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美龄面斥希特勒密使

2014-11-15张紫葛

百年潮 2014年9期
关键词:阁下宋美龄希特勒

张紫葛

那个来劝降的德国人一定要见蒋介石。

他们今天准备见他一下。必须作好记录。但是,陈布雷文风高雅,不惯如实笔录原词。另外选用一人,又会多一人晓此机密。宋美龄决定叫我去担任。这样既不扩散机要,又能记得翔实。我当然不便拒绝。

她便说:“先生睡下不久(她以及卫士、侍从,在官邸、别墅里概称蒋介石为先生),我们赶快吃了饭,上妇指委看一下,再到黄山去。”

吃罢早饭,她叮嘱侍从:“最迟九点,叫醒先生,送他到黄山去!”

我们在妇女指导委员会忙到九点半上车,过江往蒋介石的黄山官邸去。一进门,却见蒋介石正在打骂卫士。那卫士立正站定,听凭蒋左一耳光,右一拳头。

宋美龄快步上去,骂那卫士:“蠢东西,还不快跑!”

卫士转身逃了出来。宋美龄同时上去挽住蒋介石:“Darling!干吗生这么大的气?伤身体,损形象!”挽着他进了内室。

十点五十分,桂永清、韩香梅陪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德国人来了。

我后来才知道:桂永清在保卫大武汉战役中丢了豫东要地兰封县,蒋介石是要杀他的。幸亏宋美龄根据她亲自见到的情况,向蒋介石说了实情,桂永清才没受处分。

韩香梅女士原是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英国文学系的青年女教授,后嫁与该系的系主任张谔(字士一)。张出任驻德大使,她便当了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凭她的姿色与才华,纵横柏林,和法西斯德国的上层人物交往频繁。这个来劝降的德国人就是她牵线并陪来重庆的。

十一时半,桂永清、韩香梅陪同德国人进入会见厅。

蒋介石身着中式长衫,坐在弹簧椅上。

宋美龄则是一身英国女王式的白色长礼服。长裙委地,紧袖及腕,并戴有白丝手套,雍容华贵,坐在丈夫的右边。

韩香梅作了介绍之后,蒋氏夫妇才缓缓站起。蒋介石和德国人握手后,宋美龄才微微伸出手来,却并不脱下手套。

德国人双手呈上希特勒的亲笔信,蒋介石伸右手接了过来。韩香梅上去展开信,小声译述了一遍,又折好信,递给蒋介石。蒋把信放在左边的小桌上,朝客人说:“冯·戈宁先生的来意,阁下的谈话,我都知道了,我也指定我的部下向阁下说明了我的意见。但阁下却坚持要见我,且言要面交贵国元首的亲笔信。为了尊重贵国元首之雅意,且念及两国之友好邦交,我在此高兴地与阁下见面了。”

“阁下既是贵国元首的私人代表,我就派我的夫人宋美龄做我的私人代表,与阁下作一次简短的非正式会谈。我特郑重通知阁下,凡我夫人的谈话,一概就是我的谈话。”

韩香梅译述完毕后,蒋介石徐徐站起说:“请代我郑重转达,我对贵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阁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他和冯·戈宁握了握手,慢步进去了。

于是按原布置,我和桂永清做记录,我记中文,桂记德文,韩香梅翻译。宋美龄和戈宁进行谈话。

宋美龄雍容静坐,头微扬,目半张,视线透过长长的睫毛望着戈宁。戈宁望着她,踌躇等待。如此冷场近两分钟,德国人终于先开口了:“能与尊贵美丽的蒋夫人会谈,我感到非常荣幸。不过,我本来很希望能够向贵国元首蒋元帅面陈一切。”

宋美龄:“阁下的希望我很难理解。按照外交对等原则,阁下既是希特勒元首的私人代表,敝国简派了桂永清将军作为领袖的私人代表接待洽谈,已是十分恰当的了。今天,敝国领袖亲自接见阁下并再派我为他的私人代表,听取阁下的意见,这是优待而又尊重,阁下不应感到遗憾。”

戈宁表示,夫人的这番话,使他的遗憾完全消失了。宋美龄没有接话。又如前冷场了一阵,戈宁终于直接询问:“我代表希特勒前来斡旋中日之战,到底有无希望?”

宋美龄:“敝国领袖已经指示他的私人代表,做了明确的答复。桂将军,你如实转达了吗?”

桂永清:“冯·戈宁先生,我不是亲自对您说过:敝国领袖蒋委员长明确表示:我们和日本侵略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讲和之可能性吗?”

宋美龄:“这还不明确吗?”

“明确的。”戈宁说,“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多多考虑考虑敝国元首斡旋的好意和理由。”

宋美龄:“假如您有这打算,我愿意听您再说一遍。”

于是戈宁拿出底稿,一字一句地念。说的是:“目前,中国已经丢掉了平汉、粤汉两铁路以东的全部地盘,后方贫瘠,物力不继,通海口的孔道即将完全丧失。败局已定,灭亡在即。希特勒念及长期的德中友谊,不希望蒋元帅遭灭顶之灾,特出面斡旋,中日缔和,结束战争……”

他念完后,收起稿子,望着宋美龄。

她却毫无表情。冷了许久,才问:“你们取得了日本方面的同意吗?……”

“那当然!”戈宁说。

宋美龄:“那么,日本和贵国的一致意见是怎么个和法呢?”

戈宁说了好几条。概括起来,就是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况,“中日亲善”,实际是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庸国,儿皇帝。

宋美龄毫无表情地问:“汪精卫怎么安置呢?”

“汪精卫?”戈宁好像毫无准备,迟疑了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说:“那,那,耶,汪先生原来本是蒋元帅的部下嘛!”

