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4-11-14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教授

李 筱

第三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专题研讨会综述

李 筱

2014年11月8日下午,第三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专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和《华中学术》编辑部主办,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中学术》副主编邹建军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有40余位专家、学者与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张三夕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赵小琪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黎山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罗义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戴建业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新学院古远清教授、三峡大学文学院吴卫华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光明教授、武汉出版社邹德清副总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赵国泰编审、美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吕红女士、黄冈师院文传学院沈嘉达教授、三峡大学文学院边利丰教授、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胡朝霞副教授、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黄惠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韩语系池水涌教授、武汉商学院周圣弘教授,以及各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会议以“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为中心,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发言开始之前,邹建军教授揭示了本次会议的缘起、过程与意义,第一届、第二届与第三届批评的力量学术研讨会的传统与总体上的设计,以及各单位对于此系列学术研讨会的重视,他认为这次会议对于博士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事业、中国的文学创作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吴卫华教授富于创意地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江河恋》入手,窥探其歌词这一“小作品”中所展现的“大叙事”。他通过对《江河恋》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认为歌词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歌词角度来说,作者很好地遵循了歌词创作的规范。②歌词的创作风格十分特别,与当下的时代大背景是一致的,意象大气磅礴,迸发出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崇高的审美体验,与当下一些歌词中透露出的小清新、小气势和病态掩饰的情绪完全不同。这种展现“大我”的宏大叙事,既是在风格上对理想主义和崇高审美的追求,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③内容具有很深的文化意味。《江河恋》是在写水,水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歌词正是将“水”作为表达的对象,强调人要有一种亲水意识。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提到英国学者史蒂文·米森的《流动的权力》和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他认为,整个中国的体制都是由水所塑造的,水跟中国古代文明乃至整个东方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歌词的抒情主人公是漂泊的游子,于是乡愁就成为了歌词的主题,何处安放乡愁则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歌词中说,沿着河走就是家的地方,巧妙地将水、家和故乡的内涵有机统一,重新诠释了乡愁安放于何处的问题,将传统乡愁的孤苦哀怨颓唐之气一扫而光,体现了人类心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他强调指出,当下中国写江河的歌曲很多,但都停留在对江河的讴歌和礼赞,写出新意的很少。这首“新时代的游子吟”充斥着对江河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超越了传统陈陈相因的文化,彰显出一种当代人应有的宽阔胸襟和高贵情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希望当下的评论者关注一下主旋律作品,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嘉达教授用一种比较的批评方法,探讨了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与同名电视剧之间的差异。首先,作为刘醒龙思想精髓集大成者的小说,《圣天门口》从“民间”角度,追求民间的心灵史,塑造了梅外婆、董重里等具有新的介质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了作者有异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历史观。依据其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具备一部成功的电视连续剧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但电视剧首轮播出,收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它超出了目前部分观众的艺术修养所能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它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其中的滋味,方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随后,他深入分析了小说文本,肯定了小说在处理历史事实和塑造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作家刘醒龙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之相比,同名电视剧在保留原著大的叙事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及情节进行了较大调整,甚至加入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情节。他认为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根本就不适合拍摄成电视剧,因为小说的“离经叛道”式的主旨,对历史事件的民间表述,对情欲的原生态呈现等,都不适宜用电视剧这种大众媒介进行显现。如果一定要改编成大众读物,当然就要既符合意识形态诉求又切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这样,“文艺”、“思想”常常就吃力不讨好。电视剧《圣天门口》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可以说,它要么“文艺”而死于小众,要么“大众”而死于文艺。

