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阐释间的儒家情怀──评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2014-11-14杜雪琴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旭东中西

杜雪琴

中西文化阐释间的儒家情怀──评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杜雪琴

高旭东先生的专著《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自成一体且别具一格,与时代的节奏相感相应,可见出其学术视野之宏阔,见解不乏独到新颖之处,值得读者细细品读!纵观中国的文学研究,无时无刻不在受着西方文化传统的剧烈撞击,因此,有必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从深层次挖掘出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以此寻求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契合点,并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向前发展。从此角度而言,《中西比较文化讲稿》一书,立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宏观视野,重新审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该著以中西的跨文化比较作为切入点,采取“深入与浅出”相融合的表述方式、“广博与精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以“当代开放的儒家立场”,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双方的融合,并以他者的视域来观照自我文化传统,从中发现自我之精粹与缺失,字里行间分明闪现的是儒家诸贤的儒家情怀与现实关切。

其一,以中西文化为切入点,深入与浅出相融合的表述方式。

本著作以中西文化作为切入点,其表述的方式“深入与浅出”。何谓“深入”?即深入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深层次地论及中西文化之差异,论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自己以前所做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是“专题性的、零散的”(高旭东 “前言” 1),而本书则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中西文化与文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反省”(高旭东 “前言” 1)。恰如此言,全书五章正是在全景式的透视之中,建立了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宏大框架:“第一章:伦理性与宗教性”,认为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伦理性与宗教性,从而论述中国伦理的准宗教特征;“第二章: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比较中国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西方文化的泛科学主义特点,并对两者在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双向融合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比较中西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并剖析两者的优劣及未来走向;“第四章:中西文化性格比较”,认为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而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并预测两者双向交融的可能性;“第五章: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是对以上四章总结性的论述,对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前者呈现连续循环性的特点,而后者呈现直线跳跃性的特征。由此可见,本书的每一章均是在宏观视野上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做的深刻而全面的剖析,而最后一章又是对前面各章的一个宏观总揽,读来既条理清晰,又不乏深刻哲理之处。何谓“浅出”?如此宏大、系统的主题,一是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出之。本书是根据作者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来源于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家讲坛”的学术视频,后被列入《大学名师精品课程共享丛书》。名为《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其实是“中西文化讲演录”。此书的语言与一般论文的学术语言相比,则更倾向于口语化,因此显得更为平实,读来亲切感人且不乏生动之处。二是以丰富而生动的事例证之。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之下,并不是空洞的理论陈述,每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下,都会以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的史实材料作为例证。其中,在谈到中国人的伦理实践之时,也会以中国人给孩子取名、请客吃饭、给人送礼、待人接物、为官为学等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例证,为单调而枯燥的理论增添了诸多趣味性的成分,从而帮助课堂上的同学以及课外的读者加深理解。因此,全书既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特点,中外之文学潮流、著名作家、经典著作等均有涉及,既全面观照,又重点剖析;同时也保留了演讲之口语化与通俗化的风格,语言流畅,轻松活泼。所谓“深入与浅出”,便在于此。

其二,以中外文化个案为镜,广博与精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该著作强调学科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中外个案之间的相互关照。作者在“后记”中谈到自己讲授的两类课程:“一种是‘中西文化比较’、‘文学与哲学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宏观的课程,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开阔理论与文化视野;另一类是‘鲁迅研究’、‘梁实秋研究’等个案研究与文本细读的专门课程。”之所以会将这两类课程相结合,是因为:“没有前者,可能就会钻进一个狭窄的领域沾沾自喜于‘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没有后者,前者可能就会天马行空大而无当。将博与专、宏观把握与微观审视相结合是做学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高旭东 “前言” 5)此书便是宏观总揽与微观审视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最好例证。“前言”中及:“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需要我们进行宏观的比较和总体的把握,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位置的不同,它的意义、价值、作用往往也不一样。”(高旭东 “前言” 2)此言即体现全书的总体特征:一是“宏观的比较”。该著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中西文化各自的核心特征(第一章)、审美方式(第二章)、内在精神(第三章)以及文化性格(第四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文化运行的模式(第五章),并阐述在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两者双向融合的可能性(“余语:再谈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二是“总体的把握”。全书在宏观总揽全局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细节进行总体的把握。作者认为对于同一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人欲战胜宗教信条”这一主题,在中国的《水浒传》、《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小说中,与法国莫泊桑的《月夜》、法郎士的《苔依丝》等小说中,表现方式就明显有差异。除此之外,作者对中外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及其作家作品等如数家珍,在论述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问题时,均是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辅佐于大量的个案材料作为例证,以此强化了学科理论的实际应用。“第一章:伦理性与宗教性”中,就是通过中西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文化现象及其文学表现(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中不同的素材、体式、情怀等),去表现双方的伦理性和宗教性特征。论及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以儒家的孔子学说为核心,兼及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之学,并以李白、杜甫的诗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与《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为例。论及西方文化“宗教性”的文学表现,诗歌方面以但丁的长诗《神曲》之《地狱》、《炼狱》和《天堂》,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等为例,小说方面则以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为例,兼及反基督教文本的拜伦、雪莱、尼采等的思想观念等。通过以上对中西文化中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审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以知足为指归,而西方文化则以追求超越为指归,就是这种差异的结果。”(高旭东 34)“第五章: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中,先生以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阿Q画圆圈的象征意义为例,来阐释中西文化循环与直线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宏观理论,认为鲁迅的现代意义在于其激烈的否定传统,甚至在中国文化中输入了西方的恶魔,试图打破中国文化循环重复的传统,此分析新颖而独到。此种以丰富的个案论证理论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可见,全书正是在中西文化的主体线索下,一个个典型性的文学现象、一个个著名的作家、一部部经典的著作等,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点缀在其间,而形成了一件整体的、丰满的、漂亮的艺术品,散发出圆润、通透、耀眼的光芒。因此,既有世界文学广阔的学术视野,又有着具体作家作品的深入剖析,宏观总揽与微观透视相结合,学术理论与中外个案相关照,并立足于学术前沿,而新见迭出。所谓“广博与精专”,便在于此。

