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学习成就感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014-11-17闫晶
摘 要:如果学习的结果没有获得成就感,势必降低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如果学习的行为没有兴趣的驱动,这种学习就是被动的、无效的。成就感的缺失是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匮乏、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在教学、评价、成果展现等方面探讨促进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方法。
关键词:成就感;学习动机;参与感
从牙牙学语到高考决胜,语文可谓是启蒙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然而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匮乏。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竟被戏称为“最大的副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语文学习过程当中成就感的缺失。
教学中要想打破高中语文学习的一潭死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在教学、评价、成果展现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唤醒潜在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参与感——成功情感体验的前提
二期课改一直强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接受与主动的体验、探索、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能感受到自己作为参与者的成就感。那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方法何在呢?
1.调动生活体验
当社会和教育界对“80后”的质疑讨论方兴未艾的时候,“90后”又走进了我们的高中校园。教师如果不希望在师生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时代鸿沟,那么主动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行为方式,亲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2.机智地处理教学冲突
在课堂交流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意见的分歧、争论和对抗。当学生的思考与教师发生分歧时,教师应该对其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对偏颇的部分进行引导;即使学生的观点完全错误,也应该给予其完整表述自己看法的机会,继而在课堂内外讨论商榷。在尊重学生自由思考的前提下,才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机智地处理教学冲突,才能让课堂拓展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3.增加实践活动的课堂环节
语言是一门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课堂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增加朗读、复述、演讲、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这门工具。
二、成果化——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成果化,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1.作文训练成果化
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惯常采用的讲评方式是佳作选读,
而大多数的学生付出了劳动却难以获得成就感。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将学生每周一次的随笔和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整理荟萃,挑选出其中的好文、佳句,制作成班级语文报,方便学生和家长浏览评论。入选的人数之广,几乎覆盖了全班,文采见长者有之,哲思深蕴者有之,情真意切者有之,构思奇巧者有之……
2.训练过程成果化
在朗读技巧训练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语音教室,让学生在诵读训练中将自己的声音录制下来,保存为音频文件,之后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互评,优秀的作品被推荐上传到教学资源网上。这样一来,原本读完了事的训练过程被成果化,变成了实在的朗读作品。有了成果,自然就收获了成就感,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
综上所述,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其作用于生活的长久性、广泛性,学生还要在未来才能深刻体会,但作为一门课程,教师需要在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享受成功,才能重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
热情。
参考文献:
周凯霖.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职业,2011(27).
作者简介:闫晶,女,1972年1月生,本科,就职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高中,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