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母亲河》创作谈
2014-11-12梁爽
梁爽
大型电视纪实系列片《探访母亲河》曾获得辽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社教类优秀系列片类一等奖。本片从小凌河的人文历史、文化生态、沿岸城市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纪实采访,生动呈现了家乡锦州的历史变迁及未来的发展。
从源头走向大海,我们一路探索。每走一步,我们知道是走在小凌河的岸边;每探访一个人,我们更以小凌河的儿女自居。所以,它既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片中表现出来的镜头和语言,自然和我们的观众站在同等的位置,观众自然就比较容易接受。
一、巧妙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指纪录片表述方法中的结构技巧,虽然我们在一些成功的纪录片中看不到刻意的结构安排,也没有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但是细细品味,还是不难发现,凡是好的纪录片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十分讲究的。虽然纪录片并不一定都有完整的故事性,但不可否认,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不乏动情点和感人的细节的。
《探源一》、《探源二》、《水之利》、《凌水英烈》、《凌河之子》、《源远流长》、《水生城市》、《走向海洋》就是这八个看似独立成篇却又环环相扣的段落,不仅串联起我们两个多月遍及朝阳、葫芦岛、锦州多个县市区探访的足迹,拼接出小凌河数千年来奔流不息的轨迹,更唤起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记忆,发现的也不仅仅是历史。它是把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把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融合在一起。整个电视片给人感觉,真的像小凌河的水一直哗哗地流淌着,一直流进我们的心里,慢慢地滋润着我们。
二、唯美的镜头语言
水的灵秀、山的刚毅、海的博大,跳动在清新唯美的画面之上;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悠远、意境的深邃,感受于寓意深远的作品之中。它拍得特别美,既有诗意的抒怀,又有知性的思辨与思考。
细节的捕捉是电视纪实片画面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和事件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启迪,使人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激发情感的升华。戴着一个礼帽,抽着烟卷,定格的形象是若有所思的样子,而且还有缕缕青烟,往事如烟,让我们去追寻,让我们重新思考。还有,尽管母亲没有露出她的正脸,一个母亲反复出现,领着一个儿童,在河边蹒跚,寓意的是母亲河就像这位母亲一样,哺养、引领着她的后代艰难蹒跚前行,非常漂亮。
三、诗意的叙述解说
在声画兼容的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实片画面中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烘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洁凝练、优美流畅的解说词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她是一道绵延400多里的风景——从山谷,到海洋,风情万种;她是一首流淌7000多年的歌谣——从远古,到现在,依然悠扬;她是一根纵横在辽西大地上的血脉——连接着不同的城市,串联着不同的民族。她就是小凌河,锦州的母亲河。探访母亲河,一起寻根溯源,叩问逝去的历史;探访母亲河,一起走向海洋,聆听未来的召唤。
四、质朴的现场采访
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入,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片中被采访人物都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讲述自然生动,有实际内容和具体细节。自述者的一种种生活、一段段情感其实是在讲述历史,弥漫着岁月的沧桑。
《凌河之子》中,王丹说:“你说小凌河在中国版图上出名吗?它不出名,但是它毕竟在流淌,凌河如果确实给它治理好了,它也是很美的,有水就有灵气。爱国爱家,谁不爱自己的城市,不离开这个城市,你有不离开的理由。”
我们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片中真实可信自然的讲述,有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又是很质朴的美感,很亲切,很温暖,很自然的美感。对王光老师、李显卿老师、鲁宝林老师,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有了水,增添了人类无限的柔情,增添了多少美丽的浪漫,塑造人文性格,让山的坚定和水的柔婉,山的高大和水的灵动,刚柔结合,阴阳平衡,塑造我们锦州人文化性格应该说是有着伟大的久远的历史功能。”——《水之利》学者李显卿说得似乎很随意,但告诉我们辽西的历史有多长,辽西的人类历史,包括传统文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系列的同期声,构成了一个整体,片子的内容在这些同期声的叙述中浑然天成。
五、悠远的音乐烘托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起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片中选取了一首女声哼唱的曲子。这首旋律,以及这个女声的哼唱,如母亲、如泣、如诉、如歌一般,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辽远的历史情境之中,带给人们悠远深邃,还略带点辛酸的感觉。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