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文化特色的思与行

2014-11-12李菊梅

关键词:学校文化反思

李菊梅

摘 要:学校之美,在于文化,在于特色,在于与众不同。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其外显形象是一种特色、一种品牌。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不是短暂的,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影响教育精神的灵魂,成为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笔者在追寻本校文化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边行边思,积极探索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追寻;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03-2

一、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和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代表了学校的文化。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以及师生的行为方式,可以展现出学校的文化气质。学校想要拥有持久深刻的发展动力需要构建完善的文化体系。首先,我们该思考秉持什么样的信念才能面对自己的教育使命?在我们坚守价值观朝向愿景的无限旅程中,沿途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我们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追问,汶河校园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重构”运动。我们开始从理念、形象、环境、行为等诸方面全面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正确的办学理念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汶河小学创建于一九一二年,悠长的办学历史积淀成无形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尊重岁月赋予学校的文化积累,于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发展的需求。

汉代开儒学先河的一代大师董仲舒,在扬州辅佐王侯时留下许多让人膜拜的遗迹。其中正谊书院故址成为汶河北柳巷校区所在地,因此,先贤标榜青史的“正谊明道”思想成为汶河小学的校训。三个校区截然不同的文化风貌自然生发了学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

2012年,学校脊续着千年的文脉重点,打造国学基地——正谊书院,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创新与升华。学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别是书院文化和儒家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重新进行了整体构建和全新打造。传承了董子文化,建设了儒雅书香的校园,打造出董子文化主题环境,处处透露着董子文化踪影,传达着儒家的智慧。正谊书院巧妙地利用董子祠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与国学同行、与经典相伴的独特风格。书院到处都浸润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儒家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彰显着校园文化的润物无声,而且蕴涵着对国学文化的不懈追求。书院成为了一个“文化磁场”,一个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场所,到处弥漫着优秀文化的气息。书院成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书院的国学文化,就像一个一个流动的音符,激荡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二、以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凝炼。对学校而言,教育的过程乃文化育人的过程,文化当是师生学校生活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框架,是教育文明的载体。教育只有上升为文化,才富有魅力,才独具特色。学校文化构建的最高境界则是让学校的每个人都透露出学校独有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学校文化创建是否成功,最终体现在师生的这种独有的“气质”上,只要一眼,便能分辨出是哪个学校的师生。于是,我们把文化建设的视角转向学生和教师,寄希望于文化能内化于师生的心灵,同时外显于师生的气质和形象。

基于以上认知,我校“正谊明道”的校训要求师生要有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追求精神道义,不讲物质功利。教育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精神富足的仁人君子。其用意就在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让学生懂得“何以为人”和“为何而生”,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引导学生追问生命意义、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风格,“和而不同”构成了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我们赋予教师教育自由,具体地说是使教师具有自由和获得自由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有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所学的知识,有能力对各种变化作出判断和把握,并能从中不断学习,学会学习。“务本清心”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把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他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感染着家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使学生深深折服,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理解和观念建立的阶段上,还要将理论付诸到实际中去,将理论活化,使理论得到发展和更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内化自己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点关怀、一点理解、一点宽容,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和自己的选择。用人文的观点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同其他教师积极合作、互助,促进相互间的人文精神发展。

汶河石塔校区的古老银杏树下,有一面三十米的校史墙,这是学校百年校庆收到的礼物。校史墙借助图片,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学校悠久历史和学术积淀;浓缩了汶河建校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先辈创业者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校史墙对百年汶河历史足迹的记录与再现,我们将封存在书卷、校史和校友中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重新复活在校园环境中,并力图纳入和镌刻在当下的师生意识和精神视野中。每年秋学期伊始,都有一位专业学生解说员驻守银杏树下,细细向新生们说校史、忆校友,深厚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三、以课程构建凸显文化特色

众所周知,课程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能体现出不同学校的风格和个性,由此构成学校特色的内在品质和长久魅力,并会确立学校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学校品牌和学校“高地”,真正形成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我校正是以课程为主干,努力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有效地提升特色学校的文化品位。就课程设计而言,教育人的眼睛,也应一只盯着现实,脚踏实地;另一只瞄着理想,仰望星空。脱离了现实,课程就变得轻飘,像断线的风筝一般,脱离众人的视线,最终一头栽在现实的坚硬地面上。所以我们要深度建构学校课程,努力在校园里升腾起生动而深刻的文化气象。endprint

朝孩子来的方向看,我们首先选择了坚守,通过实施有着历史或传统渊源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国学经典诵读,来创造学校的文化特色,从而构建自己的学校精神。该课程包含三个板块:一、每天的素读。每天,我们都以素读的形式,来迎接晨读、午诵、暮吟。素读,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它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方式。二、每月的约定。每月一次“正谊杏坛”讲座,每月一次正谊书院开放日,让学生、教师、家长,一同感受国学的魅力。三、每年的相逢。每年一次“国学周”展示,师生同台,展示吟诵、古筝、围棋、书法、国画、国术等特色课程成果,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经典,塑造内外兼修的“和美”少年。学校先后编写了《银杏读本》《正谊书院国学堂》《走进董仲舒》《有趣的汉字》《浩瀚的诗词》等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丰富和滋养着汶河的学子。我们先后推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相约”“经典伴我成长”“诵读在银杏树下”等诵读活动。2011年,扬州市经典诵读推广经验交流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同年,我校荣获扬州市首批“经典诵读示范学校”称号。

朝孩子去的方向看,我们选择创新,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容纳新质,继续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并使之向纵深发展。早在2005年,我校就引进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项目,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于这项实践活动,有这样的思考:小学教育就是要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打好明亮的底色。而公民教育在培养未来社会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没有进行简单地移植,而是立足国情和校本,让西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我们东方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的发展,走出一条借鉴、继承、创新之路。我校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实施“113”管理策略,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营造三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几年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服务生活,通过班级海选产生了大量的关乎民生的公共问题。

2009年,在“扬州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现场观摩研讨会”上,五(11)班同学就“小学生活动场所不足”问题进行听证展示。这一活动的效果堪称巨大:时任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批示拨款1.2亿元建设少儿图书馆。2010年,五(3)班确定了研究课题——“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学经典吗”。季开来同学给时任市长谢正义伯伯写了一封信,陈述了全班同学对于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些想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一封信激起了千层浪。谢市长亲笔进行了批示,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和建议。一时间,扬城的社区、大街、公园,处处都有汶河学子开展国学普及教育的小小身影。如今,全市的中小学生手里都有一本政府提供的免费的国学读本。市区的各个公园、文化广场、古运河观光带也专门设置了有关国学的石碑、壁刻。2011年4月,中英小学教育实践项目合作交流会在汶河小学举行。双方学校就“水资源”研究课题分别做了阶段性研究汇报。同样的选题,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国情,同样的关注。在对外交流中,学生的国际视野悄然形成。

但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我们“顶层”预设的理想境界还相距甚远。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下,我们正试图通过有效策略让自己走得更远。现在,学校更注重教育的延展性,不断丰富活动的主题。学校将开辟校园“小公民议事厅”,开展“成长一夏”公民教育实践体验季活动,推出“我们在成长”现代公民教育工程。

综上所述,可以说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一旦准确把握了学校自身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特质,学校的特色与个性就有可能充分显示出来。站在百年的新起点上,汶河人传承发扬国学教育的精髓,紧跟世界公民教育的步伐,坚定而积极地探索着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反思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