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女性被放在最中间位置

2014-11-14于泠泠柴欣蓉

大学生 2014年21期
关键词:馆之宝女书江永

于泠泠++柴欣蓉

很长时间内,中国没有女性博物馆。

1997年,李小江教授受聘于陕西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

并将她收藏的妇女人类学文物藏品400余件交与陕师大女性研究中心管理。

聘期满后,李教授委托陕师大文学院屈雅君教授在陕师大成立妇女文化博物馆。

在这所博物馆里,女性是独一无二的主角,她被放在最中央的位置去书写、被注视。

博物馆按主题分为“她的故事”“江永女书”“生育文化”“女红文化”“中华嫁衣”五个展厅,共2000余件展品。

最具特色的镇馆之宝:情思字花被、女书以及中华嫁衣。

镇馆之宝:情思字花被

“情思字花被”是镇馆之宝,初见时人们往往会觉得好奇——这样一床朴素的被面,竟是镇馆之宝吗?但它确实是。它征集自广西富川,当地妇女们织字工艺非常高超,擅长以字为花。在织布机上调整经纬,将汉字作为花纹织出来,称为字花。赋予这床被面以不朽意义的,除了精湛的工艺,还有字面背后的内容。通过“眉来眼去微笑 千里遥遥相会”、“幸书生有意 求定容约”等句和落款“黄竹村妇女意拍来书君弟”,可以得知,这是黄竹村一名叫做意拍来的妇女写给她的情郎君弟的情书。从首句“恨恨月老无情错著兰谱”中可以得知,由于包办的封建式婚姻,意拍来最终没有嫁给她的情郎。将情书内容缝织在被面上,并不意味着她不惮于丈夫发现,而恰恰说明她的丈夫不识字。她还“写”到“自由平等,莫要亡国”这样一句话,可以看出在1940年代国家危难之际,这名普通的妇女已然将目光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感慨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情思字花被”作为镇馆之宝,被设为最后一件展品,这与博物馆展厅的主题安排有关。从“她的故事”中最平凡的女性经历的缠足之痛讲起,一路经过女人们隐秘的、交流感情的“江永女书”,走过女性一生中最为重要却被忽视、掩盖的生育文化,再领略了剪纸、花馍、四大名绣等心思灵动的“女红文化”,最后来到女人一生中最幸福时刻的见证——“中华嫁衣”,女性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畏压抑地灿烂绽放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仰立于字花被前,它更犹如一声鸿鸣,引发了人们心中对于女性的疼惜、惊叹与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件展品,更是全馆精神的完美升华。

江永女书:世界上唯一只在女人间使用

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流传着一种极其特别的文字——女书。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只在女人之间传播和使用的文字。通常为老传少,长传幼,传女不传男,因而有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男子竟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字存在。而今,女书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妇博里收藏有女书传人的珍贵手迹,它们被书写在扇子、书册或刺绣在手帕上,内容有诗歌、书信、歌谣、灯迷以及女子在结拜为好姐妹时留下的誓言等等。

女书的字体纤细、倾斜,有着女性浪漫飘逸的风格与特有的柔情。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看法:方正雄厚的汉字象征着男性文化、北方文化,而女书则是象征着女性文化、南方文化。

女书最早的书写工具是棍子笔(削尖的棍子或细竹),写作时也不拘泥于环境,老人们经常放在膝上直接书写。

贺三朝书是女书中最为郑重的形式,是江永妇女结婚时珍贵的馈赠礼物。所谓“贺三朝”,即在妇女结婚第三天,亲戚好友、结拜姐妹都要前来祝贺。贺三朝书是手工制成的精制布面小本子,前三页写满了祝福之词,后页则均为空白,留待妇女书写婚后日记及记录心路历程。空白贺三朝书也是女书文化的一种,由于祝贺人不会写女书,一时又找不到人代写,便送以一本空白的贺三朝书,同时也表明“我没有文化,不会写女书,但是你会写,你比我有文化。”这既是祝贺,也是委婉的赞美。

