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一生做好一个选题——编辑的责任、价值和学养

2014-04-17金薇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养道德受众

金薇薇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校管理》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1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的第二条写道:一位历史课教师的课讲得非常成功,当问到为什么能如此成功的时候,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1](P.34)其实,做编辑工作也应该如此。面对读者,编辑需要具备基本的责任、价值和学养。“编辑”一词的内涵和概念界定,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从名词性的角度出发,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强调职业身份,它内含着社会对编辑这一职业群体的认知和要求;二是从动词性的角度出发,指编辑工作,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选择、优化、加工、整理的工作,强调编辑工作的本义,明确编辑工作的目标指向和文化特征。现代的编辑活动,是编辑将分散的信息、作品通过案头工作,精心润色、筛选、编排、组合,以特定的风格、体裁和题材,通过一个信息平台或载体呈现给受众,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丰富。面对市场经济变革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知识爆炸”“信息渠道多元”的现实以及编辑工作手段的日趋复杂,一些编辑热衷于搞“策划”,因为“策划”可能产生短暂的轰动效应;一些编辑喜欢追随所谓的热点“组稿”,认为这可以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和收获;一些编辑更是游离于职业的本义,盲目地“拓展市场”,那也可以创造明显的“绩效”……凡此种种可见,愿意或能够按下心来,认认真真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围绕受众的正向需求进行案头整理、加工、编排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需要付出很多辛劳,收效则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出来,“浮躁”之感在今天的各种媒体上随处可见。因此,很多受众感叹,现在的媒体没有“编辑含量”,体现不出“编辑水平”,更谈不上文化的积淀与增值了。

“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法言》)编辑是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受众在浩瀚的文化产品中进行最优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增值,是需要每一个编辑用一生去做好的一个选题。

一、坚守道德底线——社会人的基本良知,也是一个编辑应有的社会责任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道德经》);《礼记·大学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曲礼》写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显然,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国,最早的教育就是关于道德的教育。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每个人的行为不论是合乎道德,或不合乎道德,都必然影响着他人或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反之则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赞扬某种行为时,就说它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在贬斥某种行为时,就说不合乎道德。因此,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都占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围绕这一位置形成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学会领悟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并由此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首先是社会中的“人”,必须有社会人应有的基本良知。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王阳明《传习录》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P.121)王阳明《大学问》又述:“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3](P.150)可见,良知,是人的最本性的东西,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社会良知则是作为社会人应有的一种道德认知,并由此延伸出应有的道德自觉与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编辑人员对于提供有益的精神养料、防止精神污染,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4]

近年来,一些大众传媒淡化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量低俗的娱乐节目过分追求收视率,缺乏内涵,不断冲击着受众的道德底线,更反映出一些编辑个体在功利面前丧失了基本的社会良知,失却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和尊严,忽视了编辑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义务,影响了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关于编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关注,并从中反思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问题。比如,一些管理部门过分看中赢利趋向,淡化或忽视了编辑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以致一些文化产品出现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编辑的工作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增值的工作,将健康的信息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产品呈现给受众,是编辑工作的目标选择;净化社会空气、启迪人的心智、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责任。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利益的诱惑,有的编辑个体自觉抵御的能力比较弱。但不管怎样,编辑自身应该自觉坚守心中的良知底线,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做到守土有责,成为积极的先进文化的“把关人”“守门员”,这也是每一个编辑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今天社会发展和文化选择多元的现实背景下,编辑首先要从做人开始,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迈好编辑工作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有用一生坚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良知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因子正确引导受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消费,努力为受众提供有品位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

二、坚守职业价值——职业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编辑应有的职业诉求

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包含着特定的职业必须承担的社会任务和为社会做出的应有的贡献。

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说,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或作用和有用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基奇指出,价值是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5]“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6]而价值观是认知主体的一种内心尺度,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信念。

职业价值,是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目标选择和行为取向,也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选择和行为自觉。它决定了人们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期待,影响着人们职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体现着人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担当,由此形成的职业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

编辑,因社会实践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分工,体现出自身的职业特点。尤其是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中,职业选择路径不再单一,如何在职业活动中坚守自己的职业信仰,已成为检验人们关于职业忠诚度的试金石。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价值。

