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理应重视文学作品的价值批评

2014-11-14周圣弘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感性文学作品意象

周圣弘

文学批评理应重视文学作品的价值批评

周圣弘

文学价值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文学作品大致具有审美价值、消遣娱乐价值、认知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心理平衡价值、社会干预价值、交流价值、经济价值等十种。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动的,所以需要对其做进一步动态的考察。就单篇作品而言,往往具有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两方面。基本价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断变化的是作品的浮动价值。在一个价值失范与亟待价值重建的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批评。

文学批评 审美价值 价值批评

Author: Zhou Shenghong,is from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China poetics and tea culture.

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对于人的主体需求表现为一种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效应。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生存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全面的精神性本质力量,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向世界呼唤和开放的。对于精神产品,人的精神需求是全面辐射的。这是因为,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复合系统,在这个结构系统中,历史的、知识的、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哲学的、文艺的等各种文化心理是交互迭合渗透而非界限分明的。由这个文化心理结构产生的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必然是多方面交叉重叠而非单一的。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是如此。人们对文学作品最主要的需求当然是审美需求,但当人们向文学作品发出审美需求的信息时,其他各种精神文化需求也自然同时向文学作品辐射出自己的信息。这样,读者对文学提出的就是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需求的复合系统。

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单元的价值载体,而是一个负载着以艺术(审美)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的复合系统。因为,文学作品是作为主体的作家创造的精神产品。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中虽然艺术(审美)方面上升到比较突出的地位,但仍然是同其他各种文化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而非独立的。当作家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他是全身心投入而不单是心理结构中的艺术(审美)素质在单独发挥作用。作家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不仅是审美性的,而且包容了各个文化层次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他的主体性、他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对象化,是他的审美视界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全方位的语符化。文学作品作为这种对象化和语符化的结晶,自然也包含着除审美(主导)以外的多种潜在的价值侧面和层次,同时,文学作品就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而言,也有其不同于各门自然、社会科学之处,那就是对生活做整体反映,是“百科全书”式的。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运动着的整体系统,文学语符中隐含的意象系统是按社会生活的样态组合起来的,所以也是整体性而不是单一的。文学作品,无论从作家主体性的外化来看,还是从反映客观生活的方式来看,都是整体性的。就是说,文学作品是以自己按审美方式组合起来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精神文化的复合系统,它以自己的艺术(审美)为中心的多功能特性迎接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选择。

既然构成文学价值关系的双方都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系统:读者需要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作品则提供了以艺术(审美)为中心的多重潜在的价值质素。那么,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价值关系也必然是多样的、繁复的,文学的价值也必然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在文学的价值系统中,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包括两层含义:①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其审美价值无疑是最主要的,否则就丧失其艺术本性而终止其为艺术。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关系是在审美对象的建立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所有非审美性价值都必须“假道”审美对象方能显示出来,所有非审美性价值必须隐在审美对象背后,在读者的阅读欣赏中逐步展现出来。

文学价值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另一方面是向文学作品提出审美需求的读者。读者,不仅在文学价值的结构中居于灵魂地位,而且,就文学价值产生的源泉而言,在文学价值的创造中也起到了参与的作用。

大致说来,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消遣娱乐价值、认知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心理平衡价值、社会干预价值、交流价值、经济价值等十种。

1.审美价值

这是文学作品语符系统提供的意象意境框架,经读者欣赏建立起审美对象的可能性,它具有满足读者通过感性观照获得精神享受的功能。其特点是,由作品转化来的审美对象能借助于情感的传递为读者的内在感觉所把握、所感受,并在这种感性观照(“内视”)中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和心灵性的愉快。简言之,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感性化、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这种满足方式,是通过感性化途径而达到超越纯感官享受的精神性愉快。这里,文学审美价值的载体是作为读者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象意境,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感性化。黑格尔说,“艺术永远采取直观的方式”[1],即“感觉的表象的形式,或者从自然的、物理的或精神的现象和关系中得来的较为明确的表象的形式”[2]。文学也不例外,不过是假道语符化方式调动读者还原、重建审美意象意境这种“感觉的表象形式”罢了。②感情化,即通过凝聚在作品意象意境中的情感激流来冲击读者的灵魂,唤起或激起相应的情感震荡或共鸣,使之在情感态度上认同与接受作品的感性意象。感性化与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是诗学审美价值的“寓所”。而更重要的是,审美活动不只是一种感官满足与感性愉快,其价值目标不在感官而在心灵,也如黑格尔所说,文学艺术的美,“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3]。心灵是主体的理性观念,但在审美中是不确定的、与感觉经验结合在一起的理性观念,而不是抽象的逻辑形式的概念系统。审美由于趋向于不确定的理性,所以就不能停留于感官的满足,不能执着于感性的观照,而必须通过感性意象意境、尤其是情感的感染,达到超越感官享受的心灵性愉快。这里需要区别审美价值与一般的感官刺激和较低层次的快感等消遣性价值。后者也是感性观照,也需要强烈的感情震荡,但它一般仅停留在感性观赏阶段,没有提升到心灵的境界,缺乏较高的精神性陶冶,所以它只是消遣性的;而审美观照则要超越单纯的感性快乐,向净化了的精神性愉快升华。

2.消遣娱乐价值

这是审美价值的附属价值。由于文学价值关系的建立是假道于感性可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而消遣娱乐的首要特征正是感性观赏乃至感性刺激带来的快感,一般的文学审美对象因而有可能满足这种建立在感性愉快基础上的欣赏需求。当然并非所有文学的审美对象的感性观照性都那么强烈,因此,不一定都有很强的消遣娱乐性。总的来说,通俗作品消遣娱乐性较强,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少数的审美价值还比较高,但比起纯文学来,审美价值相对要低些;而纯文学作品,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消遣娱乐价值,有的娱乐价值也较高,是谓“雅俗共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消遣娱乐价值关系极为密切,界限不那么分明,后者作为前者的附属与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有可能从消遣娱乐提高到审美的愉快。

