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语言符号传播在演讲中的作用和特点

2014-11-14钟首民

教育界·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演讲传播

钟首民

【摘 要】 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演讲者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了解演讲者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及其特点,旨在提高演讲质量和演讲效果。

【关键词】演讲 传播 非语言符号

演讲,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是传播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两类。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相貌、服饰装扮、时间掌握、环境布置和空间距离等。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动作(眼神、表情、手势、上下肢体行动过程)、气味、声响、色彩等。诚如施拉姆所言:“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辞进行的。一种面部表情、一个姿势、一个强调语气、声调类型、响亮程度、化妆没化妆、戴没戴首饰,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人类的传播行为既是互相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沟通情感的过程。而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演讲者在后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语言符号是演讲者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特别是演讲者一出现,往往成为听众的视线中心,演讲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给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要被听众接纳,并进一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手段、运用多种信息符号,试图与听众成功交流。在演讲者的种种传播手段中,除语言符号外,非语言符号,即演讲者的相貌、眼神、表情、手势、身姿、服饰、体态,以及声音、语调等亦可成为演讲者传播的重要策略。所以,演讲者在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同时,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非语言符号传播在演讲中所起的作用

(一)非语言符号可以辅助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的解释,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经常转移,主体就不易疲乏,而静止的形象则常常容易产生抑制,难以引起人的注意。所以,非语言符号可以使听众不断兴奋,保持高昂的情绪和较集中的注意力。例如,一位军人在演说《军人的妻子》时说道:“……是的,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功劳。军人的妻子,请接受我们军人的敬礼!”说到这里,他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既表达出他的内心情感,也起到了吸引听众的作用。在情感交流上,非语言符号往往比语言更传神。

(二)非语言符号可以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演讲者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人都可以产生刺激,但语言符号的刺激是通过听觉形成的,非语言符号的刺激是通过视觉产生的,而通过视觉产生的刺激的强度是远远超过听觉刺激的,因此,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无疑是有强化作用的。列宁的演说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生气勃勃的清新感,演讲时他全神贯注,眼睛熠熠发光,随着演说内容的不同,打着生动有力的手势,时而俯身向前,时而仰身向后,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调动、感染听众,使演讲达到一种趋于完善的境界。

(三)非语言符号可以体现演讲者的人文价值和综合素质

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应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演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演讲者要有较好的外在素质。所谓外在素质,就是指演讲者要有良好的风度仪表,它是演讲者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演讲者的榜样作用是强有力地教育因素。演讲者在台上认真负责严谨活泼的仪态风貌,对人生对社会的个性化点评都是一个人德行的自然流露。一个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正直诚实的人,其风度自然是庄重、大方、优雅、从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的演讲者,不光要在学识修养上使人敬佩,在着装上也不能含糊。演讲者的衣着举止细节技巧的运用也在传播信息,所有这些又都统一在演讲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上,使演讲者直接带给听众好感,产生信任,有利于彼此融洽交流。

二、非语言符号在演讲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一)传播过程中的感官性

演讲就是一种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的口头交际活动。演讲的内容既要通过听众的听觉为其所接收,也要通过听众的视觉使其受感染。演讲者的非语言符号可以同时刺激和调动双方的多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参与传播。因为非语言符号是一种可视性语言,是一种立体的语言艺术,所以表现力强,表达内容丰富。因此,大大提高了感知的效率。正如人们常说“一目了然”,大部分非语言符号就具有这种传播特性。

(二)传播过程中的普遍性

演讲,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地宣传手段。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演讲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在演讲过程中,不论演讲者和听众双方是否交谈,他们无时不在进行着传播。其举止、神态、服饰、空间距离等都在有意识地向对方发出信息。因此,萨莫瓦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三)传播过程中的临场性(无意识性)

演讲是面对很多听话人讲话,具有临场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都伴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情感变化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暴怒、恐惧、紧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燥热出汗等。这些机体内部变化体现出的外部表征,人的意志是无法控制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递的意识大多属理性层面,经过加工整理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这就是所谓的“言不由衷”。语言符号难以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全部表达出来,但借助非语言符号能全面地将人的思想感情暴露出来。同时,也使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往往比语言符号传播具有更大的可信性。

(四)传播过程中的约束性

任何非语言符号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在公开演讲会上,演讲人和听众的身势在中英之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中国演讲者习惯于在讲台上稳立或稳坐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英语国家的演讲人大多在听众面前来回走动,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有时干脆坐在讲台上,演讲者动作频繁,如身体前俯后仰,脚跟踮起。有时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还会背向听众。

综上所述,演讲者必须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去创造和渲染气氛,去感染和影响听众。演讲者在讲台上的风采会对听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一篇好的演讲稿通过演讲人的语言符号的加工、非语言符号的描绘,在大众场合下进行着思维、感情、能力和心理各方面的交流。也许您的一次演讲,对听众所产生的影响力会改变他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运林.传播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夏中华.交际语言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讲传播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