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呐喊》的精神启蒙底论其社会作用
2014-11-17莫松瑀
莫松瑀
摘 要:《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对旧中国社会的真实描写,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向社会发出了呐喊、发出了控诉,体现了作者执着的反封建精神,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在人性麻木、精神萎靡的社会中喊出了最强的社会之音。
关键词:《呐喊》;呐喊的呼声
鲁迅是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的不满,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鲁迅看到了旧中国社会人性的不足,以其犀利的笔法刻画出了麻木不仁的人性形象,同时从“立人”的角度对中国的社会的黑暗进行了鞭挞,主张人性的解放。鲁迅在《呐喊》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于“吃人”的社会进行了抨击针砭,喊出了时代最强音。
一、旧社会的鞭挞
鲁迅在《呐喊》的开篇介绍了创造的精神动力,作者偏执于回忆曾经的寂寞时光,深深体味到到一种精神寂寞感觉,作为黑暗社会中的明灯,作者看到了社会各个角落中隐藏的“吃人”,鲁迅用呐喊的文学撼动着沉默、麻木的灵魂,企图惊醒那些正在沉睡的人们。文学的力量就是引导灵魂的救赎,也是鞭挞旧社会的武器,鲁迅以一个战士的形象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呐喊,对于旧社会发起了呐喊和批判,呼吁人性的复活。
鲁迅在在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特点鲜明,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笔下的人物表面上狂态十足,但是却是一个抗争者的角色,鲁迅曾经有过学医的经历,因此在塑造“狂人”的形象上更加的下笔自如,把“狂人”的疯癫形象展示给大家,但是在“狂人”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黑暗的批判,透过人性的扭曲深深刺中社会的痛处,对虚伪奸诈的社会风气进行了讽刺。在旧中国时代,传统的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灵魂,社会风气冷漠,人们之间缺乏关怀,而《呐喊》却喊出了时代强音,讴歌真诚和有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二、对社会的呼唤
《呐喊》的出现刺激了部分青年作者的心灵,同时其深邃的作品风格也得到了广大青年的认可。鲁迅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述了对于社会的认识,直面于惨淡的人生事实,勾勒出了冷漠社会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的生活现状。尤其是刻画了孔乙己、单四嫂子麻木的灵魂,同时是刻画了狂人的反叛性格,对社会现实发出了渴望灵魂苏醒的呼喊。小说中的狂人形象代表着时代的反抗者,看似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和思想,恰似作者对于社会黑暗的透析,在吃人的社会中,灵魂的苏醒被看作是狂人病症,这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极大讽刺。此外在《呐喊》中,不同的元素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在文章《药》中,作者采用了华家和夏家的元素,颇带有凸显华夏的象征意味,同时不同的文章都带有独特的风格,其叙事内容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变社会现实的渴望。鲁迅先生是一个超脱社会的智者,当广大的人们都在黑暗中摸索时,他就看清了中国社会的病状,中国社会麻木的现状正是由于思想的愚昧造成的,作者通过小事的刻画来表达对于美好社会风气的向往,例如在文章《社戏》中,作者对社戏的夜色进行了着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性思考,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下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展现了浓郁的理想气息。
三、人性的解放
面对旧中国的处境,很多仁人志士都在努力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并以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现实,要改变一个国家、民族,首先要改变其国民的思想,只有完成人性解放,才能实现国家民族的复兴。孙中山曾经把“知难行易”作为其革命的思想宗旨,并不断践行其理想。鲁迅找到了中国问题的根本,积极呼吁人性解放,《呐喊》中的十多篇文章都带给理想青年精神震撼,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鞭挞吃人的社会,表达了对于社会的种种不满,而《孔乙己》则塑造了一个传统思想的受害者形象,呼吁社会现状的改变,实现人性的解放;
《头发的故事》用主人公独白的形式,勾画出国民性的麻木。《故乡》用主人公归乡视角,在今昔对照中揭示故乡衰败中人物的麻木灵魂。
在《呐喊》发表之前,中国的社会乃至中国文坛都死气沉沉,文人志士看不到社会现状的本源,也看不到人性解放的重要性。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呐喊》的出现仿佛是一个惊雷,震醒了民族的灵魂,打破了沉默的社会,洪亮的呐喊声充斥在中国大地上,促使人们思考人性的意义人性解放。这一声呐喊撬动了了中国大地上的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指导,鲁迅在发出对于社会、人性的呐喊之后,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更多的青年认识到吃人社会的本质,对于民族未来、国家未来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可以说《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惊雷,冲破了文坛的寂寞,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枷锁,促进了民众的人性解放。
总结:总之,鲁迅在《呐喊》一书中,全面刻画了旧中国的社会现状以及人性现状,同时作者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叛逆的狂人、迂腐书生孔乙己、麻木的民众、曾经纯真的闰土、自贱自轻的阿Q等,但是在这些的人物形象都是传统封建的受害者,都是“吃人”的社会改变了人性的本质。作者在书中,对于封建社会开展了口诛笔伐,并渴望人性的解放。时至今天,当我们读到《呐喊》时,依然能够听到鲁迅那强有力的时代呼声,而且《呐喊》一书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当今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踪影,这也是《呐喊》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 杨剑龙.寂寞中的呐喊——鲁迅《 呐喊》新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7(5).
[2] 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