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谢他们的担心

2014-11-14王方圆

大学生 2014年21期
关键词:人文学院图书室学期

王方圆

编者按:在转专业时,道理谁都懂,谁都知道不应过分看重外在的“前景”“钱景”来选专业,

老师苦口婆心教导同学们应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现在还不多,所以他们才令人佩服。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的校园记者们找到了这些令人敬佩的同学,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愿大家和他们一样,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专业。

只敢说还是要关注兴趣

大一上学期的课不算难,虽提不起兴趣,却能勉强混在前面。初入校时,我随大流参加了挑战杯,申报了两个公益类课题。为了推动课题的进展,不断辗转于清华、北大等名校,访问教授、企业家,隐约察觉自己对公益、社会福利事业的热情。相比之下,我越发觉得自己的专业课程乏味和无趣。

2013年寒假,再回母校被问到有关专业的问题时,我回答:能去一线城市,一定要去,更大的平台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大一下学期,更多的理工科课程让我应接不暇,不是难度,而是兴趣。面对课程和作业,我只有焦虑和烦躁。课程大多是上学期的延伸,大一上学期我心不在焉,这时要加倍努力才可弥补。课题却偏偏进入结题环节,上课下课,我都记挂着课题的进展,于此更是影响专业学习。课题偏向实操,公益试点都在云南贵州山区,要花大量时间和那边的老师、孩子们沟通。坏就坏在我偏偏觉得这个过程趣味无穷,发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引发我更大的兴趣去研究和解决。

援建的乡村图书室,都在边远的乡村学校,需要志愿者带着图书、硬件设备等物资在下车后,步行到学校。一打开图书室,灰尘迎面扑来,还没等老师吩咐,孩子们一窝蜂地涌了进去。那是一座木质小楼,一面有窗,阳光艰难照射进来,孩子们吵吵闹闹,把书翻来翻去,没多久竟都捧着书安静了下来。那一刻我发现:阅读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仅提供图书,更提供硬软件系统,管理图书和读者,一个五年级孩子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同时,每天的借还信息都会在网上公布,督促学校开放图书室。

课题结题答辩时,一位评委悄悄地落泪了。他说:“坚持,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坚持。”最后,他给了98.5的最高分。事后,一位老教授郑重地说:“做公益,起步之后就势必担负起社会的期待,尽量不要让孩子们失望。”

要坚持,谁来走这条路呢?

大一暑假回到高中,再次被问到选专业的问题,我含含糊糊,只敢说还是要关注自己的兴趣。

混毕业年薪10万

大二上学期国庆前,面对更具专业的课程,我崩溃了。我一直报喜不报忧,那段时间,却频繁地给家人打电话:想转专业!从王牌专业,转到人文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就业率天壤之别。

我模糊地发现,自己希望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电气学院的老师劝,人文学院的老师也劝:“你现在这个专业,毕业年薪就是10万元以上,我都当教授一年了,年薪才10万!”我的公益课题导师一直觉得我的人文素养不错,更适合读社会学、管理学这样的专业。当我告诉她想转专业,她却矛盾了——觉得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不完善,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于是,她纠结地说:“如果真想读,干脆退学,考到北大去吧。”公益界的前辈也劝。一个退休后在公益路上行走了数十年的老公益说:“不要看参加会议和沙龙的人很厉害,在北京,干公益的就这么几号人,根本称不上繁荣。公益是边缘行业,远没办法让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我支持你在公益行业试错、奉献和成长,但不支持你转专业!”

身边的朋友把我的行为戏称“流放”。

参加挑战杯时,曾访问了电气学院最有学问最具人格魅力的贺仁睦教授。这一次我再一次求助于她,她回了邮件,并约我到她家聊。听完我的絮絮叨叨,老先生笑呵呵地说:“电气专业难学,全力学也不一定学得好,更别说你只有一半的心。我支持你转专业,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为梦想、为更多人的幸福去奋斗。”

那时,她是我转专业的唯一支持者。傍晚从她家走出来,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之前,妈妈坚决反对。这一次,她的态度突然软化,说:“想清楚就决定吧,实在犹豫也可休学一年。”站在路边,我的眼泪就这样流下来,止不住,不敢说话。

