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回眸与前瞻

2014-11-17

资源再生 2014年1期
关键词:废铜进口

2013已悄然而逝,新的岁月正在铺展。辞旧迎新,感慨良多。这些年来,《资源再生》杂志一直与同行们品尝着共同的甘苦与艰辛;一直对全行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记录着行业的变迁。回头望一望,经历了动荡的几年,应当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人们一直在十分艰难的境地中奋力抗争;经过了几年的低迷之后,整个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整个行业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时期。怎样找到再生资源产业新的蓝海,大家都在思索着。在2013年11月22日举办的亚洲铜业会议上,《资源再生》杂志主编翟昕应邀做了《中国再生铜产业现状、困境与机遇》的演讲。本期对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请他谈谈在演讲时的主要观点和演讲外的一些话题。

记者:中国再生铜工业在最近十多年来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重大拐点。现在,无论是再生铜的原料采购企业还是冶炼企业或者下游的加工企业,日子都很难过。在这种形势下,再生铜产业的未来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请谈谈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答:最近一段时间,与再生铜的企业界人士谈的比较多的是整个国内国外的经济走势,因为铜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再生铜领域的一些问题直接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媒体上是这样说的:世界各地工厂在接近2013年底时恢复了勃勃生机,制造业活动出现了近三年来最大幅度的增长,令人期待的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加速。

从亚洲到欧洲和美国,通过对工厂的调查发现,12月活动和就业双双强劲增长。世界各地的企业还表示,他们相信未来几个月经营环境将保持景气,2014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过后恢复健康的一年。

新年伊始,由摩根大通编制的全球采购经理指数(PMI)表明,一场可持续复苏的基础正得到奠定。“从新订单分类指数看,它发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显示制造业活动上行趋势将会一直强劲……”2013年12月的全球采购经理指数升至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高位,达到53.3,高于11月的53.1。在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制造业活动继续快速扩张。更令人鼓舞的是,美国制造商正以2011年6月以来最快的速度聘用工人,而新订单飙升至2010年早些时候未见的水平。这些数据似乎表明:制造业将更趋强劲。

在大西洋彼岸,欧元区也显示出复苏迹象,工业活动自2011年以来以最快的速度上升。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欧元区外围的较大经济体,复苏势头正在加强。2013年12月,西班牙失业人口减少了10.7万,这是从16年前开始编制该项数据以来最大的月度下降。作为与全球铜工业联系十分紧密的中国铜工业,按说形势很好,但在铜产业领域至少现在还看不出这些迹象。许多专家说,中国铜工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从我目前接触的企业情况来看,大家并不认为现在的中国再生铜产业会的状况向好,我们了解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2013年12月,以再生铜为主要原料的铜杆生产企业的开工率为73.66%;这个机构预计,2014年1月,铜线杆企业的平均开工率将回落到64.45%。从2013年全年进口的废杂铜数量来看,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10%,为397万吨。尽管数量下滑,但是一些专家说,2013年受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废旧金属产生量减少,以及在整个年度中的绿篱行动带来阻滞的影响,数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个再生铜产业链的源头一直走到末端,各个环节,无一例外,日子都很艰难。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铜工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什么当初很多红红火火的企业现在都销声匿迹了?许多人在大家共同关注今天经济形势的时候,往往都看到自己当下所处的经济环境,对自己周边的发展空间比较关切,而对大环境则觉得离自己太远;因此在企业对“是否上马一个新项目”做决策时,往往对宏观形势的判断或者对未来的历史时期中总的趋势看得比较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发现:当初的投资冲动与后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并不相符;或者当初所有的美好愿景与脚下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由此造成了很多的闪失或者说幻灭,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再生铜产业中可谓屡不见鲜。正所谓:大浪淘沙,有进有退。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再生铜产业的勃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事实上,在近三十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当说,中国迅速地成为全球第一大铜生产国与消费国,再生铜产业功不可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铜一直作为国家控制的物资受国家统一调配,铜冶炼厂也以国有企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双轨制取消,铜工业才有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兴起,打破了国有企业清一色的局面。我在一些会议上已谈到:再生铜的产业链短、投资少、见效快,急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抓住了这些特点。通过简单的设备就开始了创业征程,很快就形成了再生金属产业“众水会涪万,瞿塘夺一门”的局面。但是,乡镇企业也罢;个体经营户也罢,毕竟财力有限,况且中国废铜资源本来就稀缺,尽管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毕竟小,而且,利用废杂铜的资源是稀缺的。正是在这个时候,国门打开,大量的含铜废料从大洋彼岸运到了中国,对中国缺铜的状况带来了极大的缓解。最早从中国登陆的废料是从广东沿海过来的。迄今为止,广东的各个口岸进口的废杂铜数量依然是中国进口废杂铜的主要口岸。而此后的历史时期,中国再生铜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经历了大浪淘沙的不断调整,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集中的废旧金属进口的主要基地,并以此辐射全国,形成向中国经济提供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的主渠道。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重构,目前,中国的铜工业已经形成这样的布局: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天津、山东形成了铜材集中加工区,这些地方的铜材产量已占据全国铜材产量的一大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区域,这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区域。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两个地方,其一是没有铜矿产资源的山东省,今天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精炼铜产区。这说明一个问题,资源是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的形成,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