赵小琪教授探讨了一个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问题:当代文学中的西方想象。他认为中国国家意识的发生是与西方遭遇的产物,国家意识包括民族化和现代化,中国的民族化和现代化都是以西方为参照,故不能不谈中国对西方的想象问题。主要谈了三种西方想象模式,正是由它们建构了三种偏离式的西方形象。第一种是普适化模式。“普适化模式”的话题,最早由民国初年学者陈绪清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中提出,同时,他认为西方文化就是我们的出路,在世界所有文化中,西方文化是最优的文化,所有文化都应以西方文化作为趋势和目标。普适化模式是20世纪中国的西方想象建构中的一种补偿性的路径,即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是没有问题的,是普适化、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它可以补足所有文化。现代化模式是把西方想象成一种青春式的西方。西方文明分为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后,胡适在一篇谈建国问题的文章中就提到,西方最完美的文明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明,代表着现代、民主和科学。在讲授外国文学史和学生听课的时候,他们大都偏好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文学,因为那时的西方是现代的、青春式的西方。革命模式把西方也做了一个分裂式:一半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一半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西方。荷兰有一个学者认为,在全世界存在一种东方对西方的想象,比如早期的中国、西亚仇视西方的物质繁荣。这里所说的革命,是一种广义上的革命话语,这样的西方是一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西方形象。

毕光明教授围绕“当代文学批评应加强审美意识”做了详细发言。发言一开始他就提出了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淡薄问题。而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与后现代文化的模仿性制作及过度消费,二是文学批评不能给创作以严格的监督和有力的引导。他还指出,在批评方法的选择上,审美批评还是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因为批评首先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甄别。最后,他深刻剖析了文学疏离审美本性的现实原因,提倡重温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自主性思想,并且指出对于从事纯粹的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批评家来说,强化审美意识是十分迫切的。他的发言,引发了诸位学者对于“文学批评是否一定要在阅读文本之后才能进行”这一问题的热烈辩论。

边利丰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文学批评的简化和异化。他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应用为个案,展开论述。首先指出中国文论家对符号矩阵的了解来源于美国人詹姆逊而非格雷马斯,他在运用时做了很大改造,偏离了符号学的义素分析和结构主义的逻辑运算,更多依靠直觉把握,把符号矩阵改成人物矩阵。通过举例王一川对符号矩阵的运用,他提出了自己对符号矩阵适用性的思考。符号矩阵有助于我们找到叙事作品的要素,显示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分析作品的一种有效模式。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仅仅有助于分析文学作品的主导层面或人物形象的主要层面,而任何人物都有复杂性,所以符号矩阵并不适合具有多义性的文学文本和人物形象。任何一种理论、批评都是有效的,也是有限的,要看运用是否得当。发言之后,邹建军教授就“理论崇拜”问题展开探讨,认为批评者要从作家作品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研究的目的不是印证理论的科学性,而是要得出新的结论。

罗义华教授提出了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六点思考:①在当代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作家写作时,对于文字本身的敬意不够,导致作品不耐读。他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说明现代文学所注重的细节美,在当代文学中基本上是缺失的。②他以严歌苓的《扶桑》和虹影的《K》为例,提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技术写作,即找一个话题查一些资料,就可以按照套路写出作品来,这样的路向是不可取的。③史诗写作的诱惑与史家精神的贫困。当代很多作家想写出史诗性的作品,却缺乏史家精神和历史素养,只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图解。历史事件、历史价值观含混是一个突出的问题。④创作主题和写作对象的距离问题。他以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为例,指出作家只是意在揭露、控诉伤痛,缺乏美的发现和提升,这种传统延续到当下,就出现了“打工文学”、“底层文学”这种看起来动人却缺乏美感的文学样式。⑤人的复杂性与文学的灵魂问题。文学要有灵魂在张扬,但当下复杂琐碎的东西,总是把文学的灵魂遮蔽了。⑥很多人对文学缺乏敬意,导致对文学文本的泛滥,因此,可能需要考虑文学的清场问题。

周圣弘教授认为文学价值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作品;另一方面是向文学作品提出审美需求的读者。读者,不仅在文学价值的结构中居于灵魂地位,而且,就文学价值产生的源泉而言,在文学价值的创造中也起到了参与的作用。构成文学价值关系的双方都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系统:读者是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作品则提供了以艺术(审美)为中心的多重潜在的价值质素,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价值关系也必然是多样的、繁复的。文学价值因而必然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文学作品大致具有审美价值、消遣娱乐价值、认知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心理平衡价值、社会干预价值、交流价值、经济价值等十种。以上十种价值,并不一定完整,但主要的都已经包括在内。十种价值,不一定都属同一层次,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尤其在一部作品中诸价值的主次关系更为复杂。但文学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这一点则是确凿无疑的。在实际生活中,文学的价值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动的。所以,人们还需要对诗学价值做进一步的动态考察。就单篇作品而言,往往具有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两方面。基本价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断变化的是作品的浮动价值。在一个价值失范与亟待价值重建的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批评。

