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探讨
2014-11-14田亚新
田亚新
摘要:回顾历史,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取得长足进步,除存款利率外,其他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非一蹴而就。为此,阐述了利率市场化在中国的内涵,深刻剖析了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后续改革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制约因素;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07—02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利率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这项复杂的工作仍在渐进、有序推进着。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基本步骤,我国已基本实现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及外币市场领域的利率市场化。
对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一直强调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实际上,央行通过管制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逐渐实现了这一目标。继2012年,贷款利率下浮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达基准利率10%之后,存贷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2013年7月,央行在国务院批准下已基本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可本着交易原则自主制定贷款利率。至此,我国在贷款利率方面的管制已基本结束,这成为深化利率改革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3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指出,市场上肯定存在一种力量推动利率市场化,余额宝等新兴业务方式也都是对利率市场化有推动作用的,存款利率最终要放开,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由此我们看出,存款利率方面的改革既是深化利率改革的收尾工作,同时也是核心环节。站在深化利率改革的新起点,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真正内涵,从宏观层剖析改革中的疑难杂症,为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铺平道路,打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战。
2我国国情下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利率管制而言的,字面意思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供求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只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间接引导市场利率。从而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在资源配置中的协调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关键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的确是在沿着这个方向稳健推进。就目前来看,似乎只要放开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相关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可大功告成。然而,这种狭隘的认识并未阐释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放开市场利率那样简单,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利率的价格信号效用,建立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市场化。对我国来说,就是理顺政府及市场各自对市场要素产生的作用。努力改变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持续维护国有低效率企业的格局,使资金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自由流向那些高回报的企业和项目,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3.1利率运作主体的行为不规范
(1)政府过度干预。
政府意志和市场力量之间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政府的行政干预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也使政府养成了干预市场的习惯。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亦如此。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金融机构只不过是财政的出纳,基本没有支配资源的能力,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多年里,银行仍为国家垄断。政府按照自己的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引导”资金的配置,必然会阻碍、扭曲市场的正常运行。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能力尚有差距。
央行缺乏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货币工具,这会损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操作性与连续性。以调整存款准备金为主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无法直接、确定地影响市场利率,因此不能用来实现利率微调。另一方面,央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存在缺陷。对数量调控及名义变量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我国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过低水平,也会带来金融资源的配置失衡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范式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3)国有控股银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之一是以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影响并决定市场利率,但由于我国国有控股银行的垄断,现实恰好相反。国有控股银行的成本决定了国债的价格,其行为影响国债利率的涨跌。国债收益率难以作为市场利率的基准,这也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造成困难。其次,一直以来,由政府充当国有控股银行的保护伞,银行基本不会出现信用问题。这种依赖助长了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使其在面临退出市场风险时束手无策。
(4)企业行为不规范。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存在缺陷,缺乏利益推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国家担保下只负盈不负亏,对资金使用价格的高低并不敏感,使得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3.2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而是这种存款保险制度是隐性的,没有明文规定,也不具备对应的机构。虽然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护银行存款避免挤兑,但仍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使之与利率市场化并不相容。
(1)隐性存款保险所覆盖的范围太大且不具备清晰边界。
存款保险作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并非对金融风险的全全覆盖。由于我国的隐性存款没有清晰的边界,在实际操作中常会自动将那些不应该担保的资产归到保险范围之内,这往往会形成对金融风险的过渡担保。这种过度覆盖还会使投资者错误的相信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国家自然会对存款作担保。当然,这不仅改变了投资者对风险属性应有的认知,还扭曲了金融价格。
(2)隐性存款保险缺乏事前监管机制。
作为保险的一种,隐性存款保险也同样会面临道德风险,使得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动性大大降低。与显性存款保险机制相比,隐性存款保险机制无法对金融机构进行事前监督,更不能根据监督的结果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收费,最终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以过度承担风险为代价获取高投资收益。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那些对风险监控能力较差的金融机构反而会占据上风。因此,隐性的存款保险机制,无法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同时还会放大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不完善。
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的步调不一致,金融监管滞后不力,明显缺乏真实性和超脱性。再加上金融监管的手段、技术和标准尚有差距,目前还无法保证监管信息的质量,妨碍金融机构采取审慎、稳健的经营原则。
4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实路径
4.1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1)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分离央行与政府的“天然”联系,不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凡市场能自主定价的均交给市场,杜绝政府过渡干预。当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缺陷,当金融机构不能自发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时,政府应及时予以调控。
(2)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市场利率下,利率不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央行应提高其间接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以最适度的调整引导市场预期,使市场提前自发地进行平稳调整。另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Shibor报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强化Shibor对金融产品定价的参考作用。
(3)全面整合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把利率定价权交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合理定价。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这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风险。因此,为应对下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积极有效地控制风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一,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加成原则,对利率合理定价,建立以效益为核心,高效运作的产品定价体系。第二,尽快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努力开拓中间业务,挖掘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以弥补传统业务利润的下降。
4.2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如何在稳定利率市场化增速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这是我国面临的又一挑战。
对于金融监管,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不断完善逆周期资本要求及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合理借鉴国际银行业在流动性和杠杆率方面的新监管规则,细化我国金融机构分类标准及统一监管政策,弥补监管真空,减少监管套利。明确对交叉性金融业务、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职责,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个人、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利用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3培育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必然会加剧金融机构的竞争,培育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成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支撑。
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基础性的举措,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使利率管制放开、竞争加强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使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已有能力设立全国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实行强制存款保险。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协调工作,制定《存款保险条例》,确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模式和基本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指出,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使符合破产条件的金融机构在破产、清算、保护、接收和退出市场方面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要制订相关退出应急预案并允许金融机构资产重组,以保护储户利益。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破产法》的及时推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成功改革至关重要。
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加快到什么程度的关键在于,做好各项配套改革的进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利率市场化也是这样。虽然它作为市场在资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条件,对于强化金融机构的竞争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如果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做好也可能引发系统性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2]王平.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华南金融研究,2001,(04):1113.
[3]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1,(1):5456.
[4]周小川.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N].京华时报,20120321.
[5]周小川.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N].证券时报,20131119.
[6]杨珅.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