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形象美教学浅探

2014-11-14王秀贞

教育 2014年27期
关键词:箜篌意境感官

王秀贞

古典诗歌的形象大于思想,特别是一些山水诗、田园诗,教师可以通过诵读、作画、描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蕴美,特别是听觉、视觉,在想象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与品味,让学生重现诗歌形象,身临其境,诗歌的意境才能感受到底。

从听觉上感受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雅致,音调铿锵,音韵和谐,节奏回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样的古典诗词需要朗诵,靠听觉去感受美。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音乐很难描摹,白居易描写了美妙的琵琶曲。在教此处时,笔者让男女生二重读,男生的重浊音和女生的娇软的声音,再现了琵琶音乐的美,让人联想到嘈嘈的急雨,联想到情人间的温柔的私语,又让人联想到宛转的莺语,又能想象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和声音,想象到泉声及画面,组成了美妙的琵琶音乐。

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也能表现诗歌内在的情绪旋律,能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让奔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比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可以吟诵,甚至可以唱出岳飞心中的愤怒。“怒发冲冠,凭栏处”节奏可以一字一顿,“怒”从喉咙深处流出,激起无限的愤怒,撞击着心灵。“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仰天长啸”声音加强,且从心底处长啸,无处可泄的怨愤喷薄而出。“空悲切”之“切”,发音重而短促,表现悲痛的深切。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再现体验。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可诵,可唱,可手舞之,可足蹈之,或采用个人朗诵,还可以采取集体朗诵,让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音乐再现而充分表现出来。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把个人的情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才会感受得到底。

从视觉上感受

古典诗歌中景物形象美,不仅表现在听觉上的完形,还可以表现为视觉上的完形,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在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在水中嬉戏、游玩、追逐,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这样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用作画的教学形式体验诗歌意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国北宋画院选拔人才时试题是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诗句,一位应试者只勾勒几只蝴蝶追随马后,突出了香味。作画的诗歌教学就是在填补诗歌令人想象的空白,从而获得了品味诗歌的美感。

而像王维的诗,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称,像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特别适合这种作画的教学方式。如教到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教学这一首诗时,笔者让学生画出意境,学生画了“白石、红叶,湿衣……”寥寥几笔有力地表现了诗的静美的意境。

有些诗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再现画面,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造成的理解之困难。但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常常滥用多媒体,诗歌画面设计得很精美,学生们享受了视觉盛宴,但是诗歌的美还是体会不深。这就好比是囫囵吞枣、拔苗助长,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掉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多媒体尽可能少用,让学生尽量多玩味文字,通过文字意蕴来感悟空白之美。

身临其境的作用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除了大家经常用到的视觉、听觉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触觉、嗅觉、味觉和动觉等种种感觉,使其眼前浮现出生动而鲜明的画面,从而感受到诗歌的美境。

如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诗,他的诗,构想奇特,意象瑰丽而丰富,给人以恍惚迷离、目不暇接之感。他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四句诗,“泣”和“笑”本是人的动觉意象,此处已经变为视觉意象,写芙蓉和香兰的情态,这种“泣”和“笑”都是受到这音乐的神奇的感染所致,其实是在写箜篌弹奏的效果。“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说箜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使长安城变得温暖起来。通过诵读、描写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李凭所弹的箜篌。学生的体验是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中完成的,造成一种意乱神迷的美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箜篌意境感官
箜篌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