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世界文学史建构的思考
——兼评《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下册)

2014-11-14桂延松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学史建构文学

桂延松

对世界文学史建构的思考

——兼评《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下册)

桂延松

《世界文学史》是由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历时多年编撰的文学史巨著。本文将结合对《世界文学史》的评论来探讨世界文学史的建构问题,即世界文学史应该由什么来建构,世界文学史应该如何编写,世界文学史应该如何叙述的问题等。

《世界文学史》 建构 编写 叙述

Author: Gui Yansong,

is from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na Centre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世界文学史》是由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历时多年编撰的文学史巨著。谢天振先生认为,“它对整个世界文学的把握要远远超出当时所有国家,即便到现在,也无出其右者。”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笔者将结合自己对《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下册)的阅读来谈谈对世界文学史建构问题的思考。探讨世界文学史我们就必须考虑世界文学史的建构问题,即世界文学史应该由什么来建构,世界文学史应该如何叙述,世界文学史应该如何编写的问题等。

一、世界文学史的构成

世界文学史的编写有别于一般的单个国别文学的编写,它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叙述世界范围内文学史发展变化的问题。这就需要考虑文学史的构成问题,即应该有哪些国家的哪些文学史能够进入世界文学史的问题。

《世界文学史》中针对世界各国的文学按照时间年代顺序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度叙述,对世界文学史的把握也实现了文学史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即使是苏联时期编写的著作,《世界文学史》依然把俄罗斯文学融入到世界文学史的客观编写之中,这就使得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形成了统一。此外,对殖民主义时期的弱小民族的文学也进行了编写,如对非洲文学中的富贝尔文学、豪萨文学、斯瓦希里文学、埃塞俄比亚文学、安哥拉文学和南非文学进行了梳理,同时在最后结合非洲文学的特点分析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其发展变化。这就使得世界文学史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完善,实现了文学史构成的多元化。

重构世界文学史必须摆脱编写过程中的“中心主义”和固化写作,摆脱狭隘保守的“世界文学”观念和“精英/大众”、“纯文学/通俗文学”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对世界文学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品的选择也体现了文学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感和丰富性,避免过度强调经典意识,造成审视、取舍作品的标准过于单一,应让经典意识从封闭狭窄的状态走向开放动态的系统,从而寻找其在整个世界文学发展中的位置与联系。而这一点在《世界文学史》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如在《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下册)的中国文学部分,对李宝嘉、吴沃尧等通俗小说家的介绍就相当翔实,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叙述,这就很好地把握了“精英/大众”、“纯文学/通俗文学”的关系。

结合国内世界文学史的编撰,笔者认为只有把中国放到世界文学史的谱系中,才能看清自己。而这一点在这本《世界文学史》中做得很好,编写世界文学史就需要有世界性的眼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是考验编写者和研究者水平的地方。对于我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而言,中外学术的打通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世界文学史的编写

世界文学史的编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涉及不同语种不同国别文学史的研究,这就需要有一个全面掌握各国文学史研究前沿的学术团队。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写的这本《世界文学史》汇集了百位各种国别的文学研究专家历时数年进行编写,正如徐振亚先生说的,“苏联的世界文学研究,历史非常悠久。从18世纪沙俄成立科学院开始,便对世界文学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有很多学者在钻研。当时便已经派人到埃及、中东等地去交流考察。即便是在社会极为动荡的20世纪初,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条件艰苦,高尔基仍组织编了一套《世界文学丛书》,这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这一传统和积累,使苏联拥有了一大批高水准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每一种语言都有人研究。“这跟当时苏联科学院体制也有很大关系,它能够集中全部人力、动用巨大的财力,组织完成某项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氛围之下,《世界文学史》一书才得以完成。

反思国内目前的世界文学史编写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国内的世界文学史书籍的编撰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潮,各大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相比较于俄罗斯从国家层面的设计,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群体性地进行。此外,国内不同语种研究的趋同性也削弱了小语种文学的研究,目前中国从事外语研究的学者中绝大部分是在研究英语,使得国内研究队伍结构严重失衡。这种研究结构的趋向性使得国内对于世界非主流语言文学的研究水平较弱,缺乏研究的整体性。

此外,世界文学史的编写应有意识地引入反思机制,尤其在对文学史深层思想结构和精神框架的设定上,在文学经典化问题和史料(包括文学现象和文本)选择上都应有前提性拷问和自我反思的维度,以免出现同一性意识形态的简单化判定和过于随意的主观化行为。只有通过对文学自然发展中纷乱芜杂线索的选择、梳理和对不同时期的作品的解读,才能清晰勾勒并总结出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及其规律。在《世界文学史》的结束语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苏联学者在编写世界文学史著作中的反思意识:

