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江纵队北撤谈判全记录

2014-11-15朱姝璇

百年潮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江纵队华南抗日

朱姝璇

人民武装 处境艰难

1945年9月2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日本东京湾。停泊在这里的“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终于终结。

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中国的形势又剑拔弩张。美、蒋、日、伪相互勾结,加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争夺抗战胜利果实,复杂而严峻的局面,令中国的局势急转直下,内战的乌云笼罩华夏大地。在中国华南地区,人们初闻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也逐渐被国共冲突及战争再次爆发的焦虑所代替。

广州沦陷后,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多支人民抗日武装就一直活跃在华南敌后战场上。至抗战后期,这些人民抗日武装逐渐发展为7支人民抗日纵队,他们与广西的部分抗日武装一起,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也称华南抗日纵队)。他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纵横华南,转战两广,有力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积极推动了华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为坚持敌后抗战、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东江纵队,就是其中之一。至抗战胜利,东江纵队由初建时的几百人增至11000余人,先后建立了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惠宝边坪山、江北罗浮山、北江东岸、惠东、陆海丰抗日根据地及港九、清(远)英(德)边、东江上游等抗日游击区。开辟解放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华南人民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令广东国民党当局如坐针毡。

早在1945年7月,驻赣南的国民党军第63、第65军各一部,就对东江纵队的北江解放区发起挑衅性进攻。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迅速控制广西、广东,并向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起大规模围攻。10月,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在广州召开两广绥靖会议,明确制定了3个月内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清剿”完毕的方针,随即在华南地区调集重兵,以大量收编的伪军为内战先锋,对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起全面进攻。内战的阴霾笼罩华南大地,广东人民武装举步维艰,处境艰难。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

对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华南抗日游击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随即发出指示。

8月11日,毛泽东明确指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9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共广东区委及其书记尹林平(林平):在坚持原地斗争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应“分散转移与采用秘密方法去坚持斗争,其余小部队则原地就地坚持,很好组织革命两面派斗争,并分散大批人员到城市工作。如此尚可保留武装与干部,否则似无更好办法保存武装与干部”。“坚持分散,保存武装,保存干部”,是东江纵队的斗争方针,也是东江纵队的首要任务。9月19日,鉴于南方形势的恶化,中共中央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军队迅速调整部署,收缩南方阵地。

面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和平、民主、团结”成为中共产党人响亮的口号。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长达43天的艰苦谈判,拉开了序幕。

1945年10月10日,在重庆桂园张治中公馆一楼会客厅,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8个解放区,并将上述地区的人民军队逐步撤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地区。对于会谈的结果,毛泽东说:“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由此看来,东江纵队北撤不仅是执行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步骤,与抗战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也密切相关。关于东江纵队的北撤问题,尹林平的解读是:东纵的撤退,“是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的和平民主方针,忠实实践国共双十协定;也即是为了实现广东的和平,使人民不再受战争的磨难和负担,得以安居乐业,保障既得利益”。在1947年的香港湾仔会议上,曾任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的方方(方思琼)也谈到这个问题:“撤退问题应研究毛泽东同志这句话:‘不撤也要撤。”可见,东江纵队北撤是非撤不可。不撤,就会置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有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的危险,在政治上也会因未履行《双十协定》而陷入被动。

1946年1月10日,国共代表正式签订《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协定,双方还各自下达了于13日24时生效的停战令。根据协议规定,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和美方代表马歇尔组成“三人委员会”(“三人小组”),并由三方派出代表在北平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以监督停战协定的贯彻执行,调解、处理军事冲突。军调部三方委员是:中共方面叶剑英,国民党方面郑介民,美国方面饶伯森(即罗伯逊)。军调部下设36个执行小组,分赴各冲突地点进行调处。

讲究策略 奋起还击

东江纵队的艰难处境,是叶剑英到军调部后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制止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叶剑英在军调部会议上曾多次提出:应迅速派遣执行小组到广东调处。经过叶剑英的据理力争和反复督促,1946年1月25日,由中共方代表方方、国民党方代表黄维勤和美方代表米勒组成的北平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抵达广州,执行调处和谈判任务。方方去广州前,叶剑英特意叮嘱:要想方设法与东江纵队取得联系,在调处中要把东江纵队保持下来,撤到北方。

