:以德正身;以德树人;以德为先

长久以来,教授、校长作为“师者”的形象代表着智慧、多识、博爱等诸多含义被世人所敬仰,这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对“师者”应有的态度。可是,曾几何时,教授、校长的称呼也有了怪怪的味道,“校长猥琐女学生”、“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的新闻标题一而再再而三的震撼着民众的神经,挑战着良知的底线。即便是排除不良媒体扯着狗皮赚吆喝、吸引民众眼球、博得曝光率的嫌疑,即便是排除好事者捕风捉影、街坊邻居的打发时间的无聊话题,但“无风不起三尺浪”,近年来不让人放心的事发生的太多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是有着历史的光环的,历朝历代,师者都担任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在改变历史。被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和高尚的品德吸引了无数的学术大家齐聚麾下,培养了一批影响至今的拔尖人才,正是因为北大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师生二者都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才可称之为时代楷模,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一是要以德正身。为人师表者,是学生的榜样,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更是如此。高等院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课堂,也是学生离开小家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课堂。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以后立足于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他们在学校形成的品德观念、价值取向、是非观念确要伴随他们终生。教师是学生潜移默化中的引导者,作为象牙塔中的引路人,教师的品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师者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的,更因为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会对身边的学生产生极坏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师尤其要以德正身,发挥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不愧对于师者之称。首先,要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不被世俗所扰,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自觉接受主旋律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信仰问题。其次,要当好社会发声的中流砥柱,不为不良思潮影响,始终加强对道德的修养,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影响学生。再次,学校一级要把严关口,所有一线教学岗位任职教师要慎重考量,品行不过关的坚决清肃,从源头上守好关口。

二是要以德树人。自古到今,唯才而论,人心可谅,问题是要全面地培育学生,智力投资不可少,但切莫忘记德育,传道授业德先行。历史上,为防 “近墨者黑”,孟母不惜三迁其居;为激励儿子“精忠报国”,岳母竟然为岳飞刺字于背。这正是由于她们理解了育人之“诀”,重的是品德。而官家子弟、富豪后生也多矣,论条件比岳家、孟家要优越得多,立教馆、访名师、设陪读,却没能培育出几个有用之才来。何故?究其根,乃是缺乏德的营养。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如果缺乏思想品德修养,只知甜不知苦,只知易不知难,只要权力不尽义务,最终是不会有出息的。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是很有道理的。德行的培养在当下的教学体制内缺乏机制上的硬性约束,对成才标准上的考量往往体现在知识体系的考核上。高等教育要发挥“小社会”“大团体”的优势,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接触认知世界,培养学生对积极主旋律的认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三是要以德服人。一个民族必须有感化后人的薪火传承,必须有优秀血脉的积累,才能不败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世界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德行天下”的大德观念正是其精髓所在。师者在德行上传承的不仅仅是育人的要求,更是对亘古不变的优秀文化的传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意味的更深层次含义是以德的教化让传统经久不息。中央电视台最美基层教师讲述的故事之所以让无数人感动,正是因为师者的德行光辉照亮了学者前行的路。他们普通甚至贫穷的身影,正是学生眼中最靓丽的风景。高等教育最为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投入之巨大,期待之高远,决不能忘记自身的职能。学校要从传承文化、传承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层面上,用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德行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初即明白什么应该崇仰,什么应该摒弃,怎么样为国家做贡献,怎么样为社会创造价值。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师更应该时刻谨小慎微,注重自身形象,注重品行修养,用最积极的心态、最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用“德”的光辉让学生懂得善恶美丑,懂得是非曲直,自觉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双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 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 教育探索.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