其三,以儒家学说为视域,和谐与人文相契合的学术境界。

无论是在对中西文化“深入与浅出”的论述之时,还是在用“广博与精专”的方法阐释之间,作者均是以当代开放的儒家立场,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融合,其间分明闪现的是作者的儒家情怀与现实关切,因而能够明显感觉到,其所致力追求的和谐与人文相契合的学术境界。“当代开放的儒家立场”观点来自郭齐勇先生:“我提倡开放的儒学或开放的‘新儒学’,主张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术、诸子百家之学的相互拥抱、互补兼容。”(郭齐勇1)“以当代开放的儒家的立场视之,以他者的视域,更能发现自我的精粹与缺弱,故儒家欢迎各种批评,并善于借镜各家的成败得失。”(郭齐勇 2)此亦是高先生在书中所持有的立场,其开篇即言:“建设现代的新文化首先面临的选择是,我们的传统遗产还有没有价值?这就需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反省中,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传统有没有价值。”(高旭东 “前言” 2)作者无论是在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与文学在伦理、审美与宗教、科学方面的不同偏重上,还是在分析中西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月亮文化与太阳文化的不同特色上,或者在阐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上,无不采取“以我为主”的为学态度,第一章的“儒家伦理”、第二章的“礼乐理想”、第三章的“中和精神”,是作者融合了儒家之人文精神、核心价值、人性学说、人生境界等精粹而提炼之,并兼及儒家之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等方面,此中可见作者对儒家文化广博的了解、精深的研究与生动的阐释,亦可见作者所采取之文化立场,以中西文化作为切入点,意在确立自我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余语”再次谈到中国文化伦理价值与审美超越的重要性:“儒家是在文明之中强调天人合一,不反文明而又兼顾了与自然的和谐,与西方的生态文学和中国的道家都不相似,这确实可以给现代文明以启示。”(高旭东 222)可见,作者所做的虽然是中西的跨文化研究,却是有着自己鲜明的立场,始终以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作为指导,与西方文化与文学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比较并深入解析。以人为镜,意在研究自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我为主,意在确立自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这样一种融会贯通与相辅相成,恰恰构成了一种学术生态的互补关系,从而形成了学术环境的良性循环。作者在学术研究的求实拓新的同时,往往有着一种比较强烈的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一种真正的儒家情怀,体现在其对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关怀、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面对西方文化的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极度的享乐之后带来的金融危机,作者认为:“儒家文明所教化给我们的这种为子孙后代积累的精神,以及由此导致的高储蓄率……不能说就一点现代价值也没有。”(高旭东 37)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者认为它们足以毁坏人类的文化家园,同时以其生活的北京、远方南极的自然气候越来越恶劣为例,而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从后现代角度着眼的话,也许科学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要止步,而中国文化的伦理与审美,更值得我们的重视。”(高旭东221)面对中国文化中的“现代化”问题,作者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批判其负面影响,恰恰应是“现代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作者的“当代开放的儒家立场”,其“开放”,体现在积极采纳学界的新见解,包容各民族之不同文化,以及自身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之上;其“儒家立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跨文化比较之中以儒家文化作为主导,以此反思自我民族文化的优劣,二是其身上具有的现代儒家文化的担当精神,以及对现世人生的关切之情。在此想起宋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章锡琛 376)之说,想必高先生在不自觉地在以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吧?因为他始终将文学研究作为一项虔诚的精神事业,而将自己的内在灵魂诠释于其间,因而其论著并不只是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共同体,能够让人感知其为人为学之光华与充实。

本书的“余语:再谈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作者似乎意犹未尽。为何是“再谈”?是因为他始终以西方文化这一他者为镜来关照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有着自己优秀的现代价值,甚至具有西方文化取之不尽的资源。同时,其最为美好的愿景就是:“使中西文化能够互相兼容,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以文化对话与沟通的方式消除文化的隔膜,以文化融合取代文化冲突,并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平美好与和谐共处的星球。”(高旭东 222)这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也是当代儒家学者的一种智慧,更是当代学者文人的一种生命境界!本著作是以中西文化作为切入点,但作者面对如此宏大之框架,却能以平易与生动的语言出之,并以广博与精专的方法证之,从而能够立新、立德、立言与立行,以此追求学术之真精神与真价值。观其言,察其行,先生以切身实践诠释传统儒家之精神,并在现代转换中寻求传统文化之价值与意义;读其书,识其人,其儒雅品性,其内在魅力,读者自然深受感染!

作品【Works Cited】

[1]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本文涉及该书引文的,以下仅在文中注明其页码。

杜雪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西方戏剧与比较文学。)

[2]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自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章锡琛:《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旭东中西
开学第一天
给春天开门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胡旭东
蜡笔画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