江永当地的妇女信奉有阴间世界,因此很多女书作品会随着女人的离世而被当作殉葬品埋葬或烧掉,目前出土的女书作品最早约为明清时期,在为数不多的女书作品中,妇博所展示的展品占了很大比重,这是十分难得与珍贵的。

中华嫁衣:美之最

“中华嫁衣”因收藏难度之大与展示民族文化之丰而具有别样的意义。博物馆向游客们展示了中华56个民族的全部嫁衣以及几套特殊服饰,除了被称作“移动的银行”的藏族嫁衣是仿制品外,其余均由实地征集而来,是本馆的精华部分。各民族的婚俗都具有承传性,所以嫁衣的式样、花色以及图案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们往往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象征符号,因此,嫁衣的收集和研究对于妇女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文化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各民族都把最美好的情感融入嫁衣,嫁衣体现了本民族技艺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本民族的最高审美,我们觉得说嫁衣体现了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水准恐怕也不为过。

傈僳族的新娘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在结婚当天,她要顶着未婚夫赠送的头冠,佩戴父母赠送的腰饰以及姐妹们赠送的其余饰品,在爱情、亲情、友情的陪伴下,度过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展厅里最具个性的要属赫哲族的“鱼皮衣”,它由大马哈鱼鱼皮制成,具有防寒保暖、防水防油等特点。

新娘装是景颇族服饰中最光彩夺目的盛装。新娘挽长发为髻,外裹高高的筒状织锦包头;肩、胸、背部点缀银泡、银角,对襟两旁饰有6个银圆牌;下身穿黑、黄、红色图案筒裙,腰系红腰带。腿上带裹腿,肩挎缀银泡的筒帕和银鞘长刀(定情物),戴一两副粗大刻花银手镯,戴的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景颇族没有文字,这件1940年代景颇筒裙上纪载了有关景颇族的迁徒路线等。这上面每一个符号花纹都是一个故事,被称为“景颇族的妇女文字”。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因妇女穿红色上衣而被称为“红瑶”。红瑶妇女制作红花衣服时,不需现成的图案,直接按衣服布料本来的经纬线条挑花,每件衣裳几乎要用数年功夫。头巾的包扎有已育和未育之分,已育妇女的发髻梳于额前,头巾在发之上,未育的妇女将头发绕头盘平,然后用头巾盖严,额前露一小角带瑶印的绣块。

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仍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男不娶,女不嫁,成年后自由交往异性朋友。男女在13虚岁左右举行成人礼。这套女装是摩梭少女的成人礼服。

华丽高贵是藏族嫁衣的共性,价值百万元的嫁衣,绝非虚谈。藏族嫁衣也是节日盛装,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传统袍服羊羔皮垫里,獐皮作面,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毛呢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格外漂亮。发饰繁多,上面缀满珍珠、珊瑚和宝石。

苗族支系丰富,服饰款式也多达130余种以上。在众多苗服饰中,属雷山西江妇女盛装最为华丽。黑百褶裙长及脚背,用料十多米,重三、四公斤。老式飘带裙为长带,新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流行,每条三段,以珠绳连系。飘带裙做工最为精美,往往数年才成一裙。

洁白的传统朝鲜族嫁衣,也是“老衣”。女人一生中只会穿两次,一次是结婚时,再穿则是妇女入土为安的时候了。嫁衣的主人是吉林省延吉市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她将嫁衣捐献给妇博,意味着日后不能穿自己的嫁衣入土为安了。这身珍贵的嫁衣对于博物馆来说,有着格外深重的情谊。endprint

猜你喜欢

馆之宝女书江永
“国宝”厚福
例外之外
镇馆之宝
——石犀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女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习俗
博物馆的黄金吊灯
歌册,独特的“女书”
守得云开望月圆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