职业认同是个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职业活动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以及职业行为、职业方法、职业习惯的认知和心理基础。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编辑的职业被看作是一种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职业,编辑作为职业主体行为人,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因而,编辑的职业活动犹如默默守土保水的小草,换来的是大树参天与挺拔。这也就更需要编辑从心理上接受并认同这一职业特点,从行为上遵循职业关系和职业环境,从职业价值的视角尊重自身的职业选择,维护职业的尊严,捍卫职业的荣誉。那种“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愿付出只想回报”“不能踏实工作而追求眼前利益”的人,最终只能被这个职业所淘汰。不论什么原因或条件,既然选择了编辑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自己的生命伴侣,在职业活动中努力为自己增加职业“厚度”和“广度”,完善自己的职业积淀,坚守自己的职业选择,追求自己的职业价值,这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尊重。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们长期在职业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产物,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职业群体内部从业人员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也是职业自身对社会的承诺,承担着职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编辑职业的特点是把作者的劳动成果通过编排、整理、加工成为符合国家利益的、广大受众满意的优质文化产品,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就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认同,自觉以编辑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遵守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尊重作者的学术独立性和知识产权,具备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甘为无名英雄、不为功利所诱惑的品格,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敬业当作一种习惯,努力让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好的编辑一定要守住基本的行为底线,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提升道德素养,实现道德自律。

编辑的岗位价值在于在塑造人的心灵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增值。宏观上要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目标导向和文化价值的引领;微观上要对出版物的质量负责,包括编校质量、编排次第、印刷过程、美术装帧和设计等,整个过程琐碎、辛劳,长居幕后又责任重大;编辑的岗位更承载着编辑个体的职业追求和事业理想,因此,一个编辑如果有了岗位自塑的愿望和需求,就有了行业自律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有了提升编辑职业的岗位价值、明确个体的岗位价值,最终找准编辑个体的事业坐标,满足个体的职场需求,并由此保持对编辑职业的基本忠诚。

其实,编辑处于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基础和最前沿,因而从来没有一种职业像编辑一样,能将自己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完美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工作映射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编辑人员应该用一生在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坚守中追求职业幸福,这也是编辑职业价值的应然诉求。编辑主体应将职业幸福引向自身的职业价值和归宿,追求“为编辑职业而生”的境界,提升职业生涯的幸福指数并由此提升编辑的岗位价值。正如美国学者格罗斯所说的:“编辑的工作是让一份快乐而健康的作品顺利在出版的世界里诞生。”[7](P.4)“编辑其实是一份能让你获益良多的事业,和当作家一样,能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和带来满足感。”[7](P.7)

三、坚守专业目标——专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编辑应有的职业学养

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是和他的知识、文化素养紧密相联的,而粗俗、野蛮则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有缘。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支撑,编辑个体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建立起适应编辑工作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编辑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编辑个体在横向上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纵向上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在宏观上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和对社会重大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在微观上具有较好的受众选择的敏感和受众需求的研判能力。因此,基础知识作为编辑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包括汉语言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作为编辑知识体系中必备的专门知识,是编辑职业活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也有人称之为“行业知识”,是编辑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除了自编辑职业产生以来的“编次”内容以外,还包括语言文字处理、文学艺术、新闻采访、编辑出版、传播学、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美学、摄影、公共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知识。这些知识使编辑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成为从事编辑工作的职业基础。

知识是一种资本,其实更是一种学养。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演进,对于知识的解读和诠释,人们更趋向于学养。因为,知识本身更体现出一种学养。

所谓学养,是指基于学问或知识的涵养,或指学问和学业方面的修养。还有人表述学养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不管怎样,关于“学养”的界定强调一个人的学识内涵和素养。有着深厚学养的人,其行为举止、处世态度和方式方法都体现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和一种品格。当然,“学养”不可能在短期内生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所谓“学养百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观今天的编辑职业群体,不少新生力量为新媒体、新平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存在部分年轻编辑对自身工作的不认同和不理解。这反映出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对编辑质量有负面的影响。尤其在今天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媒体应有的正能量、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等已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辑职业群体面临的新挑战。

