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冬之旅》与《诗人之恋》创作特色

2014-11-1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舒曼舒伯特之恋

王 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19世纪浪漫主义声乐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作为歌曲的一个品种,它是歌曲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据考证,艺术歌曲这个术语是从德语Lied和英文Artsong翻译过来的。艺术歌曲有着特定的表现手段和相应的创作方式,并且也有着严谨的形式结构特点和重诗重情表现的音乐风格。19世纪,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钢琴在欧洲家庭的普及也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得到普及。舒伯特与舒曼同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他们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以及器乐作品。尤其是在艺术歌曲领域,舒伯特与舒曼都有颇深的造诣。舒伯特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舒曼则被赞誉为“诗人音乐家”。舒伯特与舒曼一样,都有着浪漫主义敏锐的灵感,他俩都是多产的作曲家。舒伯特的一生创作600多首歌曲,舒曼在1840年开创了艺术歌曲之年,创作的歌曲占其一生创作200多首歌曲的一半以上,平均3天一首。《冬之旅》与《诗人之恋》分别是舒伯特与舒曼创作的声乐套曲,是他们的经典代表作,也是这两位作曲家被演绎最多的作品之一。所谓“声乐套曲”,是在统一的思想构思下,由一些结构上互相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歌曲组成,作品通常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冬之旅》与《诗人之恋》是舒伯特与舒曼以杰出诗篇为歌词创作的声乐作品。选择这两位大师的两部经典作品进行差异研究,从而分析他们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艺术歌曲的创作,作品的调性、节奏以及钢琴伴奏等特点。研究两位作曲家创作手法的不同,可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也能更深刻地了解两位作曲家所做的伟大贡献。本文试从舒伯特和舒曼对于作品《冬之旅》与《诗人之恋》的诗词选取和处理、调式调性分析、钢琴伴奏以及节奏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冬之旅》与《诗人之恋》诗词的选取和处理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据德国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他受原诗的触动写成了由24首歌曲连贯起来的声乐套曲。这是一组抒情音乐诗,然后用一整部音乐编配而成。这24首歌曲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标题顺序为:1晚安;2风信旗;3冷冻的泪;4凝结;5菩提树;6泪河;7在河面上;8回顾;9鬼火;10休息;11春梦;12孤独;13油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在村庄里;18风暴的早晨;19幻影;20路标;21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老艺人。歌词的内容描绘了一位被社会、恋人抛弃的流浪者,在一个寒风飘雪的冬日,离开家乡,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舒曼的《诗人之恋》选自亨利希·海涅《歌曲的书》中的《抒情幕间诗》,舒曼从65首抒情诗中挑选出最能触动他心弦的16首诗歌,写成了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描写了青年对少女的爱恋、憧憬及失恋的痛苦,最后将爱情装进棺材中沉入大海。这16首歌曲的标题分别是:1灿烂鲜艳的五月里;2从我的泪水里;3玫瑰和百合;4当我凝望着你的眼睛;5我愿把我的灵魂隐没;6莱茵河,圣洁的河流;7我不怨你;8那小巧的花儿如果知道;9笛子和小提琴;10当我听见那首歌;11男孩爱上女孩;12在明媚的夏天清晨;13我曾在梦中哭泣;14我每夜在梦里;15来自古老的童话;16古老邪恶的歌。整部套曲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两部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又是两位作曲家的生活的写照。《冬之旅》是一部对自己生活已经绝望的流浪者的悲歌,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悲剧色彩,作曲家舒伯特对生活的渴望与无奈在这一套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冬之旅》看似在描写寒冬里的一位流浪者漫无目的寂寞流浪的故事,事实却是舒伯特自己生命历程的写照。《冬之旅》这部作品完成于舒伯特辞世的前一年。这一时期的舒伯特已经经历了许多生活上的磨难,他病倒过,被出版商压榨过,被爱人抛弃过,这部套曲中很多曲目都映射出作曲家在希冀与幻灭,甚至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心理搏斗。

舒曼的家境殷实,生活比较富足,他的作品以积极向上的爱情题材居多。《诗人之恋》选取的亨利希·海涅的诗歌,本是以海涅与他的表妹之间的爱情为主题创作的,诗词的内容充满了爱与恨的交织。海涅与舒曼相识,他们两个情感经历相似使舒曼非常喜欢用海涅的诗歌作为创作题材。这部《诗人之恋》被誉为“舒曼爱情日记”。1829年舒曼在维克教授处学习时结识了教授的女儿克拉拉,克拉拉经常陪同舒曼一起上课、练琴,朝夕相处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到1835年,舒曼无法抑制心中火热的情感对克拉拉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克拉拉接受了舒曼的爱情,但两人的恋情却遭到了维克的强烈反对。经过不懈的努力,舒曼终于在1840年与克拉拉结婚。钢琴才女克拉拉给舒曼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两人的结合、爱情的喜悦使舒曼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他对这来之不易的爱情十分珍惜,为了倾诉心中的悲酸甜蜜,记录下爱情道路上的曲折,他要创作有词的音乐来歌唱爱情,而《诗人之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他的作品充满真情,富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舒伯特与舒曼对诗的处理方式很相似,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以旋律与伴奏为目标,然后再把原有的诗句配上去,而是以诗人的观念结合自身的情感来引导他们自己的灵感,曲中的一切都是用音乐来增强诗原有的思想与构思。他们都重视诗歌的内容以及意境,并且不断挖掘诗词的意蕴和内心感受,成为了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