虽然热爱公益,但我终究没有自己创业、闯的勇气,而公益行业的就业前景不明朗,这让我很迷茫——混到电气专业文凭肯定能进国企,工资不低;转了专业前途茫茫,方向不明。犹豫再三,我没有下定决心,一拖又是一年。

大二不是好学生

虽没转专业,心里依旧挂着公益事业。大二这一年,我不是好学生,逃课、缺交作业、考前突击……

这一年,我们在云南、贵州、宁夏、甘肃建立了23所乡村图书室。同时联合心理、教育、图书等各行业的从业者,开发“惊蛰”计划,培训乡村教师,并为乡村孩子提供每天一小时的课外课程,包括绘本阅读、影视鉴赏、儿童自我保护、阅读促进、DFC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等。也是在这一年,我走到了边远山区家访、送助学款,与老乡们吃一样的饭菜,和孩子们拥抱、聊天……

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第一批助学款时,我发现村子里留守儿童的比率高达80%。他们看到我与同伴们不讲话,回答问题也只是点头、摇头。我们坐在小木凳上,奶奶把孙子拉到身边,然后帮我们一点儿一点儿问。

“爸爸妈妈一年给你打几次电话?”他摇头,好半天说一次都不打。奶奶苦笑着说,每周都打,但孩子从来不愿意接。问了好久,秋兰师姐把他搂在怀里说,“是不是也想爸爸妈妈?你有想说的要在电话里告诉他们啊!”这个大男孩突然哭了,眼泪不断地往下掉,他赶紧用手背擦眼泪,忍着不哭出声音。我鼻子酸酸的,手足无措,递给秋兰师姐几张纸。师姐用母亲的本能,温柔地搂着他,轻轻地拍他的后背。

曾有一次和广东企业家们给小学生发放物资,这些企业家行事谦卑,每递给孩子一份物资,都要给孩子深深鞠躬。在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吃完午饭,不但分担饭钱给学校,还把碗洗干净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半个月后,校长给我打电话,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上次过来了,以前大家吃完饭放下碗就走,现在都自己洗碗,对学生也有耐心了。”

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公益人也需要专业,才能不伤害孩子,才能即时安抚。我却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之前,朋友们安慰我:“你学什么都能做公益。”这句话突然有了答案,要继续走公益这条路,必须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有一个很要好的学姐出国前跟我说:“要找准你的soulmate,可能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座城市、一本书、一份工作。找到后,你才能往前走。”

大二这一年,我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真爱。

那就闯吧

转专业的真正导火索是2014年9月有幸在天津参加的夏季达沃斯论坛。

在论坛上,我遇到很多杰出的全球青年领袖,谦逊而和善。他们目标明确,在自己的领域执着前行。我突然醒悟,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在于多大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实现梦想的力量,在于为我们的行走提供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回到北京,我在图书馆补习功课。突然发现:为了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我要压抑自己4年,再继续压抑自己几十年?

当天,我给妈妈打电话,说:“我还是决定转到公共管理去。”妈愣了一下,笑着说:“你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而我的权利是支持以及爱你。”我还给课题导师打电话,她也笑着说:“犹豫了一年还是决定了啊!那就闯吧!”

学校对转专业的规定都是针对大二生,要求必修课平均学分绩80以上,专业排名前15%。前3%的可以在全校内转,3%~15%的只能院内转。学生确实有特长或者有疾病,可以申请转专业。但我已经大三了。

我跑去和教务处老师沟通,她说:“你学什么专业不能做公益啊,干嘛从最好的专业转出去呢?你成绩也不算差,别人都削尖脑袋要读你的专业!”在今年学校发布的转专业名额表上,压根没有公共管理的名字,据说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想要过去。我所在院的副书记签字时一直不放心,他说:“你家做企业?就业怎么办?父母同意了吗?你成立的公益公司效益好不好?”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留守儿童,我们今年在云南注册了公司。

人文学院老师通知我面试,说:“人文学院从没接受过转专业的学生,你是第一人。你要考虑清楚,从就业角度来看,行政管理的就业比公共事业管理的好一些。”

猜你喜欢

人文学院图书室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再论郑振铎对泰戈尔的译介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简介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study on corporat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aring economy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