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对比

2014-11-17李康

考试周刊 2014年80期
关键词:韩语对比汉语

李康

摘 要: 近年来,学习韩语的中国人日益增多,由于文化上的同源性,中国人在学习韩语上有明显优势。但是,韩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因而韩语学习充满挑战性。充分了解韩语和韩语各自的语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学习韩语。

关键词: 韩语 汉语 语法特点 对比

韩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可分为四点进行对比研究,一韩语用语尾和助词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没有语尾上的变化,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关系;二韩语的语序比较灵活,而汉语则比较固定;三韩语中的词汇词和语法词是不同的,汉语中是相同的;四韩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汉语则没有对应关系。

第一,韩语用语尾和助词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没有语尾上的变化,用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关系。韩语是一种语尾非常丰富的语言,可以通过语尾表示说话的语气是陈述,疑问,命令,请求,感叹;说话双方关系的亲疏或辈分高低。在韩语中用助词可以明确地区分主谓宾等句子成分,或表示并列、罗列、强调、对照、让步等语法意义。汉语没有语尾变化,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关系。语序,它既是一种语法手段,又是一种修辞手段。①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②你出的题太难了。?圮太难了,你出的题。③我喜欢这盆蝴蝶兰。?圮这盆蝴蝶兰喜欢我。例句①通过变化“不”“怕”“辣”三个字的语序,将三省市的人不怕辣味的程度进行了鲜明对比,程度一个比一个深。例句②是主语和谓语的变位句,通过谓语前置,并将主语和谓语用逗号隔开,强调了谓语,突出了题目之难。例句③则说明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汉语还通过虚词表示语法关系。如“开船吧!”是表示请求或吩咐别人开船;“开船呀!”就有催促的意思。

第二,韩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比较固定。在韩语中,不论怎样改变词语的顺序,都可以完整地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中改变语序,就会导致句义改变。如:奶牛——牛奶;老李——李老。又如:①老王批评老李。②老李批评老王。在①中,老王是施事(批评者),老李是受事(被批评者),在②中,老李是施事(批评者),老王是受事(被批评者)。语序变了,施受关系就完全改变了,所表达的意思也随着改变。说明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如果语序改变了,就很可能会影响到句义。

第三,在韩语中,词汇词和句法词是不同的,汉语中则是相同的。如“弟弟吃饭。”在韩语中,单独使用词汇词一般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需要在词汇词上添加助词或词尾,使其成为句法词,以此表达完整准确的意思。例句中,“弟弟”、“吃”、“饭”既是词汇词又是句法词,汉语中词汇词和句法词是相同的。

第四,韩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中则没有。韩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按意义标准,韩国语词类可以分为名词、代词、数次、助词、动词、形容词、冠形词、副词和叹词。按功能划分为体词(名词、代词、数次),谓词(动词、形容词),修饰词(冠形词、副词),独立词(叹词),关系词(助词)。通常来说,体词原则上主要与助词结合共同做句子的主体成分,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做各种句子成分,可以受定语的修饰。谓词主要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主要充当句子中的谓语成分,不能与定语结合使用,但可以被状语修饰。修饰词包括冠形词和副词,在句子中做附属成分,主要充当定语。独立词只包括叹词,所做的句子成分永远都是独立成分。何种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都是比较固定的。

汉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没有对应关系。汉语中,词语的词性很难确定将其归为动词、名词抑或是其他,存在兼类问题,往往要根据语境、上下文进行分析、归类,从而确定其属性及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相互交错的。一方面,一类词往往充当几种句法成分,但每种成分并不是本类中所有的词都能充当的,缺乏普遍性。另一方面,一种成分往往不是某一类次所专有的,缺乏排他性。如“白”在“今天又白跑了一趟。”“他穿了件白衬衫。”“他的脸一下子就白了。”中的词性各不相同,分别是副词、形容词和动词,根据词性的不同,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各不相同,分别做状语、定语和谓语。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韩语和汉语语法特征的区别,在韩语学习中灵活应用,可以使韩语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月华.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商务印书馆.

[2]黄伯荣.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延边大学出版社.

[5]南基心.标准韩国语语法论.塔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韩语对比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