胡朝霞副教授对西方小说批评实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她以库宾·科克的几部小说为例,检讨了西方小说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指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在走向跨文化融合而形成文化诗学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几种鲜明的共同特征:①跨学科性。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例,这种跨学科性并非简单的多元并存,而是以解构的方式吸收多元理论,达到重建文学研究新理论的目的。在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下,我们的研究也出现了诸多跨学科的趋势。②批判性。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是在隐蔽的策略性活动中,进行着政治反抗和文化批判,所以其实践活动往往是诊断性的。她用雷蒙·威廉斯提出的“情感结构”解读了罗宾·科克的小说,认为是很有效果的。③她从后殖民主义出发,结合小说文本谈后帝国主义中的跨国公司和美国政治问题。

黄惠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从〈伟大的传统〉看西方文学批评》。他的发言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文本细读”。这部作品是文本细读的范例。利维斯认为大众缺乏对语言微妙之处的把握,无法建立抽象思维和人类经验之间的联系,所以必须通过语言分析和文本细读来提高。第二个关键词是“理论”。从利维斯拒绝把自己的立场理论化到被理论化看理论之争,不应是理论先行,而是理论要回到文本中去,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第三个关键词是“道德关怀”。利维斯意在帮大众提高识别力,这就涉及价值判断。他的批评标准体现出一位学者的道德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王金黄以《武陵王·恨海情天》与《俄狄浦斯王》的比较,来探讨中西方伦理思想下的悲剧异同。他分别从伦理悲剧因素、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和中西方伦理下的悲剧审美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武陵王·恨海情天》与《俄狄浦斯王》都是一出命运悲剧,这是二者可以相互比较的前提。西方人神之间的伦理关系是脆弱的,而在中国的伦理意识中,个人必须遵从君权、父权。《俄狄浦斯王》情节更为集中,人物不多,巧妙的布局和精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悲剧人物更加丰满,悲剧情节更加凸显。《武陵王·恨海情天》则采取了传统通俗长篇小说的形式,来书写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悲情,人物繁多,一波三折,可以使读者快速接受。

邹建军教授不仅就每一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是特别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他认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与作品,而文学研究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并且是从史料出发研究与文学相关的问题。文学批评虽也需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然而它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离开了对作品的阅读及对作家的了解,文学批评其实是不存在的。文学作品可能有多种多样的价值,但离开了审美的价值,其他价值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本身并不是文学作品,那就没有进行文学批评的必要,它失去了文学批评的前提。因此,无论何种文学批评(包括艺术批评)都是需要观看与阅读文学文本的,所以有的人没有阅读车延高的诗,就说他不能获得鲁奖,有的人没有阅读过周啸天的诗,也说他不能获得鲁奖,同样是荒唐可笑的。就像有的人没有看电影却要写影评、没有看戏剧却要写剧评、没有看过美术作品也要去写美术评论一样,同样不能成立。我们主办“批评的力量”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批评者具有审美阅读的自觉性、投入性与细致度,不然力量不知从何而来。

发言结束之后,华中师范大学韩语系池水涌教授、武汉商学院周圣弘教授、美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吕红女士做了即兴发言。文学研究所张三夕教授、邹建军教授全程参与了讨论,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所有与会者的讨论与重视。

最后,张三夕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天这个会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会者有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如日中天的中年学者,还有我们的莘莘学子,学术热情相当高。会议由来自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充分体现出兼容并包的良好学风与会风,是学术制高点的碰撞。我们能参加这样一次讨论会,机会非常难得。最后,他提议与会代表向主持与操办三届“批评的力量”学术研讨会的邹建军教授与他的弟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教授
文学批评新生代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刘排教授简介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