记者:怎样看待中国铜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中国再生铜产业总体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态势?这个产业是否存在过剩问题?怎样看待当前产业普遍低迷的现状?

答: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一些专家在分析铜的价格时是这样说的:经济增长时期,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进入新一轮经济疲软时期,铜价由1989年的2969美元回落到1993年的1612美元;1994年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对铜的需求有所增加,铜价又开始攀升;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中国除外)用铜量急剧下跌,导致了铜价连续下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相反,1999年下半年,亚洲经济出现好转,铜价又逐步回升。

1997年以后的铜价格,是在没有重大供给冲击的大背景下发展的。需求变化,即经济周期的变革是主导这个时期铜价格的主导力量。在这段时间内,经济经历了两起两落: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国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在1997年的年中进入下降周期,接着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恢复增长,此后的网络泡沫破灭使经济再度陷入低迷。2004年之后,从谷底反转。由于没有重大的供给冲击,所以这个时期的铜价变化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变化,而全球化又导致全球各个地区的经济周期趋向一致,所以这一时期的铜价变化几乎契合了世界经济的起落,而且一致性相当强。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拉动了钢铁和铜、铝、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消费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众多的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迅速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中的一支劲旅。许多再生金属企业当初十分弱小,可是到了后来,谁也不能小瞧。面对这神奇的历史变迁,我曾经跟许多后起的企业家说起这首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韶山灌区建设总指挥,后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所题写在湖南韶山水库大坝上的民谣:“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天从你头上过。“——沧海桑田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这个当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在国内,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动中。2000年6月,国务院以国发[2000]17号文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为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大部分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下放到地方管理。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0]81号文发出通知,决定撤销9个委管国家局,成立10个综合行业协会,其中,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撤销并于2001年4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如何在新环境下发展有色金属工业,这是一个都在探索的问题。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在筹备再生金属分会时的一些情形。2001年,在我们开始筹备这个协会组织时,对于这个产业究竟有多深的水还并不清楚。当时,拿到一份相关机构收集的名录,才发现从事铜的企业太多了。仅仅在广东一个省份就有几百家。从这份名录上,既看不出他们的规模大小,也看不出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而仅浙江永康一个县级城市就有几十家。在走访中发现,除了一些当初的国有铜生产企业之外,大多数的铜企业都处在小作坊阶段或者刚刚起步。今日的态势与当初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我国的铜产量只有137万吨,当然,这个数字没有包括众多的小作坊企业和小型再生利用企业生产出来的电解铜和利用废杂铜生产的铜材等等。那一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铜产品进口金额为53.1亿美元,这个数字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可是当时占到整个有色金属进口总额的53%。12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进口了未锻造铜及铜材410万吨,进口金额320.8亿美元;废杂铜的年进口实物量437万吨,进口金额137.66亿美元。中国铜工业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因素是世界铜工业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分量。

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其短缺和其重要性从那个时候起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走过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之后,人们蓦然发现:对于形势的认识越早就越主动。早认识,便早受益。就看谁能淘到第一桶金了。

记者:十多年来,再生铜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迅速,可以说,中国的再生铜工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推动着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此壮大?

