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艺术特色解析
2014-11-17赵静
赵 静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430073)
黄梅县地处湖北省最东部,临近江西、安徽,吴楚文化在此交融激荡,文化积淀深厚。该地的黄梅挑花因与黄梅戏、五祖禅寺(禅宗文化)并称“黄梅三宝”而名扬天下(图1)。其中,黄梅地区的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因其独具的艺术风格和魅力,2006年黄梅挑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黄梅挑花的保护和传承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进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传统的手工技艺既要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继续发展,又要创新、变革融入时代的需求,这对黄梅挑花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充分认识黄梅挑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特色将有助于其现阶段的发展。
图1 五祖禅寺局部(挑花作品)Fig.1 Part ofWuzu Temple(cross-stitch works)
1 黄梅挑花概述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曾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大量使用,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足见它存在的普遍性[1]。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梅南部是广袤的冲积平原,有着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为黄梅挑花的形成提供了坚厚的物质基础。《黄梅县志》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出土了一幅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成为书写黄梅挑花历史的直接见证(图2)。黄梅挑花以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为底料,参照经纬纱线,在它上面用色线起挑构成不同的图案。劳动妇女们自纺、自织、自染、自挑,做成头巾、服饰花边、门帘、帐沿、床围等一系列饰品,装点自己的生活。最初,人们将挑花用为衣服缝缝补补,经过世代相传逐渐积淀为一门独特的民间技艺。其寓意深远的图案构思、变化无穷的图案组合、精巧匀称的画面布局、明快绚丽的色泽配置彰显着浓郁地域特色。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曾经说“挑花有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仿佛是读富于幻象的楚辞”,这已然成为黄梅挑花艺术特色最真实的写照。1959年,黄梅挑花曾入选布置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现如今,黄梅挑花与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去甚远,令人惋惜。
图2 “福寿双桃”方巾Fig.2 “FuShouShuangTao”kerchief
2 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
在众多传统手工技艺的姊妹艺术中,黄梅挑花能有一席之地,且最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有其独特的风格魅力。它比不上刺绣技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也没有织锦的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却独具一种静穆的朴素美,温婉可人。人们从黄梅挑花的技艺特色、图案纹样及配色技巧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2.1 黄梅挑花的手工技艺
技艺美是传统手工技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黄梅挑花的工艺技法简单,独具一种别样的拙朴美。它以无数个“—”字形的短线千变万化构成各类图案纹样,这些短线成为它的技艺语言。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手工艺的范畴。刺绣重刺,挑花重挑,“挑花如补片,绣花难配线”,是说挑花的工艺特色多以飞针走线为主,是实实在在的针线活。黄梅挑花多以白色棉线作为纹线骨架,借助线迹的交叉形成图案。挑花在针法上以十字针法为主,常配以直针、牵针等。十字针是指按土布经纬线组成纱眼(方格一般3根纱或4根纱为一针)挑成十字针。直线针是用十字针法挑成主图案后尖端依花纹需要在横、直、斜三个方向加挑直线针以取得特殊效果。牵针是在土布上按纬线、经线、斜线、曲线等方向前行下针,彩线绕针一周,边进针边绕结,通过连绵不断地花纹达到满意的效果。就十字针而言,通过十字交叉针法的交叉形成图案,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字形的称平线绣。习惯上人们认为市面上见到的十字绣是舶来品,殊不知它只是挑花的一种针法而已。此外,传统的黄梅挑花正面呈“×”形,背面线迹工整,呈“—”字形,绝无“×”形线迹。不仅如此,据挑花艺人胡德稳介绍,一个图案纹样的首尾只有一个线结,起针的地方和图案完成后完针的地方在同一个位置,挑花中间如果接线则需要把线加捻进入形成一根完整的线,不能把线头露在布面上,这一点在传统黄梅挑花针法里是严格讲究的(图3、图4)。此外,类似于刺绣中的双面绣一样,黄梅挑花中亦有双面挑,它的正背面同时起挑,挑制的图案内容一样,但对技艺要求略高。双面挑在技法上和双面绣相似,从正面、背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花色、花形。
由于挑花所用的底料是大布,这种布肌理粗糙,挑花时又要严格按照经纬纱线起挑,不能像刺绣那样随意弯转、就势起绣。“—”字形线迹以不变应万变,构成了黄梅挑花的众多图案。黄梅挑花的针法看似简单,很好入门,但在挑制复杂的图案时还要求艺人做到胸中有数,一旦出错就十分明显,不易修改,对技艺的熟练度要求较高。
图3 艺人示范挑花技艺Fig.3 Artist is demonstrating cross-stitchskills
