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执教与业余运笔

2014-11-11周章轼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运笔孔乙己教材

教师执教与业余运笔,表象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且能促成高档次的教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写与不写,也不在于写多写少,而在于笔锋所指——写什么,笔力所运——怎样写,笔惠所及——能否给教学注入正能量。教师的主业既然是教学,业余写作多涉及教学教育,就是十分自然的。我们大可挥起业余之笔,围绕教学教育多方运作,或廊清混沌的思绪,或探讨教学的热点,或化解教中的困惑,或创新有效的教法,或提炼点滴经验,或创建知识点线,搭建优质高效的教学平台。

求明运笔

教学中,面对混沌,只要敢于切入,深入探究,由山重水复到豁然开朗的境地是常常会有的。教《孔乙己》,文中的主人公出口开言,半文半白,之乎者也,是其语言特征。但细读全文,就会发现,孔乙己说话并非都是如此。那么孔乙己在什么情况下用白话?什么境况下半文半白?什么情况下之乎者也叫人一点也听不懂?内中有无规律可循?隐含什么深意?经过一番探究,我写成《孔乙己语言四题》,指出:孔乙己在心态平和的常境中用白话,如教我写“茴”字;表露得意情感时讲半文半白的话,如:“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炫耀身份、卖弄学问时,用文言文;掩饰伤疤、摆脱困境时,或故意咬文嚼字(窃书不能算偷),或“全是之乎者也之类”。这样,抓住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语貌,凭借怪异的语言表演,就入木三分又有层次地展示了孔乙己可悲可笑的性格特征,让人一窥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独到匠心与非凡功力。正是,教材吃透了,施教得心应手了,新鲜见地也就不太费劲地出来了。我把这一教学所得写成短文后,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促进了对鲁迅著作的学习。

求深运笔

我们提倡教师深钻教材,这个“深”是相对于一般与现状而言,其实,对教材理解之精深、处理之深刻,是没有止境的。

《挥手之间》有这样一个句群:“他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从修辞格的角度分析,大略读来,会断为排比,细品,感到是空间层面上的一个层递。深究,发觉又不对了,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递降式层递(身形——脸——额——目)和一个递升式层递(会场上(一般会议室)——课堂上(延安特有的室外大课堂)——山下大道边的前后套用。我找来教材中其他层递例子加以比较,写就《中语课文层递三型》。为某刊发表认可。

这种深钻与运笔,对于准确地把握教材、高妙地处理教材,延伸知识视野,是大有裨益的,虽然,不一定都要教给学生。

求正运笔

求知学文,要破除迷信,坚持真理,即使是专家名人、权威书本,如果持论有误,所述不实,也要敢于指出。

语文教材知识短文《论证》,这样下定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看来,教材是把“论证”看成名词,视为方法的。“论证”果真是方法吗?非也。所谓论证,就是“论述和证明”,或着意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我们通常也说,“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论证要充分”,都表明,论证是一种分析证明的行为,而不是方式方法。《论证》短文后面又有“具体论证论点”,“根据事实进行论证”等语,又是把“论证”视为动词,以致前后矛盾。我将这一质疑写成文,颇有一种拨乱反正的快意。

求全运笔

厚积才能薄发,兼容方能自如。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杯一盏,而自己应是满桶满缸,对课文涉及的知识要尽量占有,并尝试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使新知新觉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点、链。

一般课文,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或以人为线索,或以物为线索,或以情为线索,或以言为线索,林林总总,各不相同。有的线索鲜明,有的线索隐晦。如《变色龙》,有人以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为线索,有人以狗的身份变化为线索,有的以军大衣的穿——脱——穿为线索,莫衷一是。抓住线索读讲教学,事半功倍,得心应手。那么,究竟什么是线索?中语课文涉及到的线索有哪些种?一篇课文有无几条线索?怎样辨析?如何掂选?我汇集教材,条分缕析,整理成文,名之曰《线索种种》。如此,对线索的认识进了一步,自己的思路教学也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求异运笔

学贵生疑,教亦贵生疑。钻则见疑,疑则求解,解则有进,对于语言,尤其如此。有道是“语言是一个多层面,立体式的信息载体”,语言也是多形状、多内蕴、多变幻的情感桥梁,只有紧扣语言,才能正确的识别与理解语句,成型意象意念,把握语势、语感。

古典名作《岳阳楼记》有这样两处写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对其中的“游泳”,课本视为古今一义的常用词,不另作注释,进而把“跃金”解释为“闪着金色”。这样处理,不无道理,但难以服人。此“游泳”非现代汉语之“游泳”,在文言文中,它是一个联合式短语:游——在水面上浮游,泳——在水里潜游,所谓“游之泳之”。如此解释,不独内涵趋丰,且与上句中之“翔集”,形成工整的对仗。同理,“跃金”的“金”不是现代汉语的“黄金”“金色”。“金”之古义泛指金属,如“五金”“金柝”。文中的“跃金”意思应为像闪动的金属,如此,才能与下句的“沉璧”——意思为像沉下的白玉,两两设喻,精工而对。我把自己备课中的这一求异之解,写成《“游泳”、“跃金”别解》,以求教大方。

求法运笔

教师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教材本身,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教法、学法。教材吃透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法、学法,仍然不能施益于学生。

面对同一单元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两篇课文,如何整体施教?我将两文揣摩比较,发现二者的异中之同是,题材迥异对比手法同用;同中之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大型板块式的碰撞对比,《最后一课》是小型的条索式的分点对比。遂抓住两者的同异,采用整体多级对比法,进行教学,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我将这一实践上升到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诉诸文字,衍成论文《对比施教,传旨揭要》。在人教社《教与学》杂志上头栏头条推出,由此感叹:对新教法的探讨,是教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求纯运笔

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语言现象普遍存在,灵思触动,诉诸笔墨,不无意趣,一方面强化自己的文化修炼,一方面也是为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摇旗呐喊。

下班后,电视前,坐拥品茗,其乐融融。面对荧屏上的一些广告词,什么“一旦拥有,别无所求”“食X丰(方便面),万事通”“只要有X丰(酒名),办事能成功”,我的确是无恭维苟同之心,有厌恶鄙弃之意。这不是一个夸张失度的修辞问题,而是一种语言污染、心灵亵渎。我愤而命笔,在《湖北电视报》上写出了《对广告辞的微词》的随笔,有一种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快慰与自豪。

从一般人的口头笔下,从繁多的表格统计直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都有“做好人好事多少件”的说法,越听越觉别扭,“好人”称“位”,“个”,“好事”称“件”“起”,二者合起来,称“位”和“个”,还是称“件”“起”?况且“好人”做好事,那落后的人、有罪过的人也做好事,又如何表述?我由此发墨,由语法现象说到社会现象,推出《由“好人好事”称“件”说开去》,算作大语文小随笔吧。

时下,语文的教与学已不囿于校园课堂,而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目力所及,业余有暇,不妨在格纸上爬爬。

本人课堂打拼四十余年,如上所述,坚持教学,适当写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实行“短平快”,已在省级以上59家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300多篇。如此,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长进了一点,教育的理念变化了一点,受教学生的智能也可能提高了一点,只是还远远不够。

周章轼,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员。执教中学语文五十年,践行纵横捭阖、水欢鱼跃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于“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研究及多科同步两法(教法、学法)实验,总结出“思路追踪”、“板块碰撞”、“神游写作”教学法。在59家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教研文章300多篇,出版文集《徜徉在语文世界里》。责任编校:李发舜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笔孔乙己教材
教材精读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字钉运笔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
从“人”字书写时的运笔方式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