几十年以来,苏联的许多科学刊物和学术著作在划分世界史(包括文学史)时,往往把现代史的开端定在1871年(巴黎公社)。但在本书中我们却倾向于另一种看法,即把起点定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其更高一级发展阶段的帝国主义过渡,并以此影响到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进程,尽管各地发展方式各异,但其激进的程度相同。”(1037)

和以往观点有不同而倾向另一种观点,这种批判性地研究值得称道。对不同观点的表达,能引发阅读者的思考,进而实现世界文学史建构的多元性。在这本《世界文学史》中没有系统的概念界定,也没有专门的思潮介绍,而是在广阔的世界性视野的观照下对世界文学史进行了把握,这就达到了学术研究的目的。

三、世界文学史的叙述

文学史该如何叙述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在这本《世界文学史》中编写者秉持着开阔的学术视野,从多维的角度对世界文学史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叙述。

宏观性、世界性的研究视角。本册书从中欧与东南欧文学、北美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文学、东亚与中亚文学、南亚与东南亚文学、近东与中东文学、非洲文学十个部分,全面论述了1890—1917年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国内一般能看到的“世界文学史”不同,这套《世界文学史》几乎摒除了一切“中心论”的影响,从中国到欧洲,从俄罗斯到美国,从东南亚到非洲,史料极其丰富,全面而细致地反映了世界文学重心移动的轨迹。作为一部世界文学史,这部著作秉持着世界性的宏观视角来研究文学史,对文学整体风格的把握具有前沿性和准确性。如第749—769页讲述美国文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纪之交的自然主义文学时,编写者以极强的宏观视野来把握整个美国文学自然主义的特点,同时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中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宏观性、世界性的研究视角,使得这本《世界文学史》呈现了多元的文学史形态。

反观国内的世界文学史或外国文学史书籍编写长期笼罩在“欧洲中心论”的阴影中, 以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为价值取向, 忽视东方文学的存在。一部世界文学史几乎成为一部欧洲文学史或西方文学史。然而, 当我们以比较文学角度返观这些东、西方文学兼备的文学史时, 我们又惊讶地发现:有些文学史虽然增设了东方文学的篇幅, 但没有增加东方的文化价值判断, 仍“以西方文学观念去权衡与评判整个世界文学,缺乏多种文化的立体观照”。

比较的研究视角。“比较文学的核心在于传播,正是因为在不同语种的传播,才使文学得以发展。这一特点在欧洲文学中特别明显,中国文学也是如此,诸如印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越南和朝鲜的影响等等。”赵南荣说,聚焦故事在不同语种中的迁徙变化,是苏联学者在《世界文学史》中一以贯之的。的确如此,在宏观把握研究的世界性视角的同时,编写者还坚持了文学研究的比较视角。如第七编东亚与中亚文学中论述现实主义文学在东方各国的发展时,编写者分别对朝鲜的“新小说”运动、西方现实主义思潮对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小说文体的繁荣等进行论述,将泰戈尔的作品和易卜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在比较研究中突出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比较只是一种述说文学史方法,但是在这种比较的纵与横之间,使得文学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这是文化的对话,更是人类文明的对话。

注重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来研究文学发展的趋势。如在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非洲文学时,结合当时反抗殖民主义制度的斗争史实,非洲相继形成“现代民族政治统一体”(1010)。在此基础上,文学研究出现了民族文学和国家文学并行的研究方向,这样符合非洲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这就使得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文学的发展固然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但是社会内在的推动力、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文学发展的独特性等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需要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世界文学史如何叙述是一个需要不断被讨论的问题,宏观性、世界性的研究视角,比较的研究视角以及注重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来研究文学发展的趋势的特点将世界文学史的叙述放置在一个多维的方向进行了研究,这是《世界文学史》为我们提供的一种范例。

世界文学史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多个层面来把握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理清世界文学史研究的思路,从而在以后的研究中把握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的重点。

注解【Notes】

[1][2]引文参见http://cul.sohu.com/20140825/n403739776.shtml。

[3]本文译文均引自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史》,白春仁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仅标明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is compiled for a multi-years by Gorky world literature institute.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to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namely, what the world literary history should be to construct, how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should be to write, how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should be to describe, and so o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construct write describe

桂延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欧美文学。

Title:

Ref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Volume Ⅷ Book Two

猜你喜欢

文学史建构文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