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

2014-11-12赵锐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1期
关键词:双侧肌层出血量

赵锐

如今产科手术中剖宫产率越来越高, 剖宫产指征也逐渐扩宽, 使其成为解决产妇难产以及其他异常孕育的主要有效措施, 普及率较高。但是有研究表明, 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 甚至面临切除子宫的危险,给年轻产妇带来重大打击。能够快速止血、增加子宫保留的可能性, 成为产科重要解决难题[1]。通过不断提升保守治疗技术, 联合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为快速止血提供新的契机, 给予患者新的希望和保障。本文观察其止血效果, 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便将其普及于基层医疗机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孕妇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本院, 均行剖宫产术进行分娩, 术中均有出血倾向。孕妇年龄24~36岁, 平均年龄(27.4±2.6)岁, 孕周36~43周。其中62例为初产妇, 其余为经产妇。54例产妇为自愿行剖宫术,66例产妇存在剖宫术指征, 包括42例产妇羊水不足、34例产程异常、24例胎儿头位不正, 10例产妇为高龄初产或过期妊娠, 10例胎盘异常。产妇均无明显合并症等表现, 胎儿发育正常。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止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两组患者出血量、剖宫术指征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止血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按摩子宫、促进宫缩等方法进行止血。

1.2.2 观察组 子宫浆肌层缝扎术应用的是外“8”字缝合法, 针间距为3~4 cm, 于出血处中心位置进针。具体为先行右上角、左上角进出针, 再行右下角、左下角进出针, 然后打结到外部。用纱布温热处理, 然后包裹从腹腔娩出的子宫,定位出血点。先缝扎出血明显处, 再缝合小出血点。出血部位较多或者不明确者, 可多次缝合子宫的前后壁, 确保彻底止血。然后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找到子宫切口侧角下缘的搏动动脉, 在距子宫边2~3 cm处行针, 穿过子宫肌层(方向为从前向后), 再从阔韧带无血管区穿过打结(方向为从后向前), 操作时避免损伤蜕膜层。再以同样方法处理另一侧动脉, 完成后, 子宫发生收缩, 宫体变硬, 止血完成, 然后按顺序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量>500 ml/24 h), 同时测定出血量以及其他并发症。6个月后随访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月经周期是否正常, 是否具有再次受孕的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情况观察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5/60)和23.3%(14/60), 记录出血量分别为(543.4±46.8)ml和(673.7±43.2)ml,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3例常规止血无效, 转为观察组止血方法, 止血成功。

2.2 随访情况观察 所有患者子宫以及附件经超声检查均恢复正常, 月经周期正常, 具有再孕能力。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产妇选择剖宫手术进行分娩, 成为临床主要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成为其常见并发症, 临床多以子宫切除达到止血目的, 但是却对患者造成多重伤害, 尤其对于有再孕要求的患者, 多难以接受此方法[2]。此外, 传统采用填充纱布方法, 但是止血效果不好,并增加感染风险;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实际操作性差, 对医者要求高, 不利于普及推广。既能保全子宫, 又能快速彻底止血, 成为重要突破点。

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主要在于子宫收缩乏力或者胎盘部分残留等导致不断出血。通过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术可紧密性止血, 尤其对于潜在出血点充分起到止血作用[3]。但是, 实践证明, 其对宫缩乏力患者止血较差。为进一步加强止血效果, 采用截断子宫供血的方法。经临床研究, 产妇子宫动脉上支明显较粗, 是子宫供血主要来源[4,5]。因此, 配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可切断主要供血源, 能够迅速止血。同时, 刺激子宫收缩, 进一步彻底止血。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为子宫血液需求提供保障, 止血同时又不对子宫造成损伤。本研究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5/60)和23.3%(14/60), 记录出血量分别为(543.4±46.8)ml和(673.7±43.2)ml,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子宫以及附件经超声检查均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正常, 具有再孕能力。并且由于浆肌层的缝合处理可避免侧枝循环发生出血, 两者相互配合, 达到理想止血程度, 恢复阶段, 结扎线会逐渐脱落, 子宫恢复正常功能[6]。

综上所述, 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使用, 优势突出, 同时因操作方便而易于普及推广, 应用前景广阔。

[1] 张冬梅.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4):320-321.

[2] 卢月琴.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配合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29):3388-3389.

[3] 李苗, 徐小风, 范雪金.改良 B-Lynch 缝合法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9):4291 .

[4] 曹嫚, 王新华, 顾梅蕾.宫缩乏力致自娩者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8):988-989.

[5] 季兆芳.子宫浆肌层缝扎加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1):1830-1832.

[6] 姚昔艳.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11, 32(11):3537-3538.

猜你喜欢

双侧肌层出血量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67例脑出血患者超急期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