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脊上的“马道子”

2014-11-15成都凸凹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隍庙山脊鹅卵石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马道子”的路基呈鱼脊形,中央用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边为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铺设。石面花纹、图案各异,透出远古岁月足迹磨砺的光泽……这条如今看上去沉寂无比的南丝道,正是蜀王开明氏后代南迁越南之道,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道,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强取云贵之道,中国远征军出滇入缅抗日之道……

平乐镇的熊永龄老先生古道热肠,愿意亲自陪我们上山察勘古道,这让我们大喜过望。

出场镇,过迎宾路,我们一行四人往东南方向的骑龙山走去,很快就到了红墙醒目、有三重殿堂的“观音院”。此院墙外墙内各有一联,外联为:“平万世劫难,乐一方净土。”内联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开法界,唯善唯乐修真自我静禅心。”从“化钱炉”旁走过去不远,熊老先生便指着右边一丛茂密的竹木说,这就是火井县城遗址,并说从挖掘出的24口古井来看,那时火井城区约有2400余名常住居民。他又指着正前方一大片田地中央的一丛茂密的竹木说,那就是汉代冶铁遗址,还说它是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的产业之一。

经过立在观音院旁边的“南方丝绸之路”标示牌,路边指甲大小的胡豆花、细碎的豌豆花正开着,金黄色油菜花的天下,已被青色的菜籽荚平分了——这个季节,水田中还在抛洒谷种、培育秧苗。大约是乡村里的青壮男子和妙龄村姑出去打工了,一路上我们更多地看见了“留守族”——拄着手杖疾走如飞下山的老妪,握着旱烟枪、背着纸钱和日用品一走一歇上山的老头。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土地庙,它们有些像国道上的路标,却带有精神的向度。在那炷飘在古道上的香火中,更多地浮现出了乡民们乐观的脸和淳朴的心。

走向“马道子”

要到平乐场镇上的“马道子”,必须爬过上山的石梯,这是历史的设计。在今天看来,这个设计在我们一步一喘气的时候,见到“马道子”,竟有一种朝拜的感觉。

我们终于到了山脊,终于并入了“马道子”!顺着“马道子”,我们向南边的名山县方向走去。行进之中,平乐大禹社区的阎大良、植玉惠、胡天国三位委员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眼前的“马道子”宽约丈二,左边斜坡处长满竹木,右边坡体处为鹅卵石砌的护墙,起着保坎的作用。路基呈鱼脊形,中央用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边为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铺设。石面花纹各异、图案各异,或如山羊,或如猛虎,或如猎户,或如牧女,无不透出远古岁月足迹磨砺的光泽。

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平乐本地77岁的香客李向南。她穿戴整齐、干净,她说自己上山来是为了去“城隍庙”烧开水。跟着她,我们折入了古道右侧的城隍庙。庙门上“结账无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看来,这里对一个人的阴阳、生死、善恶计量是十分准确的,比一把算盘、一杆秤还准。

熊老先生说,自古县有县城隍,州有州城隍,府有府城隍,乡镇是不设城隍庙的,因此平乐是个特例。据传,平乐得名是因一陈姓举子因失落上任文凭而获,而陈举子失落文凭的地方,就是现在城隍庙之所在。该庙有三重殿宇规模,红墙青瓦。那天,我们进去时,正午太阳垂直落下,把庙宇上的翻瓦人晒得汗流浃背、红光满面。这个庙子是由李向南那样的香客自发捐钱、自主管理的。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的“城隍庙会”,是古道上最热闹的日子,邛崃人四聚而来,焚香祈福,老幼不断。熊老先生是趿拖鞋、握茶杯上山走古道的,显得很闲适,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转悠一样。

在山脊上蜿蜒的秦汉甬道

从城隍庙出来,我们一行七人继续沿“马道子”行走。同行的阎大良说,以前这古道上四十里设一驿站,官差打马而来,策马而去,换马不换人。他告诉我们,这古道上现在还有马帮在行走,那是平乐花楸山的马帮,专跑没有公路的地方。