对于方方一行的到来,曾明确表示反对调处的张发奎,对第八执行小组虚与委蛇,老奸巨猾地玩弄起两面手段。一面严密监视中共代表,封锁第八执行小组成员的住地,阻挠他们与中共代表接触;一面矢口否认华南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存在,诡称“粤桂两省地区,除发现零星土匪散兵抢劫外,从未发现中共部队”,“从未奉到辖区有中共部队番号、驻地及驻军数目之通知”,只有“专事扰乱治安者,仅系地方零星土匪……不能承认其为军队”。同时,百般托词企图拖延时间,暗中则调集军队,疯狂进攻东江解放区。第八执行小组曾计划于2月22日前往大鹏湾考察,监督停火,遭广东国民党当局多次阻拦,行程被迫取消。2月14日,国民党军新一军、第63军在伞兵部队和军舰的配合下,向大鹏半岛解放区发起总攻;国民党军第186师和第152、第153师各一部伙同地方反动团队,向海陆惠边解放区发起进攻。

因广东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第8执行小组抵达广州一个多月的时间,工作没有任何进展。其间,方方几次建议邀请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尹林平到广州参加谈判,都遭国民党方面拒绝。有关东江纵队的事宜,也无法列入第八执行小组的议事日程。

周恩来说,策略是逼出来的。面对广东国民党当局的咄咄逼人,东江纵队被迫奋起还击,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第八执行小组抵达广州的第二天,即1月28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尹林平电:“北平执行部已派停战小组至广州,我方代表为方方少校,他不便直来香港,望你先派人至广州接头,然后由方方决定经美方担保去接曾生至广州。如曾生至广州,你宜在条件许可时速回部队。”方方与中共广东秘密组织取得联系后,整理出《关于国民党军在近一个月内多次进攻东江解放区的报告》,秘密发给了叶剑英和周恩来。

1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发言人的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广东国民党当局此举“是企图掩饰近几个月来大举进攻中共军队及摧残解放区人民的罪行”。2月6日和7日,周恩来连续紧急致函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电文如下:

“广东方面国军进攻我东江纵队事,迄今尚未停止。请转知军令部迅电张发奎,速即履行停战协定并协助执行小组执行调处。”(随函附有《关于国民党军在近一个月内多次进攻东江解放区的报告》)

8日,周恩来就军调部广州执行小组和广东停战问题致马歇尔及白鲁德备忘录,对张发奎还是不承认中共领导的部队在广东活动的事实、破坏停战协定,向国民党政府代表提出书面抗议。并向马歇尔和白鲁德提出四点建议:

“一、请电北平执行部立即讨论广东发生严重局势,并采取有效之迅速处置。二、请电北平执行部立即派飞机送去中共方面之电报人员至广州小组,为中共代表所带电台服务。三、请由重庆致电广州小组美方代表,立即乘汽车偕同政府及中共代表直往军事冲突地区之大鹏半岛,停止政府军队之进攻。四、倘因张发奎将军之阻难与违反停战命令,致中共所领导之东江纵队或其他部队遭受损失,或竟被消灭,政府方面应负全部责任,我方保留对此事件之一切权利。”

2月15日,香港《华商报》发表了中共广东区委发言人的重要讲话,用铁的事实证实了华南境内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确实存在。此后,新华社和香港《华商报》又多次发表声明,阐明严正立场,要求“三人小组”和军调部“迅速采取必要的步骤,纠正广东国民党当局此种错误言行,停止对华南抗日纵队的进攻与污蔑”。在此期间,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发表《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功绩》一文,公开驳斥了广东国民党当局的谬论。

舆论上受到谴责,军事进攻连遭失利,陷入困境的张发奎借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之机,只身飞往重庆。第八执行小组广州谈判被迫暂停。

