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瞻焉在前 仰之弥高
——《马识途文集》序

2014-11-14王火

郭沫若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老文集作家

王火

瞻焉在前 仰之弥高

——《马识途文集》序

王火

为百岁马老祝寿

下面这序是十年前《马识途文集》出版时,遵马老之嘱写的。现在一晃十年;马老百岁了!这十年来,马老始终未停在电脑前写作,也始终未停止书写墨宝。马老百岁了!但马老仍年轻,他是文坛一株开放着火红鲜花的万年青。古人诗说:“勿言年离暮,寻途尚不迷。”马老可敬可爱,现在为马老祝寿,特将此序编入专辑,祝马老“寿源无量,以介景福!”

王火 2014年1月

《马识途文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文集十二卷,洋洋大观,看了令人高兴。

《马识途文集》的出版对国家文化积累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一位有成就的著名作家的作品汇聚展示提供一个标准的文本,也是一件好事;对向国内外介绍马识途这样一位经历独特、作品独特、类型独特,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老作家及其作品来说,同样是一件好事。我在此谨向马老致以衷心的祝贺。

今年九十高龄的马老,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和文学发生关系,但因从事革命地下活动,又与文学告别。1941年,他考进著名的学府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后,才又办文学杂志《新地》并化名发表小说和杂文。但1945年毕业时,接受任务,要到滇南准备开展游击战,第二年,党的南方局把他从滇南调到川康特委做地下党的领导工作。他既然完全转入地下,只好与文学分手。解放后,他一直担任着行政领导工作,十分繁忙,当然无从动笔,到1959年才又发表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那些一同战斗过的烈士……我们常常在梦中相见,他们和我谈笑风生。一种感情一种责任,常在催促我,欲罢不能。”于是,在那时候,我记得文坛纷纷谈论并推崇着他先后发表并引起极大关注的小说《老三姐》《找红军》《清江壮歌》……从那时开始,文学界响亮着马识途的名字。他开始了业余的文学生涯,虽有坎坷,但矢忠矢勇、攻书走笔。以后,在告老政坛,由职业革命家转为革命作家后,就意气风发地阔步走在文学大道上的著名作家队伍中了。

许多年来,马老在小说、纪实文学、杂文、散文、随笔、游记、诗词等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发奋著作,以多面手的姿态,取得了突出成绩,体现了一种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重视与喜爱。这些年,每年基本都有书出版。新完成的回忆录《风雨人生》有七十万字之多,未成书已引起刊物关注,要求连载,令人看到他“壮心不已,晚霞满天”的情景。

文坛尊敬、重视马老,并不因为他是正省级待遇的干部,也不是因为他已九十高龄,而是因为,他是党员老作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位名副其实的从不停笔的著名作家。他是一位经历过生死搏斗,在大时代的激流中从风雨雷霆、霜雪霹雳中锻炼出来的文学耕者。他曾在三个广阔的平台上施展身手与抱负,体现了人生价值,做出了可贵的成绩:一是他在地下隐蔽活动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二是建国后他在行政领导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拓路披荆;三是他在作家平台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的生活源泉丰富多彩,中文外文根基雄厚,“科班”出身,毕业于名校,博览群书,才高识广,传统经典、中西文化、史学哲学、马列主义……属于融贯、通释之士,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望其项背者。所以他的那些好的作品,既不因年岁大而泥古保守,也不因片面性而抱残守缺。他在创作中充满青春气息,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态度,确有可以传世之作,令人钦羡。

马老比我年长十岁。二十一年前,初见马老,先为他的文采与博学明智所折服。结识马老后,慢慢才知道他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1938年在武汉任汉口职工区委委员做工运工作时,曾发展一位名叫祝华的同志入党。而祝华是我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之一。我1946年在重庆认识了中共南方局的祝华,与他同到沪宁一带活动。1947年,祝华是上海马思南路107号中共办事处处长(也即“周恩来将军公馆”的管家馆长)。知道这以后,虽平日交往不多,思想感情上却与马老接近了许多。

