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胜于言

2014-11-13芮火才

江苏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考试分数行政部门管理者

芮火才

就如何“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这个话题,我主张行胜于言。这样思考并不是想否定对“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认识的重要性,而是相对而言,我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认知并不缺乏,缺少的是具体、实在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在现实中,不少校长就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可以口若悬河,其义也不乏全面和深刻,但观其行,言行差异极大,更多的不是他们的水平问题,而是不愿或不敢把“真正意义”变成现实。当下,不少大学附属中小学的校长都是大学教授担任,按理说,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理性认识应该也必须在一般校长之上,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更是站得高、看得远,但观其行,大部分校长的办学却是俗不可耐。究其原因,并非能力不够,而是对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动力不足,动机不纯。相反,倒是一些边远山区的校长,虽然学历不高,视野也不开阔,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可以说从来没有进行过理性思考。即使思考,也不可能全面深刻,更讲不出什么动听和高深的道道来,但他们朴素的行动办出的学校倒是深受人们尊敬,甚至超越了我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认识。

所以,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认识并不是“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在当今的形势下,过分纠缠于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辨析,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会助长坐而论道之风,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在现实中,说得好听,做得难看的校长比做得好看、说得难听的校长多得多;说得高尚,做得庸俗的校长大有人在;说得比唱得好听,做得比想象得还要差劲的校长也为数不少。

这里的行,首先是指校长的实践。校长不必一定要搞清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后才行动,关键要有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办学实践和管理改革。校长只要是用心在行动,时刻在思考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每位学生的利益放心上,把每位学生的冷暖装心间,把每位学生的烦恼记心头,就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即使本人暂时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因为心中有学生,自然就会加强学习、持续发展、努力提升自身整体素养;即使办学条件有限,困难不少,但因为心中有学生,必然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即使暂时办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但因为心中有爱,必定永不放弃,持之有恒,假以时日,必定能修成正果。

当然这需要校长有暂时不被外界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淡定;要有暂时不被大众认可而甘于坐冷板凳的坚持;更要有不看领导脸色行事而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领导认可、支持,甚至反而被压制却不低头的勇气。

当然,我们这样要求校长似乎有点过于苛刻,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人之常情、社会常态。“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能有几人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更又谈何容易?虽然社会的进步有时就是由几个或者一批超凡脱俗的人推动的,或者说他们在社会的进步中功不可没,但这样要求一般校长显然过于理想。

解铃还须系铃人,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行政还必须甚至首先进行改革,有所行动——少发文件,多动真格;少喊口号,多办实事。要改的方面很多,有两点最为重要:

一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现在的行政部门有个基本的假设:校长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懂教育,所以需要行政各个部门不断加强对校长的指导,如果校长能严格按照行政部门的要求去做,就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所以你会发现,校长经常要忙于参加各种会议,阅读各种文件,落实会议和文件精神,迎接各种检查、评比、验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校进行指导的部门正在快速同步增加。据笔者的统计,2013学年度,某县教育局下发给学校的各类文件、通知等高达732件。按一学年200天工作日计算,学校平均每天接到上级文件通知就有近3.7件。一位校长曾和我讲,有一天,共有五批人同时到学校进行各种不同的检查、评比和验收活动,忙得不亦乐乎。

行政部门的管理者真的比校长懂教育吗?当然没有。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从来没有当过老师,能指导校长如何办学吗?即使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当初虽然是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但长期脱离教育第一线,还能说比校长懂教育、懂管理吗?即使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比校长懂教育、懂管理,你又不在现场,有能力去指导那么多文化传统不同、发展现状不一的学校吗?一个自上而下的活动又怎么可能同时适用于几十所、几千所甚至几十万所差异巨大的学校?

所以,一定意义上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指导越具体,校长就越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学校的发展,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就越没有可能。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职责,摸清管理边界,约束权力范围,做好该做的(主要是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情况和为校长办学尽力提供服务),不做不该做的(主要是毫无节制的所谓的指导、检查、评比、验收等),努力为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创造自由空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唯有如此,校长才有可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二是评价体系的改革。如果行政部门把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校长办学成效的唯一或主要依据,校长就永远不可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因为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不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也不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终极目标。目前,行政部门的“言”所体现的对校长管理成效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非常高尚,但“行”的问题非常严重。近几年,不少校长虽然办学思想独特,从专业的角度看,办学业绩也非常突出,就是因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没有达到领导的期待而被“下课”。这就是对当前教育评价生态的最好证明。用全面的、多元的标准评价校长的办学成效,才有可能促使校长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即使“领导爱分”,也要提倡“取之有道”,追求“绿色分数”,不然只会导致办学目中无人,不择手段,进而走火入魔。

当然,就行政部门的行动而言,关键是要进行顶层管理体制的制度重构和改革。像县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至少还要听命于地市、省和国家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上一级行政部门不行动、不改革,自身要有所作为,还是难上加难。

我之所以把校长的“行”放在首位,就是想说明,作为校长,期待外部环境变化后再有所行动是不现实的。一个人,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或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才有可能影响和改变别人。校长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办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进而引起行政和社会的关注,才有可能促使行政部门改变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当然,如果行政部门首先有所行动,为校长办学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校长办学必然如虎添翼,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才能不断涌现。

提倡“行胜于言”,让人自然想到《论语·里仁》里孔子的忠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先做后说,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才有可能防止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人人不等不靠,不推不诿,立即行动,才有可能“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作者系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考试分数行政部门管理者
窗口和镜子
考试分
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及实现研究
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
试论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透过试卷分数查找知识能力缺陷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平衡计分卡在高职行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
考的不好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