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本土新闻应把握“三度”

2014-11-12张艺

记者摇篮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受众

张艺

本土新闻因为更贴近本地的民众和生活,与当地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让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受众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归属感以及价值观的认同。在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速度传播极快、信息海量的当下,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与自己有关联的新闻先睹为快,会从贴近自己需求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资讯,因此无论从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出发还是人文关怀、服务意识使然,都应下功夫做好本土新闻。做好本土新闻,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本土新闻的“三度”,即深度、温度和尺度。

一、深度——深挖本地资源,把新闻做透

由于长时间沉陷于各种会议、活动和程式化的典型报道中,很多记者的“感官”开始变得麻木,对于身边的新鲜事见怪不怪,失去了新闻敏感和主动捕捉新闻的意识。本土新闻植根于本土,不去触摸土地,又怎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地方媒体的编辑记者大多生于斯长于斯, 对本地的文化习俗、民风民情十分熟悉, 如果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挖掘就能有效把握地域性新闻资源,从而采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每年进入3月,农民就开始按照农时春耕备耕,各家媒体也都适时推出专题报道,我所在的部门每年都冠以“春到农家”的栏目名称,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全市各县市区主要乡镇进行采访。在大石桥市周家镇,我们了解到设施农业是一大特色,可是到了种植棚桃的甸子寨村,却发现塑料大棚其实是在逐年减少,于是我们放弃了棚桃种植进展情况的动态性报道,而是深入采访老农、村干部、农技人员等,了解当地的设施农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从查找问题、反映问题的角度,最终形成一篇问题性报道《甸子寨村的油桃为何“长不大”》,引发了相关部门的思考和关注,也道出了农民的心声。此外,全媒体时代,一个热点话题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下,很快就会被迅速引爆,地方媒体没有速度优势,但是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二、温度——关注百姓冷暖,把新闻做实

新闻无小事,尤其是事关百姓生活的医疗、教育、供暖、食品安全等方面内容更是热点和焦点,因此地方媒体应更多把视角转向民生,把镜头聚焦群众,认认真真倾听百姓的诉求,实实在在为受众服务。

在笔者所在的《营口新闻》栏目,就要求各跑口记者在采好本战线新闻、守土有责的同时,尽可能多采些社会新闻、记者观察、舆论监督类报道,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今年4月,部里两名记者无意中得知盖州市榜式堡镇农民包丽艳一家五口人中有三人患眼部疾病,视力低下,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于是他们多次深入榜式堡镇,详细了解包丽艳一家的生活状况,随后连续播放了三集专题报道《包丽艳一家的复明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家眼病医院愿意为包丽艳一家免费治疗眼病,经过手术,包丽艳的婆婆得以复明。其实,类似这样的事件,如为白血病患儿捐款、帮助脑瘫女孩出书、爱心志愿者献血挽救生命等等几乎经常会遇到,很多人都对这种“送温暖、献爱心”的事件有了免疫力,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从而引发全社会的爱心善举。

三、尺度——把握舆论导向,把新闻做强

如今,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网络等新媒体为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很容易被某些利益群体利用成为传播谣言的平台。本土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题材大都是“说你我身边事,唠百姓心头磕”,内容涉及家长里短、街头巷议,有时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有失偏颇,甚至出现导向上的错误。特别是出现洪涝灾害、流感暴发、物价上涨等容易引发公众群体性言论的热点问题时,本地新闻媒体就应强势出击,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掌握主动权,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事实真相,帮助人们澄清认识、明辨是非,疏导公众情绪,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在新闻宣传的时候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不隐瞒、不夸大、不歪曲,更多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坚持正确的立场,采取适当的方式,少渲染事件本身,多报道党和政府的积极态度和应对措施。

其实,本土新闻要做得好看、真实、有担当,不仅仅要做到挖掘深度、提高温度、把握尺度,还需要我们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写出有时代特色、有社会影响、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