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比较研究
2014-11-15余音
余音
摘 要: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机制,在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是指人类将自己在某一领域(原始域)的经验事实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领域(目标域)概念事实或经历的一种认知活动。本文以中美领导人在被访问国高校发表的公共演讲这一特殊但有代表性的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选取语料共六篇,总结和归纳中美领导人演讲词在概念隐喻上体现出的相同和不同。
关键词: 中美领导人 概念隐喻 政治演讲 比较研究
隐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的两本著作《修辞学》和《诗学》标志着对隐喻系统性研究的开始,但当时只是将隐喻界定为修辞格,起到美化语言的作用而低估了隐喻的其他意义。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此翻开了历史的一页,实现了从隐喻的修辞作用研究向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的飞跃。Lakoff作为这项研究方法的先驱,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学说并系统阐述了其工作机制。
1.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原始域和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原始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发生在概念层次之上的、系统性的。通常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并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使得两种看上去没有联系的事物在认知中产生相似的联想。
Lakoff和Turner(1989)认为,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理解,把概念域A看做概念域B。通常隐喻是后者吸取了前者的一些特定的蕴涵,也就是把概念甲的部分蕴涵转移到概念乙上去了。这里被转移的部分蕴涵是一种文化里说话者/接受者在一个概念的蕴涵中总是首先选中的蕴涵。从形式上来看,概念隐喻的结构就是“甲是乙”,甲和乙是两个不同项。以此类推,一切隐喻都包含两个项,被描写的甲是目标域,用来描写的对象乙是原始域。目标域可抽象可具体,但是原始域一定要是具体的。要用具体解释抽象。但是,“甲是乙”并不是甲与乙的简单相等,乙虽然在形式上是具体的,但它是更高层次上的具体,是甲和乙的各种特性经过一道有机程序丙的融合得出新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把甲和乙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不是任意的,它与社会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2.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对于政治语篇,美国当代政治学家Graber(1993)曾指出,政治交流是“政治的血液或母乳,因为这种交流使他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活动,从而连接了社会的各个部分”。而隐喻正是实现这种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中美领导人在被访问国高校发表的公共演讲这一特殊却有代表性的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选取语料六篇,美方领导人的演讲词三篇,分别为:1998年6月克林顿在北京大学的演讲;2002年2月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09年11月奥巴马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方领导人的演讲词三篇,分别为:1997年11月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本文通过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中美领导人的高校演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和归纳出中美领导人演讲辞在概念隐喻上体现出的相同和不同。
2.1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中普遍存在的概念隐喻
2.1.1旅途隐喻
Lakoff(1993)将旅途隐喻解释为“有目的的活动即是沿着某一路线朝目的地迈进”。研究发现,在六篇中美领导人的高校演讲中,旅途隐喻出现得最多。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对于周边环境和物体的经验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基础,是总结一般规律的依据。正是因为我们对旅途概念的熟悉,带来了语篇中旅途隐喻的广泛使用。在旅途隐喻中使用最多的是“国家的发展即旅途”。
(1)今天,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解决如何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江泽民)
(2)I think that our two countries each country should outline their own way to go,(Obama)
旅途的终点即为我们的目的地,而国家的发展同样有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旅途隐喻之下的附属概念隐喻——方向隐喻,即“获得发展即方向”。
(3)1979年中美建交27年来,两国关系曾历经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大方向,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胡锦涛)
(4)New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echnologies will have to be introduced with the goal of growing your economy while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Clinton)
旅途中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更接近目标,而到达目的地要求我们步步向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附属概念隐喻——步伐隐喻,即“取得成就需要走好每一步”。
(5)中国已经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到2049年,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温家宝)
(6)Last year,President Jiang and I asked senior Chinese and American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to step up our cooperation against these predators ...(Clinton)
由于中美领导人在高校演讲中面对的大都是普通学生或社会大众,这些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复杂的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并不是普罗大众所能了解的,但旅行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经历的。因此,将国家的发展比作旅途的隐喻有助于人们透彻地了解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发展中会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发展的长期性与循序渐进性,等等,使复杂的政治事件能够贴近大众。
2.1.2建筑隐喻
除了旅途隐喻之外,建筑隐喻也广泛存在于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的政治语篇中。与旅途隐喻类似,建筑隐喻也被用来形容国家的发展,即“国家的发展即建筑”。
(7)今天,专心致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更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江泽民)
(8)The new China your generation is building will need the profound wisdom of your traditions. (Bush)
在建筑隐喻之下还有附属概念隐喻——基础隐喻,即“发展的基础即建筑地基”。
(9)一个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它的生机和活力是无限的。这是因为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温家宝)
2.1.3家庭隐喻
人们对于家庭的概念都非常熟悉,家是人们的避风港,家里的兄弟姐妹相互依靠彼此支持。政治人物在政治语篇当中普遍使用家庭隐喻,即“国即是家”,将国的概念映射到家庭上,拥有同一国籍的人们就像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通过运用家庭隐喻,最大范围地争取人们站到到统一战线,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
(10)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江泽民)
