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研究
2014-11-14谢玉珊
谢玉珊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内涵。准确化、规范化的汉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发展的程度。本文从规范化汉语言文字的必要性、在运用汉语言文字中出现的阻碍以及针对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承载内涵 准确性 文化发展水平 有效措施
一、必要性
1.文化独立性。在当代进程中,保持文化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使用特殊符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体现。由于它的出现,人类创造了文化,开始学习文化。汉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它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兴衰,有着更加直观的作用。它代表了中国民族文化,承载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失去了它,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汉语言文字的地位就不保了,这样会大大削弱我国的竞争力,形成文化冲击。
2.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交流、传递的手段。当今人们使用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会造成大家的交流障碍,影响互传信息的精确性。为了确保使用汉语言文字更加顺利,降低交流出现的误差,鼓励大家即时纠正不正规、错误的使用现象,这样可以避免混乱。
3.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持社会安定。汉语言文字从语言主体中发展而来,适应社会交际的发展需要,是社会集体趋同的表现。它的存在依托于交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大国,拥有50多个民族,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运用标准的汉语言文字中遇到的阻碍
1.不规范使用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影响社会的交际关系。目前阶段,不规范的使用汉语言文字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很不利。
第一,误读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会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词语或者语境,它所代表的意思与读音也会不同。例如,差在读chā时,书面组词:差错,就是错误的意思。在读chà时,组词:差不多,意思是不相当,不合适;在读chāi时,组词:差遣,意思是派遣去做事。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多音字的语境和意思,很容易读错,这种现象属于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第二,理解错误。在没有理解清楚词组意思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使用它,会出现随便乱用的情况,这也属于使用不规范。就像“高屋建瓴”,它的本意是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有的人在使用它时很容易与“高瞻远瞩”这个成语弄混。还有“的”与“地”的使用也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说“好气愤的感觉”与“很气愤地感觉到”这两句话,就很容易错误地使用“的”与“地”。还有一些褒义词或者贬义词,大家不清楚其意思,在使用中会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
第三,错别字的滥用“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广告、杂志等错别字滥用“借用”的情况,有的生产商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故意运用错别字,蚊香广告就会把“默默无闻”改写成“默默无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四,网络文化的冲撞。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使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人们喜欢创造一些更加简单或者方便的用语进行交流。在网上说再见会用数字“886”代替,这种网络用语虽然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语言文化,不利于规范化的发展。
2.完善中遇到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就鼓励使用规范化的汉语言文字,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设置普通话测试点,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加大宣传规范化工作的力度。国家采取了相关政策,对普通话进行划分等级,例如语文教师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播音主持要求普通话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人们对于普通话汉语言文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别人说的话自己听得懂就行,这种偏差也是网络用语盛行的因素。
第二,规范化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从很早就推崇汉语言文字的改革,但是目前依旧停留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上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体系,这就影响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实施的进程。这种现况会造成大家认为政府不重视它的发展。
第三,推广方式单一。政府在宣传汉语言文字的工作中,采取手段比较单一,听汇报、开会商讨等手段,宣传范围比较狭窄,作用也不是很大。有的地方只是做表面的工作,没有更深入地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很排斥汉语,这样肯定使一些群体接受程度不高。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前状况,不规范的使用现象到处都是,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改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学校推行规范化工作。
学校是主要语言文化根据地,为规范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校宣传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应该制订长远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把它放到精神文明建设上面。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时,校方应该制订合理可行的方案,积极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增强理解能力和改善运用汉语言的水平。当然老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更要注重规范化地使用汉语言文字。
2.为规范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据,早在2000年我国就出台了相关法律条文,确立了它的地位,使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保障。规范化工作的进程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3.拓展宣传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宣传。虽然我国开展汉语言文字工作较早,但是没有明显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宣传手段太少。要在原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网络、媒体等手段,普及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加深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4).
[3]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