二、《冬之旅》与《诗人之恋》调式调性特点

《冬之旅》与《诗人之恋》的调性色彩都是比较灰暗的。《冬之旅》整套歌曲共有24首歌,其中16首都是以小调作为主调的,占了总套曲的三分之二。《诗人之恋》虽然也是悲剧色彩浓重的作品,但是与《冬之旅》比较而言,大调式的运用要多于舒伯特的《冬之旅》,16首作品中有9首是大调作品。

《冬之旅》对于调性的布局多次运用了同名大小调以及关系大小调进行转调。《诗人之恋》除了运用同名大小调以及关系大小调的转换,更大胆自由地运用了离调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在《冬之旅》中,《春梦》《回顾》《路标》都是运用了同名大小调的转调手法。《诗人之恋》中同名大小调的转调只用在了《从我的泪水里》。舒伯特创作的《冬之旅》除了基础的同名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转换还大量运用了半音或经过音。舒伯特的转调手法说明了他注重根据歌词的氛围和音乐的色彩进行调性的转换,他超越了古典主义相对严格的调式安排。舒曼的《诗人之恋》调性更为复杂。他频繁地运用离调的手法,迷惑和模糊调性色彩,除了以关系大小调不断地进行交替转换,还运用严格模进的手法进行转调,例如《我不怨你》。在同一乐句采用不同和声对比,不断改变调性色彩,例如《笛子和小提琴》。精心编排歌曲尾奏的调式使钢琴伴奏声部音乐为下一首歌曲做铺垫,巧妙地将整部作品贯穿成一个整体,例如《笛子和小提琴》的尾声以及《当我听见那首歌》的前奏,从升f小调平稳地转到g小调。

从《冬之旅》与《诗人之恋》的调性对比来看,舒伯特虽然在转调方面、变和弦的应用方面和半音的处理方面都有大胆的创造,但他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转调布局上比较规整。舒曼在调式调性上充分发挥了调性的色彩功能,而且也更敏锐更广泛地变换了调式,使用转调的手法非常多样,并且因为丰富调性而使得音乐更贴合歌词的意境以及情绪。

三、《冬之旅》与《诗人之恋》钢琴伴奏旋律节奏特点

1.整体的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舒伯特创作的旋律清新细腻、情感真挚,他创作的旋律与诗歌完美融合,旋律线与伴奏能够恰当地表达诗中的情绪和各种形象。舒曼的歌曲旋律独具个性,犹如独奏曲般鲜明。纵观整套作品,会发现舒曼使用大量的前奏与间奏和尾声来补充演唱的旋律。就旋律的歌唱性而言,舒曼是不如舒伯特的,但是舒曼的旋律更倾向语言化。

《冬之旅》这部套曲讲述的是一个流浪者在冬天毫无目地行走,因此,在舒伯特的创作中,他将这个“脚步声”运用音乐的形式贯穿整部作品。正是这个贯穿于歌曲的脚步声,使得歌曲的旋律伴奏与诗歌完美地结合,表达出诗中主人公的情绪。

例如第一首《晚安》。《晚安》这首歌描绘的是孤独的流浪者在大雪迷漫的夜晚开始自己痛苦的旅行,他临行前在变了心的爱人门上写下了“晚安”的字样,以表流浪的决心和不满。流浪者坚定的脚步声里还带着悲愤,充满凄凉。因此歌曲的前奏,左手的旋律来表现流浪者的脚步声。见谱例1。

谱例 1

用钢琴伴奏的这种节奏型来模仿脚步声,不断出现下行的八分节奏的旋律与八分音符的伴奏节奏相同,使人感觉到流浪者行走于雪地时低落的心情。

这种具有性格色彩的旋律和节奏,还出现在了第三首《冷冻的泪》、第六首《泪河》、第七首《在河面上》、第十首《休息》等歌曲中,都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出现旋律与节奏,形象地描绘出流浪者不同心情。

《诗人之恋》在旋律上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即是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前奏、间奏和尾声来补充演唱的旋律。舒曼用大量的尾声,仿佛要把诗人心中深层的情感用绵延的音乐继续挖掘,这样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延续了诗人的抒情,同时也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例如第五首《我愿把我的灵魂隐没》。见谱例2。

谱例 2

诗人把爱人比作百合花,回味着心上人献给他的吻,完全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因此在歌曲演唱结束后,结尾部分用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曲调如行云流水,暗示诗人激动的心情。尾奏部分似乎诗人仍然持续回忆着曾经的美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又如第十首《当我听见那首歌》。见谱例3。

