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诗词考释》序

2014-11-14王锦厚

郭沫若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旧体诗全集郭沫若

王锦厚

(四川大学 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41)

茂远兄素来喜爱古典诗词,并有深厚的修养。他对现代作家,特别是郭沫若、茅盾等所写的旧体诗词尤有独钟。先后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诗词系列丛书的编著,出版过《茅盾诗词解析》、《中国现当代著名人士对联赏析辞典》。又应邀参加《郭沫若全集》文学编诗歌部分的注释工作。期间,很留心郭沫若集外旧体诗词的搜集工作,锲而不舍,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这部多达近700首《〈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诗词考释》,列入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很快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茂远兄来信,要我为他写一篇序文。我哪敢应承呢?他又写信说,“你正在主编《郭沫若学刊》,且为郭沫若诗文研究方面的专家,理应承担”,并寄来一些相关资料。盛情难却,考虑再三,只好勉力为之。但不能叫做序言,只不过是一点读后感,算是对茂远兄研究工作的支持。

我总感觉到,郭沫若旧体诗的成就被人们大大忽视了。毫不夸张地说,旧体诗词不但是他整个文学创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极有创造性的部分。上世纪50年代初,晓冈(金祖同)就曾将其编辑好的《郭沫若、鲁迅、刘大白、郁达夫四大家诗词》印制出版。该书编选得如何?暂且不论,但将这四位作家的旧体诗贯以“大家”的头衔编辑出版,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首例。我们也无意对这四大家的旧体诗词作比较!如果就数量而言,郭沫若则远远超过鲁迅、刘大白、郁达夫了。至于题材的广泛,体裁的齐备,风格的多样,现代作家中恐怕难以有人能与之项背!非常遗憾的是,郭沫若还有大量的旧体诗词未能编辑成册,也未能收入《郭沫若全集》。这些未入集的诗词和已编入全集的诗词一样,有匆匆命意、率尔应酬之作、也有精心着意之作。它们对郭沫若研究很有价值:或者可以捕捉作者的真实感情,窥探当时的内心世界,或者可以作为时代风貌、人文习俗的镜子,或者可以作艺术探索的教材……。一句话:可以作为自传,也可以作为诗史。

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成就实在不容忽视。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极不容易的。诚如他的战友成仿吾所说:

沫若在诗的创作方面是经历了极其曲折而艰险的道路的。从青年时代的奔放不拘的自由体转到严格的各种律诗以至各种词曲,真是丰富多彩。(成仿吾:《英译诗稿·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

是的!郭沫若的创作方面确确实实经历了极其曲折而艰险的道路。从旧体诗词写作的严格训练,到旧体诗词的今译,到外国诗的中译,到“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者”(邓小平),他“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了中国的传统”(郭沫若:《谈诗歌问题》,《郭沫若全集·雄鸡集》,十七卷67页),而是新诗旧体诗词并举,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旧体诗词的写作,从数量上几乎超过了新诗,其影响似乎也超过了新诗。其中,题画诗词可谓典型代表,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传统。郭沫若不愧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大师。他女儿郭平英说:

当日本侵华战争不断升级的时候,他又别妇抛雏,回国请缨,成为抗战文化营垒的领导人物。他一面从事诗歌戏剧创作,从事古代社会研究,一面和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关良等艺术家一起,用诗书画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砥砺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这些笔墨既传递出通达的文化积淀,也承载着气宇轩昂的精神世界,无怪乎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夜,于右任先生命笔称颂郭沫若:“光明是你,你是光明。”(郭平英:《郭沫若于立群墨迹·后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茂远兄的《〈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诗词考释》,可谓一项郭沫若研究中很有特色的文化工程。

特色之一,搜罗相当宏富。

郭沫若是集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人物,活动地域的广阔,交往人士的众多,所处环境的复杂,在现代作家中屈指可数。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旧体诗词,我敢说无人能够作出精而准的统计。这样搜集起来实在不容易,特别是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旧体诗词,搜集就更困难了。如郭沫若在日本时写有《题扇五首》,一位日本朋友在自己的文章中披露了两首。茂远兄便根据这点线索,联系文章的作者,联系日本学界的友人,几经周折,最后通过日本郭沫若研究机构的帮助,得到原件的复印件。就这样,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搜寻到未入全集的旧体诗词近700首。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几乎占了全集中旧体诗词1100余首的五分之三。应该说,是目前搜集最宏富的了!

特色之二,考释落到实处。

考释是研究旧体诗词的基础工作。所谓考释,包括考证与注释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考证,贵在准确;注释,则贵在落到实处,切忌空泛。辨别真伪又是考证的首要工作。在目前学风浮躁的不良环境里,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即使公开出版发行的某些图书资料,或报刊提供的讯息,也未必完全可靠。如1962年2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的《从化温泉三首》,有资料误为郭沫若所著,其实明明署名为“长江”。“长江”也不是郭沫若的笔名。茂远兄不但十分注意真伪的辨别,而且相当注意诗词的“本事”,写作年月、出处与背景材料,都尽力加以确认。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语,特别是现代典故,一一落到实处这就为阅读、研究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扫清了障碍。

特色之三,点评比较合理。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可以用一句话“包罗万象”来形容。就题材言,有国内,也有国外,有古代,也有现代,真是古今中外,;就体裁言,步韵、赞颂、庆贺、送别、挽吊、唱和、赠答、纪游、题画……应有尽有,其中,纪游、题画更是富于创造性。这些诗词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如口号入诗,歌颂文化大革命……。它的得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特别需要作具体分析。茂远兄没有简单的肯定,也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根据鲁迅先生的指示:“其实,口号是口号,诗是诗,如果用进去还是好诗,用亦可,倘是坏诗,即和用不用无关。”(鲁迅:《致蔡斐君》,1935年9月20日)“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题未定”草七·且介亭杂文二集》)因此,点评总是比较合乎情理。

最后,让我引用贾植芳先生在给肖斌如信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贾先生说:“郭沫若现在的评价很高,他是国内外瞩目的人物,他是个聚光灯,在那里凝结了中国现当代的历史光线。因此,你注意这方面做工作,这事情很有历史和实际意义,是一种可嘉可贺的贡献!”(贾植芳:《致斌如》,转引自肖斌如:《文坛销记·翰墨缘》,上海远东出版社)。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毫无疑问,“在那里凝结了中国现当代的历史光线。”茂远兄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当然是一种可嘉可贺的贡献!

猜你喜欢

旧体诗全集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对话”小伙伴老舍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史》工程的一些信息和思路
再谈现当代旧体诗词“经典化”与“入史”问题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