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流击水 浪送飞舟

2014-11-13缪朝东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制职教职校

缪朝东

作为工作在基层职教第一线的教学管理者,从2012年起,我全程参与了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申报、课程体系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招生、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回想当初项目申报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一,这是好项目,尤其是“3+4”和“5+2”项目,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二,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阶梯,是招生的一个亮点;三,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如果项目没申请到,感觉是工作做得不到位。但是随着两年来试点项目的实施,我的理念和观念都在转变:

一、明确了中高职衔接的建设目标,明晰了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方向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这更坚定了我从事中高职衔接项目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做精做优。

二、学制衔接成为我校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自2012年实施试点项目以来,我校招生分数线实现了三级跳,今年的分数线超过宜兴市四星级高中最低控制线5分。这充分说明学制衔接项目已经得到社会的肯定,能吸引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另一条成才之路。

三、学制衔接促使我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学制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我带领教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制定课程标准、商定教学内容、编制适宜的教材,深切体会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与合作高校教师的有效对接、沟通,给了我校教师最大的提升机会。下一步我们设想和合作高校开展互兼互聘、委派访问学者等举措,使学制衔接试点项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四、学制衔接要求制定学生综合评价的新方法

中高职衔接教育建立了共同培养目标,分段实施,中职教育必须确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目标,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制订新要求下的综合评价方案。

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但通过与合作高校的通力合作,我们一一解决:

一、从不被理解到广泛认同

试点项目要让全社会都能接受并积极参与,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不参加高考能进入大学,颠覆了传统高考模式,家长们都不敢相信,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我们在项目宣传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有:“3+4”和“5+2”是什么项目?和社会上已有的项目是一回事吧(成人教育早就宣传过类似项目)?不参加高考读大学,还有这等好事,骗人的吧?是不是民办的,要高额收费吧?职业学校都是考不取高中的学生读的,学习气氛不好、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能培养出大学生来?……

怎么让大家了解、熟悉并认可试点项目,就要大力宣传。我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中高职衔接项目、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层层宣传,形成舆论攻势,通过两年的努力,学制衔接试点项目深入人心,成为学生中考后的重点选择。

二、从茫无头绪到思路清晰

在项目试点初期,课程衔接是困惑我们最多的问题:既要形成一贯制培养方案,又要分段培养,且中职与本科高校层次差距大,如何融为一体?开始想走对口单招路线,中职按中职要求培养,本科按对口单招要求培养,但是我们通过多次的沟通、调研、论证,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要走一贯制的培养途径,要创新,因此提出了“学士+准技师”的“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制定了七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贯通了中职和本科的衔接。

同时,原有的内部管理模式不适宜中高职衔接班,但是借用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更行不通,因为没有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后我们通过权衡比较,以转段考核为核心,兼顾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制定了试点班学籍管理条例;同时也借鉴普高教学,优化利用晚自习时间,通过沟通(告家长书、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转段考核分析会等)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在班主任、师资配备管理上,成立本科部强化管理。

三、从惴惴不安到充满信心

转段考核家长、学生最关心,也是我们管理者、教师最担心的环节。如果学生都不能转段成功,那我们的试点就失败了;如果没有转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进入高层次阶段学习,那也会砸了试点项目的牌子。我校觉得只有抓好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才是最好的途径。两年来,文化课由合作高校出卷统一考核(第一学年结束时),专业核心课程也由合作高校实施考核。考核结果表明,只要抓好内部管理,学生认真学习,就能达到转段要求。

中高职衔接试点的过程,是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各类机制的过程。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管理”机制如何建立

目前我校由江苏理工学院牵头,以学籍管理条例为准绳,同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专业、课程衔接工作小组,采用网络化和现场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管理。虽然高校基本介入了职校的主要工作,但是长效的、完全融合的管理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二、衔接班淘汰机制如何建立,淘汰后如何与普通班衔接

在衔接试点中,我校不设淘汰率,也没有末位淘汰。我们的观念是:进入试点班的学生,只要能正常发展,都希望他们能顺利进入高层次阶段学习。但是实际上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总有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淘汰出试点班,转入普通班。这个淘汰机制目前还不健全,现在只是按照转段条件来考核,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另外,试点班的培养方案与普通班有差别,淘汰出去是否合适?不淘汰又跟不上现有班级的教学要求,如何处理?这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是学制衔接中两个重要问题,如何创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是合适的?这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四、教材问题如何解决

教材是保证试点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衔接试点项目是不可能预先出教材的,只有在试点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形成教材体系。我校目前是选用教材和选用教学内容相结合。个人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定型后,就应该进入教材开发阶段。

五、在绩效工资框架内,如何制定考核奖励机制

我校现在是申请纳入宜兴高考质量奖,宜兴教育局基本同意,但相应完善的方案还没有形成。

在学制衔接试点中,个人感觉应该依托江苏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现有的学制衔接基础上,更好地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探索优效运行机制,走出新路子,做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领路者。

一、创新项目申报方法

现有的项目申报比较科学,都是选优质学校、优势专业(省品牌、特色、示范专业),使得项目试点的连续性得到保障,试点条件比较成熟,质量得到保证。但是也发现专业相对集中,服务地方经济特色支柱产业的覆盖面不广。以宜兴为例,当地的电线电缆行业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急需相关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中职校没有该专业。再如宜兴的环保科技产业园也需要各类环保技术人才,但中职校只有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也与该产业需求有距离。在下一轮项目申报中,能否有行业协会参与,联合本科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办中高职衔接试点班?

二、探索全新的学制衔接渠道

在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中,学制衔接的未来非常光明,中职到学士已经开通,不久还将开通硕士、博士试点,使中职教育成为职教的基础教育。但是,个人感觉学士―硕士―博士的衔接,似乎没有脱离学科教学的范畴,而且按照目前的学位授予要求,能达到的又是精英教育的成果,职业教育很难达到!如果仅仅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似乎也没有脱离技术工人培训的范畴。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先行军,学制衔接能否开创出一条职业教育的新路,形成新的学位授予名称、方法?

三、开创新型的“企―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上,中职校要求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高职校要求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虽然都强调校企合作,但结合点不同。中职校的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定向培养合作方式,在高职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几乎没有,而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在中职校也很少实现。如果在分段培养项目中,合作院校优势互补,合作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企―校―校―企”的合作新模式,合作企业的类型、层次、需求、合作方式等有机融合,必将开创校企合作新途径。建议在学制衔接项目中,参照前述行业企业参与申报的要求,开展企业定向培养试点,中高职衔接会与市场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四、开创国际化教育合作新思路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职的国际合作办学、国际证书班、短期交流培训班等各类合作办学成效比较明显,本科高校的“3+1”“2+2”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也如火如荼。要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在中高职衔接项目中,也必须吸收先进的职教理念和优越的教学模式,国际合作办学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开展“3+3+1”等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让学生直接感受国外优质职业教育的技能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

猜你喜欢

学制职教职校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五行真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