谱例 3

诗人沉浸于那份无望的爱情中无法自拔,即使爱人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但是她曾经唱过的歌曲却依旧勾起了诗人对她的怀念。诗人火热的胸膛崩裂,泪水长流。歌曲结尾时人声停止了,但是钢琴依旧意犹未尽变换着和弦,仿佛继续飘飘洒洒地唱着那首心爱的人的歌曲,忽远忽近,直到离去。

2.《冬之旅》与《诗人之恋》的节奏特色

节奏上舒伯特在《冬之旅》这部套曲中频繁地交替使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切分等节奏型来形象刻画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舒曼的《诗人之恋》在节奏型的使用和安排上最突出的是使用三十二分音符、不是很流畅的十六分音符和附点节奏型等来增加歌曲的推动力和流动感。此处以《冬之旅》第十三首《油车》与《诗人之恋》第十二首《在明媚的夏天清晨》作为比较。

首先《油车》与《在明媚的夏天清晨》均为6/8拍节奏,并且在演唱上都是弱起。在两首歌曲中,舒伯特与舒曼赋予他们作品中的节奏特色尤为明显。这首作品前奏是连贯的三连音的节奏型加上顿音,表现出远处马车带着激动忐忑的主人公缓缓过来,两个小节的重复之后左手不变,右手加入,在听觉上增加了层次感,也体现出油车越来越近、主人公越来越激动的心情。见谱例4。

谱例 4

《在明媚的夏天清晨》这部作品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歌曲情绪安静却充满忧伤。钢琴左手演奏低声部旋律并与右手交替补充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琶音,这种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使音乐充满游离飘渺的气氛。见谱例5。

谱例 5

在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当中,钢琴的声部总是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除了为声乐的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起到烘托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描绘出音乐的意境、刻画出歌词故事的情节、塑造音乐的形象、表达音乐的情感,有的时候甚至还要作为另一个声部与演唱者对话、交流。

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与人声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时候钢琴所占的比重甚至超过了人声的部分。在套曲中,舒曼有的时候会放弃前奏选择开门见山表现形式,有的时候却会在歌曲的末尾处加上大段的钢琴尾奏,这让人觉得既像是尾声,又像是歌曲的发展部分,从而把人带入歌曲的意境,引入新的想象空间。

四、舒伯特与舒曼艺术歌曲的特色

舒伯特的一生短暂,但是创造出了值得我们耗费一生精力去研究的音乐瑰宝,《冬之旅》是舒伯特这一生完成的最后一套完整的声乐套曲,也是他在生命中最为黑暗无助的时期,用诗意的音符将诗歌变成了音乐,把痛苦的呻吟融入了闪光的音乐,而钢琴伴奏部分,更加是以瑰丽的色彩,跌宕起伏的旋律、多变的伴奏音型和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流浪者心中最深切最渴望被感知的痛苦,正如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舒伯特将诗歌、旋律、节奏调性曲式都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目前音乐与史学界公认的艺术歌曲领域第一人,他的歌曲创作总体上表现出单纯敏感、柔和优美、亲切而又深沉的艺术特征。他的歌曲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古典主义的继承性,同时又在注重古典主义的均衡典雅的基础上,富含想象的渗透客观原则。舒伯特在创作过程中,尤为注意将主题置于作品的重要位置,并善于将自身的悲欢际遇汇入他对人生、对爱的无限渴望之中。在表现上,他擅长主观情绪的抒发,又善于采用多样的具体表现手段。作品中洋溢着极为内在的抒情性特征。在钢琴部分的艺术表现中,舒伯特做出了突破性的巨大贡献,作品中表现出极大的衬托和描绘作用,使传统钢琴伴奏功能产生了飞跃,他的音乐多显自然、淳朴、流畅,旋律具有强烈的歌唱性。

作为“音乐诗人”,舒曼热爱文学,尊重诗歌,他喜欢琢磨诗歌的语音语调,并且用相应的旋律来表现,使得诗歌与旋律紧密相连。《诗人之恋》充分体现了舒曼的这种才华,他用抒情的旋律和浪漫的情感勾勒出一个真挚、细腻、痴情的诗人形象,描绘出诗人的相思之情,《诗人之恋》中所反映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舒曼的个人经历。

舒曼的歌曲创作在舒伯特的基础上更是意境深邃、充满诗意,充分体现出音乐就是人内心情感的真情实录的极高水平。另外,由于舒曼本人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对原诗的深入解读,并将钢琴部分巧妙、有机地与诗歌部分结合,使得歌曲更为深动、触动人心,舒曼歌曲创作的钢琴部分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他的歌曲给人一种似乎立足于钢琴的支撑,追求伴奏与歌声旋律平衡之感。

猜你喜欢

舒曼舒伯特之恋
霞之恋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菊花之恋(外五首)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海之恋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