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交流让阅读充满魅力
2014-11-17张英
张英
语文是一科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涉及各种知识,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很多演讲家,他们的演讲异常精彩,乔布斯推介自己的经营理念,马云的成功隽语,他们的生动与精彩来自于个人的经历与奋斗,讲起来驾轻就熟,来源于他们创业过程中对某一问题深入而持久的思考,来源于对生活的触摸与思考,来源于对人生的睿智的提炼。中学生在这方面不能与之相比。因为中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认识稚嫩;而且时代也没有给中学生过多经历的机会——从初中开始,便拼命应付各种考试,功利的行为大大制约了中学生去探知世界欲望,学生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每天也都在积累着对学习的厌恶的情感,致使很多中学生去看一些网络小说,特别是一些玄虚作品,借以来释放自己,借以来轻松自己,让自己处于虚幻之中。
要想使中学生改变现状,我们自己必须清楚地认识现状,再探求疗救的策略。在应付正常升学的同时,要想让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成绩,其根基是要有认知世界的思想,要有思考人生的睿智,要有探求自然的兴趣。而这一切来源于阅读,既然不能如很多成功人士一样在实践中用几十年的拼搏去获取认知事物的能力,那只有站在他们的肩上间接获取知识获取认知世界的眼光。而当今学生却没有一颗静下来的心去阅读别人的作品,没有一种健康端正的态度去观注世界,仅仅随着人潮,亦步亦驱。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探求的冲动,再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第三就是能写下来自己的见解,第四便是与人交流分享。在碰触中使思想由一而生多,这正是笔者认为的组织课外阅读的利处。
首先要让学生能走进书籍,能用手捧住书,用心静静去品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探索。我把家里买的《读者》与《萌芽》,收集到一块,有五十多册,刚好够班级学生人手一份。我利用作文课,抽取出一节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读者》,对于《读者》上的文章,学生非常感兴趣,也乐意读,这样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其中。应该让学生以最少时间去获取最多的知识最好的道理最深刻的哲理最尖锐的观点。我把班级分成十个小组,五人一小组,选一个小组长,每到下课前五分钟,每个学生都要贡献出最好的你认为最值得你知道、能促其进步的句子或观点。我再利用每节课的课前演讲三分钟,让每组选代表讲出自己认为精辟之句或观点,这样每一次总结同学们便同时可以获取五本书里的优秀内容。而且有的同学开始写笔记,这也正是我想其要他们做的事情,能写读书笔记,说明学生已开始重视,已有收获,甚至可以激出自己的观点。中学生的观点不怕稚嫩不怕偏激,但要有思考,有自己的东西,这叫做建模。
当然发放书籍仅为一种方式,有时我还拷贝较优秀的对话节目,播放给学生,特别是一些当今功成名就者的演讲,其观点带有时代前沿性,事迹就在当代,很能征服学生,很多观点学生也能接受;如果仅仅让学生在理论上探索,学生很快会审美疲劳,也要给学生以情商的开发。近几年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前几天“感动中国的十大孝星少年”的事迹用两节晚自习课去播放给学生看。有时为了活跃语文学习气氛,可以搞一个辩论赛或搞一个话剧表演,学生在辩论赛前积极准备,需大量阅读,广收资料,但同学们却乐此不疲,辩论中唇枪舌剑,各不相让,针锋相对,辩论赛后同学们感觉收获颇丰,也感觉语文较有意思。但辩论赛绝对不能搞成几个人的事,要以小组的方式去搞,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要出一把力,杜绝旁观者;又如搞一台话剧,让学生自编剧本,或演现代的一部话剧,如学生自编中学生的《节俭是美德》的小品,学生演《茶馆》,他们都要分析人物性格,揣摩台词,一遍一遍体会,一句一句琢磨,有很多时候,我都暗自佩服学生的创造力,内心为学生叫好。学生中的确有人才呀!
搞活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认真阅读习惯的养成,搞活动虽然影响到了教学进度,但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渐渐有了兴趣。事实证明,多用点活动与方法会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会让学生彻底改变对语文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学生有较大的收获,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加深了对事物及世界的认知。
让学生阅读有兴趣仅为广泛阅读的前提。接下来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没有思考的高中生是没有灵性与深度的,是不敢表述自己的,更不敢坚持自己,是没有个性的中学生。在培养了学生有一点阅读兴趣后,我把学生带进学校的阅览室,首先采取放羊式阅读,让学生择其喜欢的阅读。读了不能过目便忘,要进行记录与思考。每个人准备一个周记本,要么抄录要么写读后感不能少于300字,到后期字数不能少于500字,而且到后期更重要的是思考,不能抄录。阅读课后五人小组互相交换,各用一句话给予以批阅,看其可取之处。在早读时,读背。两周进行一次组内评比展示,三周一次班级展示,让学生把思考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东西。特别鼓励学生对周围生活及当今社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思想,哪怕稚嫩甚或偏激,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尽管偏激但要有。这时就要老师适时检查给学生定一个尺度,以传统文化作为规范,以传统美德作为示范,以有关规章作为制约,促其思考。有的学生在阅读后获取灵感了,洋洋洒洒几千字,其中睿语精言寓于点缀,其中思想的火花时隐行文。这时很多学生会改变原来的看法,阅读不再仅是阅读文字而是与作者进行交流,进行智慧的碰撞,或被迫的接受,或豁然的清晰于其中道理。在阅读中被征服,又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有时为了激起学生思考,我故意设置相反的两个概念让学生去对比,去辩论。如,我让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文章该不该从中学教材中删去?这既是一个时新的话题,又关系到学生对鲁迅文章价值的认知。有的同学甚至为了这一问题专门查找相关资料,认识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作用,对鲁迅又有了别样的认识。思考让同学不再肤浅。
能够思考了,还要敢于表述出来,那就是说。说的过程就是再思考及语言优化过程。同学都知道,有人怯于表达,一站起来,大脑一片空白,而当今社会需要善于推介自己的人才。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多说,那么就得逼着学生去思考,你的言语总归要表达内容,而且是瞬间的,应急的,这就要平时有积累,因此学生再去上阅读便不敢随意浪费课堂时间了。当然,我要制定阅读计划,制定与教材同步的计划,因为教材本身设置课程时便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对人生、社会、生活理解的过程。两周一个小计划,一月一个大计划。肚里有货了,学生也敢说了,这便是思考的结果。
发言引起讨论,讨论是没有尽头的。要让学生兴趣产生,要让其思考在课后,让课后的时间去延伸语文学习。这就像佛教院里的僧人,辩经一样,在交流之中,睿智的思想得以传播,被接受认同。学生应该是有收获的。我定期抽查学生的周记,鼓励学生多写,只要愿意可以尽情发挥,但不能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要学生在周记中用最精简的一段话写出文章的摘要,再抽取几个关键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性,用语的精准性。语文老师就应该生着法子让学生多写多讲,自己更快愉悦教学。学生也可以愉悦地学习。
经过阅读去思考了,经过思考,表达顺畅了,经过表达,思想更深入了。一旦思想达到了一个认知水平,写起文章来,便会很流畅,思路会很清晰了,文章会内容充实而深刻了。这种阅读与思考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想是一个人最深刻最内核的东西。这种阅读法的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的养成,阅读一旦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语文老师或可解放出来,从题海,从考试制度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