3.认知价值

这是文学作品通过审美意象启示读者加深对社会、人生和自身的认识与理解的价值。由于文学作品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做整体反映的,所以,在审美意象中总是直接、间接地包含着对社会、人生与人的内在心灵的反映和评价。读者在阅读好作品时,除了得到审美享受外,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的认识。多数文学作品也都能提供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知识,即所谓有知识性,如历史题材的作品能提供它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知识,科幻作品能提供某些自然科学的知识,等等。当然,文学作品的认知价值应当通过审美价值间接显示出来,而不应脱离审美价值直接诉诸读者。因为认知价值不是文学作品要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它从属于审美价值目标。

4.道德价值

这是文学作品的又一从属价值。文学作品的意象意境归根到底总是社会生活或社会的人的主体心灵的折射,所以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或隐或显地渗入作家的伦理观念与道德倾向。我国古代从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到戏曲《西厢记》到小说《红楼梦》,都贯串着一条反对封建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向往自由自主爱情的进步道德倾向的主线。读者在审美观照的同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倾向的感化。我国古代文论十分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西方从柏拉图起也有强调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的长久传统,就因为文学通过感性化、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来潜移默化地向读者灌输一定的道德倾向,比之耳提面命的伦理说教要有效得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或多或少渗透着一定的道德倾向因而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但它也是依附于审美价值,并只有通过审美价值方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5.思想价值

这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除道德倾向以外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如社会人生理想,是许多优秀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寄托的。屈原在自己名垂青史的长诗《离骚》中寄托了忧国忧民、振兴楚国、一统华夏的崇高理想,表达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和“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从杜甫的“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到岳飞的《满江红》词,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汀洋》)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又都洋溢着一种为民族为人民献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些作品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此外,许多作品还渗透着浓烈的哲学意识,如庄子的许多作品都在审美意象背后隐藏着道家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所以中外一些大作家的杰作甚至在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6.宗教价值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艺术与宗教本来是一回事;后来,宗教虽与文艺分离,但宗教为了扩大教义宣传,往往借用文艺手段;而文艺为了扩大传播范围,也总是利用宗教的影响。所以,历代许多文学作品都兼有宗教价值。李白的一些诗中流露出寻仙访道的出世思想,王维的许多诗都包蕴着佛教禅宗思想的空灵意境,连《红楼梦》也未能免除“色空”思想的影响。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鼓吹的“勿抗恶”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小说中宣扬的顺从、忍受、妥协的思想,也都直接来自基督教。所以,文学作品的宗教价值虽是次要的,但也是其诸价值之一。

7.心理平衡价值

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往往还具有宣泄、平衡激情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论悲剧时提出的“净化说”,就已包含激发读者心中过度的怜悯与同情,使之通过“净化”而达到新的心理平稳的内容。弗洛伊德则认为,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性欲及其他自然冲动宣泄出来,转移到作品世界中去,从而达到某种精神上的平衡。这些观点不能说全无道理。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体验:当心中郁积着某种情绪、欲望,得不到发泄时,往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转移或补偿,至少可以在心理上建立起暂时的平衡,而达到缓解痛苦的目的。

8.社会干预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纯精神产品,其审美意象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按理说,不应承担现实的社会干预任务。鲁迅等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也只是想通过文学暴露国民性的弱点,引起疗效的注意,起一种“精神治疗”的效用,而不是要用诗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干预政治斗争。但由于现实社会环境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懂得文学的独特功能,他们总是对文学寄予过大的希望,交给它们难胜任的非文学的任务:文学无须直接干预社会,但社会却硬要文学干预,文学于是具有了它们本不该有的一种价值。

9.交流价值

文学是一种人际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文学是诗人与读者、批评家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读者能从作品中了解作家的思想、艺术观点和文化视野,作家也能从读者、批评家的接受状况中获知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化。此外,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国际和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文学的交流价值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突出。

10.经济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商品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文学作品不仅有规定其本质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交换(商品)价值,即经济价值。文学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虽不是较大程度上)开始受价值规律的影响。文学的商品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因此其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心。

以上所列十种价值,并不一定完整,但主要的都已经包括在内。十种价值,不一定都属同一层次,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尤其在一部作品中,诸价值的主次关系更为复杂。但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则是确凿无疑的。

在实际生活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是永恒不变而是经常变动的。我们还需要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做进一步的动态的考察。就单篇作品而言,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两个方面。基本价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断变化的是作品的浮动价值。

在一个价值失范与亟待价值重建的时代,文学批评,理应重视文学作品的价值批评。

Aesthetic value is a multi-value system centered literary value. Literature generally has aesthetic value, recreation value, perceived value, moral values, ideological value, religious values, psychological equilibrium value, the value of social intervention, exchange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ten.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is not immutable, but constantly changing,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dynamic. On single works, the basic value and tend to have a foating value in two ways. Basic values remain relatively stable, changing the value of the works is foating. In an era of value anomie and urgent reconstruction value,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Criticism Aesthetic Value Value Criticism

周圣弘,武汉商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与茶文化。

作品【Works Cited】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52页。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9页。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页。

Title: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Literary Works

猜你喜欢

感性文学作品意象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抚远意象等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文学作品与数学
感性理性不拔河
文学作品与数学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