宋美龄无表情地淡笑了一下,又问:“我们的东北三省呢?”

“满洲吗?那,不是早已解决了吗?还讨论它干什么呢?”

宋美龄轻轻“哼”了一声,不再说话。头,再微微上扬,眼睛睁大了一些,睫毛似乎显得更长了。视线毫不客气地直逼戈宁。他有点局促,屋子里静极了。约莫过了三分钟,宋美龄才说:“你说完了吗?”

“是,我等待聆听夫人高论。”

宋美龄站起身,小步转到蒋介石刚才坐的那把弹簧椅子前,坐了下来,这全部动作都出奇地缓慢,仪态万方。

“我首先申明,我不是外交官,不会,也不惯于使用外交辞令。一切实话直说。倘有失礼,请勿见怪!但我并不希望你在向希特勒元首回禀时,把我的话加以修饰、美化。”endprint

对方恳表尊重。她便节奏铿锵地说:

“敝国领袖蒋中正,我本人,敝国的全体政府官员,全体将军、军官、士兵,以及全国国民,万众一心,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一定要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中国国土。现在、将来,都绝不和侵略者——日本强盗讲和。”

“如果日本打不下去了,要求结束战争,则必须全部撤退他们的侵略军,将汪精卫、伪满洲国的皇帝、大小汉奸,一齐引渡给我们,以接受国民政府之审判……”

“恕我冒昧,”戈宁说,“你们靠什么打赢这场战争?比如说,武器,靠英美?不一定靠得住吧!……”

宋美龄:“我们靠自己,靠全国上下精诚团结,同仇敌忾!是的,我们需要武器,但是我们并不完全指望英美……”

“那么,指望谁呢?”

她稍稍提高嗓门:“如果必要,我们随时可以接受俄国的军事订货!”

戈宁:“夫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能不想起:在贵国,还有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问题。你们不是同中共打过好几年吗?中日战争以来,中共发展迅速。你们不考虑这个心腹之患吗?”

宋美龄眼睛睁得更大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奉行了几千年的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的是,两弟兄在家院里斗殴得很厉害,可是外面来了强盗,弟兄立刻停止斗殴,同心协力,去抵御强盗。今天,日本侵略者乃一汪洋大盗,要亡吾人之国家,灭吾人之种族,我中华之全体国民,包括本党与中共,除了弘扬弟兄手足之情,同心同德,共御日寇之外,别无选择!”

戈宁说,他很惊讶,似乎中国当局已经忘记了前此与德国合作,学习德国,要求德国帮助“剿共”等等事实。

宋美龄做了个轻微的手势,打断戈宁的话,说:“提到贵国的帮助,我得坦率告诉阁下,吾人确曾热忱欢迎贵国之援助。然而,也许贵国元首确有友好敦睦之好意,无奈贵国执事之实际行动,甚不符合敦睦邦交之初衷。高价卖与吾人之枪、炮、飞机,甚多陈旧之品,不堪使用,甚至夹有已属废弃钢铁之物。贵国所派为吾人做顾问之专家,固有高等可信之士,却混有不少心怀叵测之徒。甚至将敝国之重要军事机密,窃去交与日本侵略者。凡此等等,业已明白证实,究竟贵国与日本为轴心三国之伙伴,而敝国乃壁垒分明之敌对阵营。至此,吾人再不敢对贵国抱不切实际之幻想矣。”

“尽管如此,吾人对于一二确系诚实君子之贵国公民,例如阁下在敝国做客之东道主——席乃尔,吾人仍然暂时留聘为陆军大学之教官。”

戈宁神色尴尬,迟疑久之,再次鼓足勇气说:“敝国元首很想知道,处今日之贵国,对于曾经全力进行之‘剿共战争作何回顾?是否考虑到,中共夺取政权之威胁……”

宋美龄又一次打断戈宁的话,语气坚决:“此乃吾人骨肉同胞之间的事情!”

说罢,稍一停顿,不等戈宁再说别的什么,她便转变话题:“阁下这个尊姓,与贵国驰名世界的空军元帅戈林完全一样。我还以为,将有幸会见那位元帅哩!你和他是家门吗?”

“啊哈,夫人!正像贵国一样,有许多姓宋的女士、小姐,然而绝顶美丽、聪明、高贵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却只有一位!”

宋美龄急速收场:“阁下还是扮作英国商人,经昆明转越南回国吗?”

戈宁讪讪然:“大概,也许,唔,只能这样吧!”

宋美龄转顾桂永清和我:“你们赶快弄好谈话记录。”

她再对戈宁说:“我们还是考虑贵国元首的盛情,给你准备一架直飞昆明的军用运输机,准下午四点在机场等候阁下。阁下既非正式外交使节,恪于国际惯例,本人、敝国领袖都不便设宴款待,还请谅察。本人还该致以口头之备忘:吾人并未明文宣布先生为不受欢迎之人!”

戈宁憋着气,力求语气缓和地答:“是,夫人!我保证将贵国此一口头备忘转呈敝国元首。我想,我们伟大的元首将会非常惊讶:想不到贵国处今日之困境,仍有如此强硬之态度!……”

宋美龄不等他说完:“希特勒元首有此惊讶,毫不足怪。因为轴心三国之当政者,一概对于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之伟大气概毫无所知。”

遵宋美龄的指示,谈话记录中德对照,一式两份,分别签字后,交给了戈宁一份。

戈宁立即由桂永清陪送,和韩香梅一道,离开了黄山官邸。

(摘自《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阁下宋美龄希特勒
从私家书信看宋美龄的婚姻观
法官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这样的“高”智商,也是没谁了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宋美龄——中国抗战中一位睿智坚毅的女性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