路边,我们看见了一位在茶园里不声不响采茶的老妪。这位90多岁的采茶老人,满脸都是古道般的坚韧和沧桑。她的头顶上方,一群又一群年轻的白鹤正从一片竹林中一次次飞起、折行,形成盘旋的白云。

渐走渐行中,我们来到了骑龙山山顶平台上树木稠密的“城隍岗”。此时“马道子”的旁侧墙垣已由一道变为了两道——两墙像夹道欢迎的人墙。两侧墙垣约四五尺高,用鹅卵石呈人字形嵌砌。它们把古道夹在中间,其状与秦汉时代官方“甬道”规制完全一致。

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挡水、抵御塌方等养路功用,以及划分中央集权用地与地方和民间用地的严肃界线。为方便进出,与支道相汇处,墙垣开有门道,如今的高速公路进出口设计大约也从中获取了智慧、匠心和经验吧。

古道为什么沿山脊修筑,而不是像公路一样顺峡沟、河流而设呢?熊老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条古道是驮运重要物资的商道,只有在山脊上行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不会中伏击。此外,山脊上修路,可减少过河建桥的成本。”

这条秦汉甬道的鹅卵石中心线,是专为日后维修路基而设计的坚固的基准,为此,它的基础下得很深。岁月风雨中,任路面毁伤、墙垣位移,它都坚持着正确的方向。

我们看到古道的中心线,在某些地方会形成宽阔的“错位处”,有学者说那是两车相遇后的“会车处”。令笔者疑惑的是,那时,在这条道上运输物资、往来奔走的,除骡队、马队外,真的有车吗?如有,是独轮车还是四轮马车?我真不敢想象需要什么样的减震车轮,才能消减鹅卵石的坚硬和快速行驶时所产生的巨大颠簸。

在“马道子”断残的地方,有呈梯级台面挖下去的考古坑遗迹,从坑里的鹅卵石垒砌情况可以看出,古道虽坚固,但各朝各代都有修养的痕迹。熊老先生指着前方的树林说,往前走还有一处冶铁遗址,再往前走就是设在名山县的“茶马司”了。

白沫江与石头河的鹅卵石

“马道子”上的鹅卵石,取自骑龙山下的白沫江和石头河,只要想一想古人当年背石上山的艰难,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下到河床上去看看它们。从我们落宿的长庆街“古埠客栈”到白沫江河床很近。白沫江源自天台山,在新津县并入岷江。

盯着白沫江鹅卵石看,似乎没看出什么,却摸出了它们在山上与在山下的不同——这里的鹅卵石没有人畜的脚板打磨出的光洁和丝绸擦拭过的纹理。

这条如今看上去沉寂无比的南丝道,正是蜀王开明氏后代蜀王子安阳王蜀泮南迁越南之道,蜀汉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道,元代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强取云贵之道,中国远征军出滇入缅抗日之道……

我们还探访了骑龙山下的石头河与“探花桥”。流经临济镇的石头河比白沫江明显小了许多,鹅卵石资源也不甚丰富,倒是河边年轻的洗衣女给了它格外的生气。

离石头河不远处就是探花桥,现名“永远桥”。该桥由清代当地李姓武探花用巨石搭建,是一座桥墩隔有九孔的“九眼桥”。桥碑很大,宽8米,高4米,当李探花后裔、67岁的乡民李元书指着碑文介绍,赞其先祖如何在皇上面前用120斤重的大刀展示武艺,并用一招“落地生花”智取第三名时,摄影师余茂智退了好几步,才把碑与人悉数装入镜头。

猜你喜欢

城隍庙山脊鹅卵石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鹅卵石路
逛镇江城隍庙街
你会后悔
黄昏
低估
山脊新能源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最干、最冷、最平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