(11)That is why immigrants from China or Kenya can come to our home,and is the reason why a less than 50 years ago,before the vote in some places do not even have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they now can do that countrys president.(Obama)
在大家庭中血缘关系是一代代传承的,有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也有儿女和孙辈。与此类似,在中美领导人的高校演讲中,将国家的人民比作子孙儿女,即后代隐喻——“人民即后代”。
(12)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温家宝)
(13)We,especially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must make common cause of our common challenges,so that we can,together,shape a new century of brilliant possibilities.(Clinton)
另外,家庭成员必然结识周围邻居。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其他周边国家就如同邻居,即邻居隐喻——“其他国家即邻居”。
(14)——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胡锦涛)
(15)Today,technology has made us all virtual neighbors.(Clinton)
家庭隐喻大大缩短了政治人物和普罗大众的距离,在概念上归为一家人,同仇敌忾,亲密无间。同时,家庭隐喻在意识层面上有团结民众、鼓舞士气的作用。作为国家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发展国家、抵御内在或外来威胁的责任。
2.2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区别
Lakoff和Johnson认为每一个概念隐喻都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而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对中美领导人高校演讲的语篇分析可以发现,有些概念隐喻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因为中美文化具有相通的部分。但也有部分隐喻是独特的,与个别文化相关。
2.2.1阴阳隐喻
在中方政治语篇里存在一个特殊隐喻,它与中国文化相关,并且基本上只有中国人会用到这个隐喻,它被称为“阴阳隐喻”。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阴阳代表的类似于正负两个极端。只有阴阳协调,人们才会身体健康,国家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处理事情时,只有不偏不倚,收放自如有度,才能做到公正有效。阴阳隐喻广泛用于中方领导人的政治语篇当中,标志性的词是“和”或者“合”,表示阴阳协调,和谐,和睦。
(16)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
阴阳协调,和谐的思想最为胡锦涛同志所提倡,我们可以在他的演讲中找到很多有关阴阳隐喻的例子。
(17)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胡锦涛)
阴阳隐喻带有浓烈的中国色彩,但是近期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多,现在即使外国人也开始能够理解中国阴阳隐喻的特殊含义了。
2.2.2宗教隐喻
宗教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国家普遍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同时基督教也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宗教,深入到西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涌现了大批以基督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在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中含有大量宗教隐喻,最常见的是将政治等同于宗教,政治活动就是宗教活动,即“政治即宗教”。
(18)My prayer is that all persecution will end,so that all in China are free to gather and worship as they wish.(Bush)
(19)We have respect for other cultures,our commitment to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faith in the future.(Obama)
对西方国家的人民来说,宗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理解。政治人物对自己的政治见解有着如同宗教一般的信仰和热情,并且愿意为此奉献和牺牲。“政治是宗教”这一隐喻,将政治家的心情传达给了普通民众,期望起到号召作用,激发普通民众的兴趣,赢得他们的支持。
2.3小结
在演讲和言语交流过程中,隐喻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段,而应该上升到认知层面,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受到文化影响,所以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选择和国家文化密切相关。
一方面,人类文化有相同的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理特征相似。因此,在中美领导人的高校演讲中,我们可以找到相似的概念隐喻,例如:旅途隐喻、建筑隐喻和家庭隐喻。另一方面,中美文化都各自独特的地方,因此在中美双方领导人的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运用有其独特性。
首先,宗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基督教徒。因此,美国人民对基督教了解得广泛且透彻。政治语篇中运用宗教隐喻,尤其是和圣经相关的宗教隐喻,可以简化政治事件,便于民众理解,在政治人物和普通民众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同时,可期望提高政治语言的神圣性,便于民众接受,鼓舞民众拥护自己的政治见解,赢得民众的支持率。
然而在中国,宗教文化并不具备像美国一样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宗教隐喻在中方语篇中极少。但是另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想——阴阳协调,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传统的阴阳思想是指在两种极端当中寻找平衡和和谐,对命运抱有乐观情绪,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这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古时候中国的农业生产极大地依赖于自然条件,只有遇到风调雨顺的好节气,才会获得丰收。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协调,这是阴阳思想的来源。阴阳思想同时强调两种极端的平衡和谐。这种思想衍生开来,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即协调各方面因素,将各种关系保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阴阳隐喻广泛存在于中方领导人的高校演讲中。
3.结语
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映射理论为基础,对中美领导人的高校演讲进行分析,发现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政治语篇当中,发挥着简化政治语言,拉近与民众的距离,鼓舞和劝诫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使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了原因。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使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判断隐喻的构成和认识概念隐喻的作用。另外,我们还需要对概念隐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分析更加全面、多样化的语料。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 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2]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eds.),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Lakoff,G.Metaphor and War,Again.Web site:http://www.alternet.org/,2003.
[4]Lakoff,G.How Bushs Metaphorical War Became Real.Web site:http://www.alternet.org/,2006.
[5]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傅梦孜.中美战略关系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7]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18.
[8]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周宇豪.利益攸关: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