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解读

2014-11-15蒋琛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解读

蒋琛

内容摘要: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延续以往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以《门与路》为题引导考生对人生追问思考。而对这一文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门与路的隐含意义。如何理解含义模糊的“门”,我们试图在追问中明晰“门”的喻意。

关键词:浙江高考作文 门与路 解读

初读浙江高考2014年高考题,语言一如以往诗性抒情自不必说,“终点”与“起点”、“已知”与“未知”、“浅”与“深”等一连串反义词语拳拳出击,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眼花缭乱,如何在这段长文字中提取主干、确定立意、框定结构,我们还是得从文题——《门与路》入手。

一.门的存在预设

以路作为漫漫人生长途的喻体,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罗伯特·弗罗斯特《那条未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小路在缀满黄叶的树林里分了岔,可惜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这里的小路是过了岔路口便不能回头的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满溢草香的理想之路。路这一喻体在本题中也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述,“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这条路上有我们的足迹,而我们的足迹从过去走向未来,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路,而是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生漫途。

相比于路本体的清晰简明,门的本体就较为朦胧含混了。李白潇洒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里的门是转入仕途的隐喻;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这里的门是人参悟大道的必经之关口。门是不同空间的连接点,也是不同时间段的分割点。

而我们之前已经说明本题的路是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生之路,那么这里的门,便更多的是指向人生阶段的分割点了。然而,我们从呱呱坠地起便无可选择地有了一条人生之路,难道一定就有着分割人生阶段的门吗?并且踏过了这扇门与未踏过门就一定有着高下区分吗?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再反观本题,我们便会发现本题有着一个预设的前提——门是一定存在的,并且这里的门划定了不同的层次。

预设的概念始于语言学,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与所指》中提出以便解释语义逻辑问题。语义预设是“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当且仅当后者必须为真以保证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

例如:

a.王芳的帽子真好看。

b.王芳有一顶帽子。

当且仅当b为真值的时候,a才成立。反观浙江高考题,当且仅当门是存在的,并且这里的门划定了不同的层次,文题才成立。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有的考生在审题时会陷入沉思,什么样的门会挡住你的人生脚步?什么样的门会带你走向世界?因此命题人随即为门作了框定,“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以大学为限制,那么高考便是每位考生必经的人生阶段,也便是那道门了。

但是对于这一个窄化的限定,笔者并不看好。或许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如果止步于“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考生或许能从之前的一系列自我追问中思考得更具深度与高度。

二.从实指的“门”到虚化的“门”

以大学作为门的限定,考生便容易以此类推至短短的人生阶段里每一次的阶段性考试:初中入学考,高中入学考,大学入学考,这些社会加之于学生身上的人生关口在学生的笔下便容易写成生活的记录,却少了内在心灵的真正品悟。而如果跳出实指的框定,放眼古今,思绪或许便能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里徜徉继而源源不断地诉诸笔端了。

而要跳出实指的框定,我们依旧要不断叩问自身:什么门划分了人生层次?人生层次又是以何为标准的?如果以失败与成功作为人生层次的划分,考生或许便会写下李开复、俞敏洪等等人物的成功之路;如果以学识的增进为层次划分,学生又或许会写下清华厨师张立勇等励志案例。而再进一步追问自身,人生的层次是否必然是上升态势,诸如从失败到成功,从已知到未知,是否也伴随着必然的下落?从激昂到淡然,从绚烂到平淡。追问至此,或许学生们脑海里便不仅仅只是李开复等千篇一律的写作素材了,当把目光转向更多的维度,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素材便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

由此,再回首看看那道门,是否还是鲜明清晰地矗立在人生路上,或者已然化为了人生路上每一次的品读、咀嚼、感悟,最后融入心头,成为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了呢。

三.结语

2014年高考已然落幕,而国民对于高考作文的议论却仍旧投以较高的关注度,围绕着“今年的作文容易还是简单”的话题持续高谈阔论。浙江高考题延续以往对人文素养的注目,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准,“门与路”“已知与未知”“深与浅”等等,看似简明的文字下却涌动着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从古希腊神庙上刻下“认识你自己”,人类始终对自身不断地追问,而在作文命题的语言逻辑里,我们依旧保持追问,或许能对浩渺人生有那么一点点参悟。

参考文献

[1]魏敏,庞博:《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月第5期。

[2]章家谊,胡笙:《60年来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角色预设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5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