与人相交,我习惯于爱看朋友的长处以便学习。马老前辈风范,对信仰有壁立千仞之态度而又能不断深化,不以时俗为转移,不俯仰随人。他始终爱党爱人民,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在思考、写作。他的作品求真务实,是智慧与良心的结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安排的情节极富魅力。我也欣赏他的文风。他思想敏锐、笔触潇洒,行文简、朴、老、辣而又鲜、活,常显示出犀利性或幽默感。《清江壮歌》中的龙腾虎跃、壮怀激烈;《夜谭十记》中的浓郁川味、深远寓意;《沧桑十年》中的忧国忧民、善恶美丑;《盛世三言》中的贴近现实、耿耿激情;《京华夜谭》中的惊心动魄、传奇色彩……均是我欢喜并认为在创作上应当学习的。当然,他有许多长处,我无法都去学习:例如他是书法家,我则本来字就写不好,左眼失明后,更无法挥毫泼墨;例如他不但会写新诗,旧体诗词更是写得声调铿锵、气魄雄伟,我也学不了;例如他是中国作家中用电脑写作的先行者,我则至今仍是“手工业者”。我还发现马老担任多年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开会从不迟到,在会上每次讲话,虽并不照稿宣读,但总是自己先写稿做好准备。讲话时,每每都有新意,不老套、不草率,足见其严谨。他对新苗新人的重视,对老作家的尊重,对后进者的放手,诸如此类,耳濡目染,与之亲近,有春风润怀之感。

马老皓首丹心,写作的书斋起名为“未悔斋”。他说过:“写了几百万字的所谓作品,非想以传世,但求自己的良心得安而已。也就是屈原说的那两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这两句诗,是我一生信守的,我是带着自己的良知良能,才从事写作的。”

他也说过:“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在风雨中行走,没有在危难中经受考验,那只能算是白来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上走了一遭。”这位在地下工作、行政岗位、作家天地三个平台上前后风云际会、笑对沧桑的马老饱含深情地说过:“我对于中国人民奋斗百年,包括我的许多战友曾为之流血牺牲才赢得的新中国,总希望它很快富强起来,立于永远不败之地,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马识途其人其文,从他的经历、行动,从他的掷地有声的言论、作品中,“亮”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铮铮铁骨、年高德劭、儒雅而又坚忍的高大形象。

马老有《九十自寿诗》七律一首:“满头霜雪一龙钟,阅尽斧斤不老松。近瞎渐聋唯未傻,崇谦恶谄拒盲从。心存魏阙常忧国,身老江湖永矢忠。若得十年天假我,挥毫泼墨写兴隆。”诗中充满乐观精神,读后使我动容,如闻天风海涛之声。

本来,人届高龄,闲适的条件具备无缺,完全可以弃笔休养了,但马老还要奋笔写下去,如同战斗。我理解他,也敬重他。这是出乎对文学的一腔眷爱,别无所图;这是对于祖国、人民的两肩责任,不愿冷漠。当今文苑虽然热闹,名家如云,佳作无数,但不良作品也仍存在,而且有的还受到恶炒,侵占市场。作为一员老将,他不愿彷徨,有话要说,岂能不为信念及初衷之贯彻而披甲上阵、纵马横戟耶!

这部十二卷的文集,还不是马老作品之全部。他过去的作品,散见各处报章杂志者极多,有的早已散失,一时难以觅齐;有的尚待整理,也需假以时日。好在马老继续会有新作问世。看来,文集嗣后继续有补遗卷出版,也是可能的。

写序至此,附词一首,祝福马老,作为结尾。

水调歌头

赠马老(识途)

马老涵雅量,心中自刚强。投身革命,怒发冲冠勇对死亡。惊涛视为屏障,狂飙笑隐地下,令德有遐芳,识途明向背,青云志无疆。

雄心在,终未悔,老益壮。驰骋文坛名将,众口皆尊仰。喜庆高龄九十,依然松柏风华,龙马精神爽。翰墨挥华章,寿比蜀水长。

(责任编辑:王锦厚)

猜你喜欢

马老文集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
马三立趣谈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