图4 挑花方巾背面Fig.4 The back of cross-stitch kerchief
2.2 黄梅挑花的图案审美
图案应用可谓黄梅挑花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传统手工技艺里每一种技艺所用图案都自成体系,在刺绣艺术中多以表现“福、禄、寿、囍”等吉祥纹样的题材为主,这也是农耕文明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显现。黄梅挑花在荆楚文化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图案审美特点。
2.2.1 图案的题材
黄梅挑花有近四十个主花图案纹样,还有各式边花、角花、散点花等两百多种边花纹样,多采用吉利祥瑞的动物、植物、文字和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反映的内容涉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主要包括动物类、植物类、戏曲人物类、游艺类、文字类等,如表1所示。
2.2.2 图案的构成
不同于刺绣时用的画稿,挑花的画稿就在挑制者的心里,人们挑花时全凭心灵手感,随心所欲地描绘出心里的景象,不受太多的限制和约束。黄梅挑花的图案构成具有一种程式化的特点,所谓程式化是指黄梅挑花在挑制时实际是在按照基本的程式制作完成,黄梅挑花的图案强调整体性、对称性、均衡性,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在构图形式上,中间采用各种团花为主图案。四周穿插点缀小盆花、边花、角花等形成完整构图,然后用瓜子米、犁头尖(小三角形)、茉莉花(长六边形)、狗牙齿(锯齿形)等针法锁边[2]。就方巾而言,一般是以中心花加边花的形式组合而成(图5)。中心花和边花均可随意组合,自由搭配,无特别讲究。此外,从整幅挑花图案来看,讲究上下对称、左右对称,而不是四周都是一样的图案内容,所以图案从每个角度看都是相对对称和完整的。受工艺技法的影响,挑制者不拘泥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巧妙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纹样写意洗练、神奇浪漫,充满民间气息,表达出劳动妇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表1 黄梅挑花的图案种类Tab.1 The pattern types of Huangmei cross-stitch
图5 团花为“四虎夺宝”的方巾Fig.5 “SiHuDuoBao”cross-stitch kerchief
2.2.3 图案的内涵
挑花图案常被用来抒情写意也是受地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寄托,更是装饰审美的一个集中体现。黄梅挑花中所用的图案除去常用的吉祥如意类图案之外,其图案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极具叙事性,富含隐喻性。黄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受黄梅戏的影响,在当地的图案纹样中有一类反映戏曲类的纹样,如辕门斩子、状元游街、四郎探母、穆桂英下寨、七女下凡、七女送子等。人们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戏曲简化后挑在方巾上,不仅方便记忆也对民间故事、传说起到一种口口相传的传播作用,这也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说教方式。同时,这些戏曲对孩童的教育也有无形中的教育作用。比如辕门斩子说的是北国肖银宗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宗保被穆桂英绑赴穆柯寨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元帅杨六郎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这种叙事性是其他民艺所不能比拟的。图6便是清末民初流传至今的“辕门斩子”挑花方巾局部,现藏于黄梅博物馆。
图6 边花图案“辕门斩子”Fig.6 Side pattern of“YuanMenZhanZi”
黄梅挑花图案的隐喻性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是民间工艺美术有相通之处,在某些图案的应用上的隐含了男女的象征寓意。比如恩鸽蟠桃,恩鸽是一种鸟类,代表男性,蟠桃代表女性,放在一起则寓意爱情,男女之间互相赠送意为定情之物。另有一说是挑花女在出嫁前就挑制好,出嫁时送给娘家或婆家长辈作头巾饰物。恩鸽意即女儿长大出嫁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蟠桃寓意以丰厚的回报孝敬父母长辈,并祝福他们幸福长寿[3]。可以说,黄梅挑花在图案方面的魅力正是其独特之处所在,也是异于其他传统手工技艺的主要特点。
2.3 黄梅挑花的配色特点
植根于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黄梅挑花,其色彩搭配中彰显了楚文化的艺术特征,色彩绚丽,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生动活泼,极富视觉美感和装饰效果[4]。黄梅挑花是在通过经纬纺织形成的大布上用手工进行挑花,图案纹样的色彩近看呈马赛克远观具有色彩空混的视觉效果,重在写意和传神。从整体看来,黄梅挑花在配色上的特点与其同处荆楚地区的姊妹艺术(如汉绣、阳新布贴等)有地缘上的相似性。黄梅桃花有素挑、彩挑之分(图7,图8),两者给人的色彩感受不尽相同。黄梅挑花往往以净色面为底,其中藏蓝色、黑色、白色、红色的底料使用较多。素挑,又称单色挑,是用同一色线挑绣图案,彩挑则以白色线挑制主题骨架部分,局部则采用五彩色线(有人称七彩色线,今多用苏州的丝线)进行挑绣。其中,素挑的挑花配色凝重、古朴,具有一种拙朴美,一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静默美。彩挑的挑花浪漫、绚烂,相对色彩亮丽丰富一些,蓝黑底布红色图案是最主要的色彩构成,宛若楚人漆器,给人深刻的印象。两种挑花都给人一种民间艺术美的享受,观者会深切的感受到一种扎根于民间土壤下的手工技艺的魅力。从配色的角度看来,黄梅挑花强调色彩的“强对比”,即“深色底,浅色花”或“浅色底,深色花”,绣线与底料之间有很大的色阶差别,有一种浓墨重彩的感受,使用的颜色以暖色系的红、黄色系为主,再点缀以绿色、蓝色等。在使用色线挑制时,同样要求一块区域使用一种颜色填充,所以都是用色块的形式来使用。此外,通过纹样的小面积和底料的大面积作强烈的冷暖对比,即纹样色彩除去主体色彩外,会采用与底料呈冷暖色调的颜色进行对比。利用这些内在的色彩关系使得黄梅挑花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楚风浪漫主义色彩。
