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呈现时机的选择
2014-11-17苏加洪
苏加洪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学校也迈进了“信息时代”,学校所有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我们的教学手段得到全新的发展,完成了“教具手段”向“电化手段”的革命性转变。老师们也开发了大量融声、光、电、形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再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创设了和谐轻松的教学互动情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能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盲目的认为采用媒体技术越多越好,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怎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科学的分析研究。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时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选择。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
受条件的限制,我们学校多媒体的使用起步较晚,目前制作的一些课件,还不能实现交互性交流。因此,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必须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不能凌驾于常规教学之上,更不能与常规教学相对立,应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最好能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呈现课件时不能不顾内容和目标,将大量的板书和推导过程写入课件,在课堂上显示,或者用一些新奇的画面来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在新奇了一阵之后,就不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我们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在于优化课堂结构,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制作课件,呈现课件时内容要简练,画面要简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服务。前几日在教学《滕王阁序》时,备课组中的主备教师制作了一个课件,其中导入时提到的“四大名楼”就用了15张幻灯片——又是风景又是名诗。这15张幻灯片播下来,学生对风景赞叹不已,可是这种学习目标不具体,内容主次不分的课堂又怎么能提高效率呢?后来我们建议把这15张幻灯片浓缩为1张——“四大名楼”中的滕王阁风景和王勃的《滕王阁诗》。这样一改就显得目标具体、内容简洁,课堂学习肯定也是事半功倍。
二、根据学生心理选择
(一)导入呈现——设疑激趣
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注意力未能集中,情绪也未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时若给予适当的刺激,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课堂一开始就进入到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犹如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拉开。例如笔者执教柳永的《望海潮》时,首先展示了一副海潮的照片,然后慢慢显出字幕:望海潮。这些从未见过海潮的内地农村学生此时已身临其境,沉浸在真实的画面之中,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执教《雨霖铃》时,屏幕上展示“兰舟催发”的画面,在低沉伤感的音乐伴奏下,由远及近缓缓推出,背景是暮霭沉沉的楚天,画面渲染出离情别绪的气氛,学生也被感染,迅速进入到课文的内容氛围中。
(二)中间呈现——再度刺激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思维不可能老是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会产生疲劳,其注意力会慢慢分散,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课堂学习过程的中间。这时候,选择适当的课件,再次给予刺激,容易使学生慢慢分散的注意力再一次趋向集中,从而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还拿《望海潮》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柳永写这首词表现了对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的惊叹、赞美,似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情绪随之有所放松,其实这只是文章主旨的一方面。当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你们了解柳永写这首词的境遇吗?他写这首词还有何目的?学生露出不解的神情,此时教师展示课件:孙何听歌女唱《望海潮》的画面和音乐。旋律在课堂上回荡,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打起了拍子,课堂上再次掀起了高潮,教师看目的已经达到了,就叫一个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学生“知人论世”,顿时明白了柳永当时因不得志而要拜谒孙何,希望得到重用,施展才华。
(三)结尾呈现——理解反馈
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总是从开始的感知到最后的深入理解,从一开始感受知识到巩固运用知识,体现了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但到课堂的后半阶段,学生的注意总是呈低谷阶段,这时适宜选择一些理解、回顾、反馈的课件,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同样是《望海潮》,学生通过对总写的句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巘清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分述的句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等的分析,明白了该词运用“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学生意犹未尽,渴望深入理解,为了加深他们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教师展示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王实甫《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让学生鉴赏,他们很快就能找出“点”“染”的句子,做到了学以致用。
由此看来,选择结尾呈现法确实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在课堂上就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在内容、目标和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下,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时机呈现,就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