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2014-11-15刘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微柱交叉红细胞

刘静

有效、安全的输血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1],而准确的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是实现输血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基础条件[2]。随着微柱凝胶技术(MGT)研制成功并进至国内实验室以来, 该方法已逐步发展为交叉配血新的试验方法。本院在交叉配血中分别采用凝聚胺法与MGT, 其中MGT效果更加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2月因病在本院行输血治疗的2964例患者, 其中男1613例, 女1351例, 年龄9~83岁, 平均年龄(53.8±4.6)岁。

1.2 方法 分别利用凝聚胺法与MGT展开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展开操作, 微柱凝胶技术操作方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 各被检者分别有2个微柱, 通过定量加样器将患者血浆25 μl和1%献血者红细胞50 μl加入微柱主侧孔柱中, 将献血者血浆25 μl和1%患者红细胞50 μl加入次侧孔柱中, 于专用孵育器中(37℃下)展开15 min孵育,之后将其放入专用卡式离心机中展开10 min离心并判读结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微柱中间或上方沉积为阳性, 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层为阴性。当凝聚胺法与MGT发现配血阳性和可疑标本后, 交叉展开复查, 同时经间接抗球蛋白法鉴别, 对阳性标本展开抗体筛选、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利用MGT时严格根据试验操作规程, 将标本差错、假阳性与技术失误排除后共检出配血不合者72例, 包括主侧不合9例, 次侧不合49例, 主次侧均不合14例。对于这72例配血不合者展开重复性试验, 结果仍一致。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53例, 漏检19例, 两种方法检出配血不合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2964例血液样本采用凝聚胺法与MGT交叉配血检验结果(n)

3 讨论

在交叉配血中要求所用检测方法可将具有临床意义的所有抗体成功检出, 从而为输血安全型提供保证, 而抗人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法是我国目前最常采用的可将IgG与IgM抗体同时检出的交叉配血方法[3], 临床实践证实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抗人球蛋白法是现阶段不规则抗体经典测定方法, 具有较高准确性[4], 然而操作方法复杂, 对于临床配血相应要求无法有效适应。凝聚胺法会受到肝素、冷凝集等因素影响,操作人员在判断结果时需具备一定经验, 灵敏度较低, 同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也较高, 这就导致判断结果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在一些时候还需借助于抗人球蛋白法确认结果。

MGT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而来的可标准化操作的检测方法, 是由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和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结合而成, 可通过对凝胶浓度加以调节, 对凝胶间隙大小进行控制, 促使其间隙只能通过游离红细胞, 致使聚集红细胞与游离红细胞充分分离。如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凝胶管中间或上部聚集, 说明其已凝聚, 检测结果为阳性, 若其只出现在凝胶管底部, 则说明其未出现凝集凝聚, 检测结果为阴性。在本次研究中, 分别利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技术展开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显示MGT检出配血不合者72例, 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53例, 漏检19例, MGT检出配血不合者例数显著高于凝聚胺法, 说明MGT检测灵敏度更高。通过本次研究, 笔者对在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与MGT二者的优势加以总结:①MGT具有较高灵敏度, 所测结果更加准确。已有临床研究揭示, 在交叉配血中, 相较于凝聚胺法, MGT灵敏度要高出1~5个滴度, 而与传统的试管法相比, MGT灵敏度要高2~7个滴度。在本次研究中MGT发现72例阳性, 但凝聚胺法只检出53例, 这与上述观点一致。②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中易出现漏检现象, 但其假阳性相对较少;MGT需要标本抗凝, 在对红细胞悬液进行制备时, 如果存在小凝块,则容易导致假阳性出现;或者在利用血浆标本展开试验前,如果离心时间不足或没有离心, 则标本中所含纤维蛋白可导致血细胞出现假凝集。③MGT检测结果稳定, 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同时操作技术简便, 更容易被检验医师掌握。在本次研究中利用MGT检出配血不合标本后, 行重复试验所得检测结果仍保持一致, 说明该检测方法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均较高。

综上所述, 在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技术操作简便, 对不合格配血有较高敏感度, 可为输血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孙利.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比较.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6):1035.

[2]华敏玉, 郭永芳, 姜楗, 等.170例临床交叉配血困难原因分析.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2):160.

[3]张和平, 林国跃, 杜晓璐, 等.肝素对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与处理.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2):171.

[4]周建月, 韦喜敢, 梁春峰, 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结果分析.重庆医学, 2011, 40(34):3503-3505.

猜你喜欢

微柱交叉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磁性微柱阵列制备及驱动研究*
高精度镍微柱阵列模具的制造*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电化学湿法腐蚀法制备硅微柱阵列
纳米尺寸下铱单晶微柱的力学行为
连一连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