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对铜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合力在推动着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中国的铜工业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我们的矿产资源供应严重不足与需求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在低端制造业快速兴起的形势下,率先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始废杂铜的回收利用形成了一个高潮。这个时期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低端制造业逐步从这两个地区退出后,这两个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再生铜产业集群存在,这个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铜工业在快速发展,废杂铜的需求强劲。于是在业内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国外供应商大批涌入中国市场寻求机会。从2002年起,我们举办了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对于一个行业协会组织来说,这是自己份内的事情,因为要发展会员,要扩大行业组织的影响;但是,对于国外数量巨大的供应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河里无鱼市上见”的绝好机会。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中国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时,许多的企业并不明白成立一个行业组织究竟能给自己带来哪些益处,但是他们觉得: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一定很有力量,所以有的人千方百计地要挤进这个行业组织中来;而国外的供应商则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机会。此后,在这个论坛举办的时候,大会的周边一直是国外供应商云集的地方。至今,这个论坛已经举办了十多年,每次都是人头攒动。会议下榻之处,灯火彻夜通明。回过头看看,这十年所走过的道路令人感慨万千。最近几年人们看到,过去那种熙熙攘攘的景象有所改变:因为大洋两边的供应商与国内的用户该联系上的都已联系上;该退出的都已退出。经过了金融危机,中国国内废杂铜拆解加工企业的数量已大幅度减少,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2008年金融危机一爆发,这里也成了“官司最多”的地方。讨债者甚至就在会议大厅外等候。金融风暴一时间给整个铜市场带来严重冲击,铜价一度跌到2500美元。此时,对于供求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危机过后,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的振兴计划,钱多了;这个行业又开始了喧闹;在欧美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加大使得铜产业再度升温,铜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凸显。2009年铜价迅速反弹,2011年冲高到10184美元,对于从事铜行业的人来说,这种剧烈的震荡在过去的几年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是,几家欢笑几家愁。接踵而来的下跌又使许多企业一夜之间变了模样。铜,是如此的神奇;又是如此的险象环生——故事太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初在一些论坛会议上常见面的熟悉身影不见了;而一些新面孔又在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在这段烽烟四起的动荡时期,民营企业以自身“包袱轻、敢冒险、劳动力价格低、经营灵活、投资主体明晰、创业冲动大”等诸多优势造就了一大批从事再生铜的贸易、回收、拆解、加工,以及产业链后端的企业家,正是这“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里造就了铜产业的人欢马叫。这种时光还有吗?

在废杂铜进口行业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第七类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定点单位”。它曾经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资质,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从事废杂铜原料进口的一张王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王牌还在,不过含金量正逐渐地消融,已失去了昔日的金贵,这正是整个废杂铜的进口拆解行业从“高风险、高回报”的狂热回归到一买一卖正常状态的必然结果。

今天,对于含铜废料进口而言,千帆竞渡的熙熙攘攘的风光已经不再,原先曾经高度分散的状态逐渐演化为几家大型企业占进口总量绝大部分的高度集中。但即便是这样,废杂铜的进口也不再是当初“只赚不赔” “傻子都能赚到钱”的暴利时代。在最近几年中,即使是一些高度国际化、专业队伍很齐整的进口企业也常常是赔钱,两种不同时空中的不同境遇向我们昭示着:这个产业正在向一个寻常的原材料制造企业回归。

记者:怎样看待中国再生铜产业崛起的历史成因?与中国铜工业这些年快速发展的联系紧密度如何?

答: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国家转移。于是形成了制造业先后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兴起,然后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崛起;与此同时,铜产业逐步淡出欧洲和美国本土,最合适的产业承接地就是中国。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几个最集中的再生金属集散地的形成期和制造业集中的蓬勃发展期。长期来看,全球的废铜贸易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这与废铜回收量的增长相一致。除了全球宏观经济衰退导致废铜出口量出现下降之外,在其余年份废铜的出口量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2008年期间,全球废铜的年出口量均已超过500万吨(实物量)。从统计来源来看,由于出口废铜的都是工业发达国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数量庞大的废铜有些是高品位废铜;有些就是含铜银低的电机电器而已。来到中国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结合,构成了商机无限、利润丰厚的产业架构。