“受众作为传播媒体的对象和目标,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依据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判或参照的。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传播媒体走向市场的力度的加大,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受众的主体需求也逐渐受到重视。”[8]为此,编辑自身应从职业需要出发,自觉储备职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李东东说过:“现在是网络时代,第五媒体出现了,各方面的信息、操作都不复往日的年代,但真正最后打得赢的、站得住的、立得稳的、能出秀的,是有着深厚文化学养的那一支队伍造就的。”[9]

学养,需要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编辑工作离不开“认真“二字,更离不开“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才能够成就编辑特有的“气质”和“品位”。不论是选题、策划,都需要编辑经过认真的思考和信息搜索后才能完善,否则就可能出现只有极少受众的尴尬局面;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或网络媒体、视频等,都需要编辑认真的编排、校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严谨,才能将作品尽最大限度地、完美地呈现给受众。我国新闻出版界的杰出代表邹韬奋在谈到他编辑《生活》周刊的体会时曾说过:“我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我所不懂的,或为我所觉得不称心的,就随便付排。校样也完全由我一个人看,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10](P.73)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事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应该成为编辑职业人的典范。编辑的职业要求应该与“认真”“严谨”相伴而生,并成为其职业活动的基本标准。

学养,需要广博的知识。编辑的职业特性要求每一个编辑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也正因此有了编辑应成为“通才”“杂家”的说法。编辑的知识越广博,对作品的处理就越精当,对作品价值的判断就越精准。实践表明,编辑的知识拥有量与出版物的效益成正比。当然,有人说这样的要求似乎对编辑过于苛刻。但不管怎样,在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编排、作品筛选等都需要编辑拥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才能对受众的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掌握受众选择的主动权,拥有专业视角的发言权。否则,就有可能把一些属于“糟粕”的东西当做“精华”,而把真正的“精华”遗弃。如今,一些大众媒体的通识性错误、历史知识错误、基本概念错误等,给受众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影响了媒体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导致受众不断流失,必然的结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编辑的知识水平是衡量编辑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编辑从事编辑工作的基本条件。

学养,更需要良好的人格支撑。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资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觉地以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地克服各种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编辑的人格是编辑个体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自觉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作为编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要求,蕴涵着编辑职业应有的理想、信念和目标。编辑的学养折射出编辑主体的精神追求,体现出编辑主体的人格风貌,编辑的学养和人格呈现出编辑的职业境界。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有些编辑受个人利益的驱使,迷失了应有的职业精神,混淆了基本的“义利”界限,因而常常出现与编辑职业的不相称行为;有些编辑个体利益熏心、金钱至上,甚至以功利为唯一指向,用假新闻、假典型、假数据、假广告等误导或诱惑受众;有的编辑没有了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诱惑面前,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让受众在粗制滥造的出版物中不知所云,在一个个眼花缭乱的陷阱面前不知所措;有的编辑为了一己私欲而与不良商家结盟,形成违规产业链……他们在编辑应有的社会责任面前丧失了基本的人格,他们的行为衍伸出“君子爱财,取之无道”的悖论。还有一些刚踏上编辑岗位不久的年轻编辑,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尚不稳定,更不成熟,加上经验不足,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与编辑职业态度和要求相悖离的情况,产生了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

一个好的编辑,需要以人格的修炼来涵养自身的学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的学习中戒除浮躁心理,改变以往的行走方式或行走姿态,以学养和人格共同演绎编辑生涯的生命轨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全新的媒体质态,编辑职业需要以全新的职业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在肩负着编辑行业发展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在职业活动中坚守编辑职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以厚实的学养丰满编辑的职业生涯,以人格的品位强化编辑的文化自觉,充实生命的新能量。一个好的编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储备;一个好的编辑要用一生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价值,用一生坚守自己的学养和人格,敬畏受众、尊重受众,为受众服务、让受众收获幸福,这也是一个好编辑的职业信仰和至高境界。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阳明全集(卷一)[C].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3]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S].1983(第十三号).

[5]王万洲,李孝纯.试析利益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江淮论坛,2009(5).

[6]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

[7][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8]金薇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期刊的运作空间[J].华东经济管理,2001(10).

[9]傅文忠,林恩炳.提高文化学养 传播先进文化[N].石狮日报,2007-07-31.

[10]邹韬奋.经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猜你喜欢

学养道德受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诗的“别材”与学养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