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2014-11-12汤芬芳

关键词:有效对话活力课堂构建

汤芬芳

摘 要: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潜心钻研教材,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多元解读来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有效对话;构建;活力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26-2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的有效程度。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自由式”“预设式”等假对话。规范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现有效对话,就能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潜心钻研教材,夯实对话根基

1.从作者角度与文本对话。

文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可再创造性。读者可就文本原本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作为文本的第一受益人,应当积极地与文本行对话,感知作者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家园。

譬如《故乡》一文,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把握的,既要结合特定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又要关注作者的创作风格,还要注意作者写作文本的动机、情感触发点等等。请看这样一组提问:“文中对闰土儿子水生的描写文字不多,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像他(水生)年纪这般小却遭受如此苦难的命运,在旧中国就他一个吗?”“鲁迅先生写孩子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现实问题?”“鲁迅先生将这篇小说收到了自己的小说集里,而这部小说集的题目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表达的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小说“呐喊”的最终目的。

2.从学生角度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转变观念”摆脱对教参的依赖心理,同时,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当尽可能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教材,预设教材,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考特点、知识经验等对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切入:第一步,说说你所知道的(或者你的)创新故事。第二步,听了这些创新以后,再说说你的感受。这些都是学生已知的知识。接着第三步,我说:这些创新故事其实就是“材料”,你们刚才谈到的感受就是“观点”,在生动的材料基础上谈合适的观点,就是“议论”。这些都是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新知自然嫁接在了旧知上,难点在教而无痕中得到突破。

二、营造和谐气氛,搭建对话平台

教师拥有真诚、平等的对话意向是激活学生对话期盼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否有对话的愿望,能否积极地参与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努力化解师生之间森严的壁垒,把课堂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乐园。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觉得是极富“激情”的。在语文课堂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在上《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洪老师在范读课文时感情激越,声音浓厚,一番美读已把学生带入到当年那愤慨的讲演之中了。当读到“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不知他们是怎样想法,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时,最后一个“长”字简直就是从肺腑里吼出来的,震撼人心。与此同时,用手猛捶桌子,像千均霹雳,顿时,闻一多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浮现出来。接着学生再读,其情绪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个个慷慨激昂地朗读。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请看《幽径悲剧》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教师目的是让学生聚焦到第十一段文字,随后进入第十一段的教学。这时,一个学生说:“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藤萝很惨,‘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显然这位学生没有仔细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微微一笑:“别急,你回答的这句话是表现了藤萝的惨状,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藤萝被毁灭后的惨状呢?”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第十一自然段。教师顺势,让学生说出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藤萝惨状的,学生作出了准确的回答。尊重和信任是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对话搭建好平台,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创设对话情境,促进对话生成

1.创设形象情境,引发对话欲望。

利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电影、幻灯、挂图等声象的手段,把学生引进艺术的宫殿。如教学《再别康桥》一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桥风光,配以课文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康桥,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此时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康桥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了。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快地引起对话的欲望。学生思维由此展开,课堂对话自然充满了活力。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作者的思想情感,通常用文本形式,以一定的语言符号呈现给大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语言的精妙,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endprint

高中语文教材《故都的秋》可以这样设计:本文的题目叫《故都的秋》,可不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呢?(巧妙解题,引起兴趣)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重点处设问)作者由“故都的秋”联想到哪些地方的秋景?你对“秋”有何体验?作者由自己对秋的感受联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对秋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关键处设问)作者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悲凉”?为什么会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感呢?(难点处设问)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3.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创作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与其繁琐地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所得,有所悟。如“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方式,看似是简单的汇报学习结果,其实质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精彩对话。《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等课,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好。

四、引领多元解读,拓宽对话空间

1.以文本主旨为切入口。

文学作品的主旨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旨。《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就有多种解读:(1)“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同情”说,结合课文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再结合小说中若瑟夫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等细节,可以概括出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3)“虚荣”说,小说一开始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点明了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而处在中下层阶层的菲利普夫妇却爱慕虚荣、死要面子。文中通过菲利普请家人牡蛎等细节揭示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2.以人物性格特点或命运为切入口。

这种方法比较适宜于小说的教学。小说中人物形象立体化的特质,和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给读者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形象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他是一个难以原谅的败家子。当初他“行为不正,糟蹋钱”。他到了美洲之后,来信说赚了钱,还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但是他没有发大财,只是阔绰了一个时期。赚钱不多,而花钱却很阔绰,可见其败家子、糟蹋钱的作风一如既往。他又是个可怜的被遗弃的人。据“特快号”船长的交代,于勒在哈佛尔有亲戚,于勒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可是于勒还是让船长把他带回了祖国,看得出来,于勒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他想与亲人近一些,又不敢见他们,内心是多么痛苦啊!于勒的遭遇值得同情。

3.以文本“空白”处为切入口。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作品未读前,其间藏匿了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是读者阅读中不可缺的动力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

《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提出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围绕这一“空白”点,学生自然能各抒己见。在这样的教学引领下,学生才能和文本对话,和作家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思考、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

总之,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进行的真诚互动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活力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教学中,教师若能潜心钻研教材,有机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借助情境,引发学生对话,捕捉对话中的思维点,引领多元解读,课堂对话必将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广团.引发对话:语文课堂活力的起点[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1,04(4).

[2]庄永辉.对话教学,展现语文课堂活力[J].内蒙古教育,2013,02(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活力课堂构建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