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访
2014-11-14王智娣
◎ 王智娣
遭遇家访
◎ 王智娣
去年,我们全家定居德国法兰克福,儿子也进入当地的一家公立幼儿园上学。没想到,上学的第一个周末,儿子就带回来一张老师写的字条。丈夫很好奇:怎么开学才一周,儿子就出“状况”了?我赶紧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通知:本周六下午 3∶30海蒂老师要来家访,家访时间为20分钟。
老师要来家访,这可是件重要的事情。丈夫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和老师“增进感情”的时机。我们决定开动脑筋,好好“款待”一下这位海蒂老师。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直奔商场。老师来了一定得送些礼物啊,可是选什么好呢?我一边逛一边琢磨,来到手工编织区,一个个精致的手工编织包吸引了我,我当即高高兴兴地买了一个回家。接下来我和丈夫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水果、点心、饮料等。这样就万事俱备了。
在忐忑的心情中,我们迎来了海蒂老师。丈夫邀请老师进屋,没想到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在门口谈20分钟就好了。”说什么也不肯进屋。
不知不觉 20分钟过去了,海蒂老师准备走,我们赶紧拿出备好的礼物——一个手工编织包、一盒上好的中国茶叶硬塞给她。没想到,幼儿园的园长第二天打来电话,说很高兴了解到孩子那么多的情况。礼物已经看了,妈妈的手工可以留下,因为是孩子的妈妈用心制作的,一定会珍惜。至于其他的,一定要退回去。
丈夫非常纳闷:老师收到的礼物怎么还上交呢?园长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德国幼儿园的一些规定:第一,家访规定 20分钟,是为了多走访几个孩子,尽早地完成全班的家访工作;第二,家访不进屋,是为了不给家长添麻烦;第三,家访不收礼,是德国幼教的原则。
“那送点小礼物总是可以的吧?”园长说:“家长的小小心意是可以接受的,但老师一定要上报,学校通过以后,老师才能收下。如果有不上报的情况,一经发现,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摘自《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