记者:大家一直在说,中国的铜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外部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于:全球铜产业的重心是伴随着低端制造业向亚洲的迁徙而形成的,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从欧洲的精炼铜来看,再生铜在保持60年的增长态势之后,利用废杂铜的产能已经逐步向亚洲转移。”在欧洲和美国,由于其国内冶炼厂的减少与回收利用能力的下降,美国和欧盟国家已成为全球废杂铜的主要输出地区。在美国,从1998~2003年,由于铜供应过剩,致使美国仅存在四个利用废杂铜的粗炼厂和两个精炼厂。这是国际铜研究组(ICSG)在几年前的论坛上作出上述论断的。他们的研究表明,在2007年,全球废杂铜的贸易量已达到历史高位。这一年,进口的含铜废料的实物量为558万吨,而在同期,也正是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扩张最快的时候。2009年开始,由于中国废杂铜市场供应紧张,所以当年的上半年就进口高品位废铜180万吨,创历史记录。这些年来,由于中国是个“大胃王”——有多少大宗商品都能被消耗掉。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怪现象。十多年前,发达国家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时期,那些旧电机电缆急于找到出路,就形成了两岸之间巨大的物流走向,价廉物美的商品从中国扬帆而去,大船返回的时候,来的是虚拟经济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而这些废弃物恰恰满足了船舶吃水的要求。于是,中国一直是全球废旧物资最大的消纳地。每年在中国举办的论坛就成了一个全球废料贸易商盛大的狂欢节。但是时光不能倒流,昔日的人欢马叫,渐渐趋于平静。这种平静才是常态。

一位资深专家认为,由于过多的进口铜最终还是要在中国国内消化,这必将给国内市场带来额外的压力。最近这两年,由于国内多数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使中国正在经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艰难过程。随着经济速度的明显放缓,实体经济的投资减少,一些热钱流向铜等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上,这也进一步扭曲了国内外铜市场的价格关系。

应当看到,中国对铜的巨大需求使废料贸易商看到巨大的价格空间。近年来,废杂铜价格逐年高企,政府对进口废物一方面要严格把关,防止污染弥散开来;另一方面,又要从中获得一定的税源,因而从事废杂铜进口的企业与政府之间,与国外供应商之间,一直都在博弈,而这种博弈又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热钱的流向、地缘政治的变化,时紧时松的翻箱倒柜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干铜的人们很纠结。因此我说,“没有英雄虎胆,还真的不能涉足其间”。

记者:目前整个经济领域都遇到“产能过剩”的危机,再生铜产业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答: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累计利用废杂铜为1972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产业的崛起。国内外同行都认为:中国废杂铜产业的规模和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再生铜产量达到275万吨,同比增加5.8%;但是回头一看,十年时间中国再生铜产量由当初的几十万吨增加了187万吨。几年前,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产值就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是仅次于汽车制造的一大行业。

经济速度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快速发展时期隐藏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资源不足;三是行业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四是环保压力日益加大。十多年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低端产品加工厂的角色。而今,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今后,进口废旧金属都还会继续,但是,它正在成为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行业,曾经的暴利,曾经的一夜造富,俱往矣!

记者:目前,我国整个基础材料工业都呈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作为铜工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再生铜产业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

您认为再生金属产业的大环境如何?未来的再生铜产业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答:昔日,办个铜厂,动辄上亿的投资,稍有规模,就能带来几十亿的GDP。地方政府要的是政绩,那种时代已经过去。最戏剧性的是,一个铜厂的投产就能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政绩收益和经济效益,官员有着巨大的冲动,有些企业实际上是被绑上战车的。这些都已时过境迁。可以想像,你尽管投资建了企业,干来干去,也只是个替人家加工的产业,收取的只是加工费,在“狼多肉少”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在争抢,谁有本事能够保证自己“风景这边独好”?这两年,到铜产业集中的地方走一走会发现,那里的开工率很低,车间里空荡荡的,往日的红火与繁忙已成前尘旧事。其实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个必然。三十年前,从南中国海边的广东开始,掀起了“大建进口废料拆解场和大建铜铝冶炼炉”的热潮,但是今天,你还能找到当年那些小冶炼的痕迹吗?有人会说,他们转到长江三角洲去了。那么再到长江三角洲去看看,也不见了他们的踪迹——除了海边的进口拆解之外,那些冶炼加工产能正在向内陆迁徙,但即使是三迁之后,其愿景又果真能夙愿得遂吗?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比如,对于再生铜产业的反射炉和鼓风炉等将给予两年的改造时间,通过给予补偿的形式来铲除落后产能。当初靠一座反射炉就能够流金滚银的事儿的确曾发生过,但人们蓦然发现,什么都在变——这一张旧船票,已无法登上今天的客船……

猜你喜欢

废铜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废铜回收也疯狂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中国1月废铜进口同比降11.5%
废铜对精铜市场的影响分析
再顶平行进口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废铜供需失衡局面将有望缓解
再生铜已成为弥补铜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
——访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所所长张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