图7 素挑“福寿双桃”Fig.7 Single color cross-stitch of“FuShouShuangTao”
图8 彩挑“骨牌星”Fig.8 Colored cross-stitch of“GuPaiXing”
3 黄梅挑花的发展与展望
黄梅挑花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它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力度,但相对于刺绣类的非遗保护可谓默默无闻。在黄梅县进行田野考察时,笔者参观了刚建成的黄梅县博物馆,走访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九梅、胡德稳等人,也参观了湖北省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无论是馆藏的文史资料和实物,还是艺人形象的挑花作品都深深吸引着参观者。整体看来,目前对黄梅挑花的现代开发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在民间继续从事手工挑花的艺人,她们通常以为别人定做挑花产品为生,这些产品主要以传统型的方巾为主,仍具传统黄梅挑花的美感;还有一种就是在市场经济下进行买卖的商品类,由于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打开了市场,主要研发十字绣。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就在大力开发十字绣的产品研发,成为黄梅县旅游业开发的重点所在。从艺术和学术角度看,他们的产品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黄梅挑花,而是社会普遍流行的机械式的“十字绣”产品,两者有质的区别。工人将不同的花样采用机器喷绘的技术印在面料上,并分好色区,配好色线进行出售,初学者极易入门,但在包装与宣传上是打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代的转换应用是目前行业发展常遇到的问题,试想一门技艺如果停滞不前,最后只有被束之高阁存放在博物馆,甚者消失湮灭。目前对黄梅挑花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应当在发展中加强黄梅挑花保护。对于黄梅挑花的生存和延续,首先是政府的投入,制定适宜的政策同时加强政府在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其方向性的引导对黄梅挑花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日本在社会转型期时,它们的手工艺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得它们在今天都名扬天下[5]。今天,在此基础上输出的日本现代设计同样令世人折服。其次是国家对手艺人的保护,不管是影像的保存还是实物的整理都有助于避免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最后是对挑花产品研发的创新,是保留传统还是创新时尚,要考虑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做足以上三方面的工作才有望看到挑花技艺在当下的发展与繁荣。
4 结语
黄梅挑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谓实至名归。其材料使用、图案纹样、色彩搭配,以及背后的思想情感、艺术审美和价值观念等都使这种技艺朴实、温暖,虽比不上昔日帝王惯用的刺绣类技艺阳春白雪,但其低调、隐忍的艺术内涵让其在田野中散发芬芳,这恰恰也是乡土民间手工艺的力量所在。一针一线的背后是人们借助手表达内心世界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这也正是手工艺品美的性质的原因。黄梅挑花除去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外,它更是一种民间文化、民众文化的载体,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应该值得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也会为现代设计提供源源不断地灵感来源,其手工的不可替代性及所具有的传统价值在当前的现代文明下越发不能忽视,继续保持这一民间技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懈努力。
[1]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1-15.Huangmei Coun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uangmei Cross-Stitch[M].Wuhan:Changjiang Press,2008:1-15.
[2]冯泽民,叶洪光,郑高杰.荆楚民间挑补绣艺术探究[J].丝绸,2011,48(10):51-54.FENG Zemin,YE Hongguang,ZHENG Gaojie.Explore and analysis of the folk embroidery in Hubei district[J].Journal of Silk,2011,48(10):51-54.
[3]饶平山.黄梅挑花中的楚韵[J].文艺研究,2009(8):152-153.RAO Pingshan.The Chustyle of Huangmei cross-stitch[J].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09(8):152-153.
[4]张朗.湖北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ZHANG Lang.Hubei Folk Art[M].Wuhan:Hu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3:4.
[5]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张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LIU Zongyue.Japanese Arts and Crafts[M].Translated by ZHANG Lu.Guilin:Guangxi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