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外阅读价值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2014-11-17丁山
丁山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阅读视野的宽与窄,获取信息的多与少,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素质,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走势和发展。
一、和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之功用
(一)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丰富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虽然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如果抛开社会因素不谈,就个体而言,他的认识主要就是由其知识、智力、经验等因素来决定的。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考力得到了锻炼,进而就会影响到认识的变化、提高。
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移情。所谓移情,从作者方面说,就是把情感的色彩涂在事物的形象上。同是荷花,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儿”。而在孙梨的《荷花淀》里,却是“粉色荷花箭”,形态是“高高挺出来”,所引起的联想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从读者方面说,就是把涂在景物上的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美感享受。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以及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等良好品格。在我国经典作品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洁身自好、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艾青“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赤子之心、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作品中呼之欲出。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感受关于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广泛的阅读,可以发展智力,培养思维,因为获得知识的阅读过程,恰恰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说,知识属于意识范畴,它既不能手对手传递,也不能脑对脑传递,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来吸收,阅读中积极而又紧张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智力的发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统一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升到爱中华智慧,只有通过他们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养。这样,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能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有多大。
在开放的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在语文教育以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唐代诗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文学巨匠鲁迅也有“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好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的论述。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提高写作水平不是仅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但学生要写出佳作,必然需要一种底气,这底气就是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积累作基础的。
二、喜忧参半——课外阅读之现状
(一)认识在不断提高——可喜的一面
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广大中学生确实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和认识有了相应的转变。
通过调查可知,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正确,能够意识到课外阅读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兴趣上看,有近半的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最后从阅读时间上看,学生在“百忙之中”还是能够坚持课外阅读的。不难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二)经典被遗忘——令人担忧的一面
1.家长、老师及学生对课外阅读持急功近利的态度
近几年来高考对课外阅读的考察力度逐渐加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似乎有所觉悟,双休日的书店成了学生们的好去处。然而,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在书店里,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习题试卷琳琅满目,这里便是学生和家长周末逛书店的重点,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一本本的教材辅导和这个“通”那个“典”或什么“指南”,就是看不到经典名著。
众所周知,高考已成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会针对考试进行必要的课内外文段阅读,但为了考试而进行的阅读大都是被动阅读,是有功利性的应试阅读。这种阅读的特征是: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把启迪心智、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等全部扫荡殆尽。拘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正课”的学习。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大都按照考试的导向,听从老师的“老人言”,只读些对于考试立竿见影的教辅资料和练习题,整天奋战于题山题海中,恐怕吃“眼前亏”,分数上不去。
2.课外阅读读物质量不高,出现“偏食”现象
在读物质量和倾上上可以通过笔者的调查数据发现一些问题:一些自认为比较喜欢阅读的中学生,大都读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通俗文学。透过这一现实,我们似乎看到整整一代人审美情趣的跌落。他们的课外阅读还只是满足好奇心,停留在纯粹的消遣上。诚然,我们不能以此涵盖整个中学生的状况,但这种倾向至少说明了中学生在自我选择中还不成熟,具有盲目性,也反映了中学生课外阅读面过于狭窄、呈现单一的倾向、读物质量偏低,实施效果不理想。
3.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学生难以接近原著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已经进入“视听时代”,声像技术以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有声有色”的视听资料大可取代“死气沉沉”的书刊,大都不愿意下真功夫去读原著。另外一个不容忽视问题是,农村的中学图书馆一般藏书甚少,有的简直形同虚设。而这年头,书价不低。家庭无力购买,学校又财力不支,农村孩子即使有闲暇,也看不到几本课外书。
三、质量结合、同心协力——课外阅读实施对策
(一)优选读物,多读经典名著,适当选读时文
名著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品质,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不同的人文素质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人的性格、气质一方面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生理原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形成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培养和完善的。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首先,通过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品味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审美感受力。其次,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能引导学生“取精华,弃糟粕”,促使学生有鉴别地审视“流行文化”,形成批判性思考。
在侧重阅读名著的同时,学生还应该适当选读时文和优秀报刊杂志。有关名人成长、时代楷模的励志文章;优秀杂志如《中国青年报》、《读者》、《青年文摘》;优秀报刊如《语文报》等,学生都应该适当地读。这些报刊杂志里有不少关于人生、关于哲理、关于读书做人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对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广大中学生有很大的启发。
(二)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选择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善读。善于阅读,才会善于思考。好的阅读能力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合理安排,优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安排,给以新的知识,这样他们才会善于去读,并能读好它。二是巧抓时机,及时推荐。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学生就像是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不知该看什么。老师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及时推荐。三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由此,尽可能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对促进学生形成不断积极进取的心态起着重要作用。
2.选好读法,注重质量结合。我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受到各方面的熏陶;二是学习和掌握作文、读文的规律。要达到前一个目的,就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可采用略读、浏览和速读。为达到后一个目的,就要尽可能地控制阅读的面和量,以便对一些文章细心琢磨,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必须选择精读,认真钻研,深入体会。
对于名著,我们大有必要进行精读、细读,因为经典作品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鉴赏性阅读教材。清朝的大考据家戴震为了写好文章,曾选出《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等十篇,圈圈点点,反复认真地研读,从名篇里面学习作文法,使自己的文笔远远高于一般的考据家之上。“圈圈点点,反复认真地研读”说明阅读认真、遍数多、常读常新,阅读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正是靠反复诵读,理解才逐渐全面、日益深透。清代著名教育家唐彪力主“读书务精”,他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大诗人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
对于一般文章,我们可观其大略以锻炼自己眼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言,指的就是泛读、浏览。书中哪一部分最打动自己,就从哪一部分读起,等到没有兴趣了马上放弃,不逼着自己读下去。这样,反倒能突出重点,将其中精华刮尽,于“不求甚解”中观其大略,领略书中真谛。正由于“好读”,常会读得身心投入,便会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课外阅读价值,不仅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把课外阅读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真正明白书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味道,而待它化作永久的心香,那才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