此时,尹林平接到了周恩来的电报:从香港秘密飞往重庆,参加谈判。其目的,正是为了贯彻《双十协定》,打开第八执行小组的工作局面,制止广东内战,从而实现东江纵队胜利北撤。3月9日,尹林平飞抵重庆。11日,由周恩来安排,尹林平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代表的身份,在曾家岩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详细介绍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历程和抗战功绩,用铁的事实驳斥了张发奎“广东无共军”的流言。18日,周恩来亲自召开记者招待会,尹林平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东江纵队秘密营救进步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盟军的英勇事迹,引起强烈反响。在香港的国民党元老何香凝、爱国人士蔡廷锴、民盟南方总部负责人李章达等陆续发表声明,呼吁停止内战,停止对东江纵队的军事进攻。

经过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于国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承认广东中共武装力量的存在,并在重庆与中共代表签订了《广东中共武装部队北撤协定》: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同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政府保证复员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不受侵犯,就业居住的自由;撤退到陇海路以北,撤退船只由美国负责。

北撤协议达成,谈判却仍在继续。

多方努力 胜利北撤

为尽快促成北撤,周恩来反复与国民党和美方交涉,提出再次派人前往广州。3月31日,“三人小组”派军事代表团抵达广州,会同北平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与广东国民党当局谈判北撤的具体事宜。军事代表团成员是:中共代表廖承志,国民党代表皮宗阚,美方代表柯夷上校。

谈判伊始,张发奎又想食言,遭到廖承志的严厉驳斥。经过反复讨价还价,至4月2日,国民党广州行营才与第八执行小组就广东停战和东江纵队北撤问题签署了联合会议决议,包括了三项原则、十项决议和一个决议附则。

4月4日,曾生、尹林平以中国共产党华南武装人员代表的身份到广州参加谈判,终于在广州沙面见到了第八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方方。方方强调:第八小组的任务就是尽力使北撤协议达成,要“高度警惕国民党顽固派的表面言和、背后捣鬼的惯伎。要抓紧时间达成协议,以免有变”。三人经研究后决定,一面通过谈判迫使国民党履行协议,一面组织和掌握好部队,做好北撤准备。为安全起见,遂派尹林平返回部队。而后,尹林平托词有事,先行离穗抵达香港,再由香港返回部队。

第八执行小组随即开会商讨东江纵队北撤的实施方案,东江纵队代表曾生和尹林平以华南中共武装人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重点讨论东江纵队北撤的集结地点、行军路线和时间、北撤和复员人员的粮款如何供应等问题。经过反复争论和分组商讨,终于达成了关于东江纵队各部集结地点、国共军事分界线、北撤部队行军路线、使用通信器材等问题的协议,并就此发表了《第一号新闻公报》。

然而,在谈判桌上信誓旦旦的广东国民党当局,事后却横生枝节,不断制造事端,肆意毁约。除继续调集重兵进攻解放区外,还在经费问题上百般刁难克扣,企图拖延时间,在北撤前彻底歼灭东江纵队。对此,中共代表提出“广州行营方面立即发布停止进攻令,停止一切造谣和中伤”,并于4月25日将广东国民党当局的无理要求和军事挑衅电告军调部和叶剑英、周恩来。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再次做出让步,按照国民党的要求,向南口、石家庄和沧州等地送去粮食,并从南京、上海寄来钱款,解决了东江纵队的北撤急需。经过曲折反复斗争,至5月21日,终于达成广东中共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烟台的具体协议。5月23日,北平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在广州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北撤的协议公报。

5月25日,第八执行小组成员分为三个支组,分赴江南、江北和北江三处,协助中共武装人员北撤。根据北撤协议,北撤部队从东江以南、东江以北、粤北和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等地分路向集结地大鹏半岛集中,沿途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及其他杂牌地方团体的围追堵截。至6月下旬,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阻挠和破坏,陆续到达大鹏湾葵涌,并于24日集结完毕,准备登船北撤。29日,2583名北撤人员分乘美军第585、第589、第1062号登陆舰,驶离大鹏湾,前往山东烟台,于7月5日抵达目的地,受到胶东解放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编辑 王鸽子)

(作者是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教研室教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博士后)

猜你喜欢

东江纵队华南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华南风采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
爷爷的抗日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