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11-14朱雨轩
朱雨轩
【摘 要】大众传媒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必要而有用的资讯、娱乐和生活的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增加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难度。因此,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影响并由此提出积极的应对之策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众传媒 中职学生 道德
我们身处一个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飞速发展和扩张的时代。大众传媒和家庭、同伴一起,被人们看成影响中职学生社会化的三大要素。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作为广义的教育者的所有人,都必须严肃考虑如何面对由于传媒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教育问题与挑战。因此,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影响及对策十分必要。
一、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道德的积极影响
1. 全方位的信息强化了中职学生价值选择和认同
首先,大众传媒为中职学生提供关于现实的图景,促使其进行价值认知和选择。中职学生通过接触大众传媒不断接收到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和强化。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信息的组织化促进了中职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产生共识意识,并有助于强化价值归属感,有利于社会价值整合。大众传媒方式的沟通与交流使处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交往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得以整合,使人们建立起基本一致的价值观而维持社会的发展。
2. 传媒社教内容激励了中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众传媒的社会教育信息是以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类型,简称社教信息。近几年,一些社教大众传媒信息备受中职学生青睐,原因是它符合了中职学生对丰富知识的渴求。这些大众传媒信息产生了强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效应,必然对中职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中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3. 正面榜样报道丰富了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榜样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树立榜样提供了中职学生效仿的示范性行为。榜样有带动群体趋向自身行为的力量,中职学生对媒介的观察学习则是一个认知榜样的过程。好的榜样会重塑灵魂,坏的榜样则会毁掉人生。榜样对少年的强化作用除了影响的深远性外,还有受众数量的广泛性。这种榜样的强化可以同时让成千上万的中职学生起到相同效应,激发起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
(二)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 大众传媒的暴力内容滥用淡漠了中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近代犯罪学之父切萨雷·龙勃雷梭曾谈到传媒对犯罪的影响,他说:“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它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的犯罪产生,不断地模仿最终会导致一种成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原本属于媒介人物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整个大众传媒。”
当前的大众传媒信息充塞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信息,中职学生有限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分辨能力较弱,传媒通过对暴力和犯罪细节的详尽描述,再加上渲染、夸张和虚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职学生内心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建构。长期观赏暴力作品的中职学生会对现实生活中暴力的受害者日渐麻木,因而逐渐造成中职学生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能力的丧失;网络游戏暴力也往往带给中职学生一种幻觉,使他们认为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借助暴力来解决,因而产生暴力崇拜。
2. 低俗娱乐内容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接触大众传媒媒体,主要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大众传媒信息浓郁的商业气息,可能会造成中职学生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的娱乐信息往往以高额的奖金或奖品来招徕受众。对中职学生观众来说,这种轻而易举就唾手可得的高额奖金和奖品难免会将其自身所携带的功利的、拜金的价值观念在轻松愉悦的表象下渗透进中职学生的深层意识中,中职学生对待人生中的机遇和成功时不自觉地会产生投机思想和功利观念。
3. 商业广告渗透扭曲了中职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如今的商业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无孔不入,按照商品化逻辑操纵人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塑造和改变着中职学生的消费价值观。虚假广告、误导广告对中职学生认知和消费行为产生不良的引导;广告对高消费和享乐至上的推崇,对中职学生产生了一种消极示范效应,导致中职学生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价值观和行为的产生。如果忽视了广告对中职学生的负面效应,也就只能任由广告去塑造他们较低水平的审美、道德等素质和不良的消费价值观念了。
4. 不恰当的传媒舆论模糊了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大众传媒在日常的信息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舆论导向,直接或间接忽略正确舆论导向。有些大众传媒信息鼓吹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思想道德观念,将人们引入萎靡、颓废的精神状态,宣传对私欲的渴求, 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至上的崇尚,对实用主义的信奉,对金钱的贪欲,对粗俗的欣赏,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等等会影响人们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会模糊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大众传媒影响下的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对策
(一)运用大众传媒,改革德育内容、形式与方法
首先,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更新、完善德育内容。德育工作者应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德育的具体内容。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运用大众传媒,实现德育形式的多样化。新的大众传媒的手段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的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有益于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同时大众传媒也可以通过一些新闻类、纪实类的精品节目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对历史文化和人生信仰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次,运用大众传媒,改革德育方法与手段。德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内涵,以增强高校德育及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尤其要通过占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这块德育阵地,使大众传媒的各种传播手段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德育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建设
通过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中职院校德育队伍建设。一方面,中职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掌握传播理论和知识的能力,重视提高大众传媒在工作中的运用技能和掌控能力,从而实现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平台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另一方面,中职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运用大众传媒的实践能力,提高其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传统传播领域中的专家型人才。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思想交流方面,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交换平台上,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不断地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并合理有效地借助大众传媒的互动性交流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使他们由原来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地接受教育者,由原先的灌输性教育逐步转变为自发、自觉地吸收性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将自己看作与学生平等的一员,真诚、平等的与学生们交流互动。
(四)各种社会角色正确定位,构建中职院校德育的理想路径
中职德育工作处在大众传媒的强势影响下,如何合理高效的运用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使其更好地为中职德育服务,需要从社会、媒体、从业者、学校、教育者和学生等多个方面入手,各种社会角色正确定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构建中职德育的理想路径而共同努力。
作为社会核心力量的代表着和社会秩序的统治者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行政控制和法律约束,既要保证大众传媒的信息流通自由,也要强调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要考虑其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作为大众传媒的实施主体,媒体应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严格审查传播信息的质量和品位,提升自身公信力以换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作为媒体从业者,要正确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为大众传媒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中职生,面临诸多非主导的价值观,应提升批评性反思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坚定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意识准则,不被网络或媒体上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作为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力量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以确保能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张隆栋.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宋林飞.社会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钰.新闻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7]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8]卜卫.大众文化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0]陈志.网络与当代中职学生社会化的困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
[11]张咏华.新闻传播网络发展趋势.[J].新闻记者,1999(4).
[12]丁丁.试论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J].宁夏社会科学,1999(2).
[13]刘向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14]朱万曙.论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J].新闻大学,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