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雪林对中国神话学的学术贡献与反思

2014-11-11骆耀娥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骆耀娥

[摘 要]我国的神话学研究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西方各种新思潮涌入我国,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一部分留学生和掌握外语的知识分子首先开始接触欧洲神话及其理论,而苏雪林作为西方人类文化学派传播理论的领军人物开始对楚辞的神话进行论证和梳理。不但融会贯通了中国“官方”与“民间”两大文化主流,而且且找到了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线索,进而证明“世界文化同出一源”,以及“中国文化亦世界文化之一支”的大胆发现。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其神话学贡献与反思的研究可以对苏雪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苏雪林;神话研究;学术贡献

引言

七十余年前,茅盾曾经指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神话,楚辞是用民间神话传说,以抒情咏怀的。”(1)而钟敬文也曾说:“楚辞中保存着很多很重要的古代神话传说。”(2)他们两位虽然知道楚辞中有中国神话,但是终究是些什么神话还是说不太清楚,也不够完整。近些年来采行这条路线的运用神话分子来诠释楚辞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是几乎都是零篇断简的去中国神话里去找,几乎没有能与楚辞全然拍合上的,苏雪林竟从域外文化这个点,从域外神话这个途径解释楚辞中的神话,遂涣如冰释。她说“屈赋内容多为域外的宗教神话及其他的文化分子。而这类分子皆蕴藏于《九歌》和《天问》之中,《离骚》《远游》《招魂》以及《九章》,异域神话色彩甚为浓厚”(3)萧兵誉为“想象惊人”(4)。其实苏雪林解释楚辞,并非全是想象。而是通过自己长达四五十年的笔耕不辍,才写出了160万字的皇皇巨著,不可不说令后来人佩服和感动。

一、苏雪林神话研究的贡献

(一)对《屈赋》神话研究的贡献:在文化史及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苏雪林这部《屈赋新探》最后大部分是在台湾完成,所以最先介绍赞誉的是台湾印度神话专家糜文开,他曾在1945年以笔名孟愷发表过《屈原研究的新发展》以及《再谈苏雪林女士的屈赋研究》说到“苏女士的屈赋研究,竟从发现一些矿苗,挖出‘先秦时代外来文化考的大矿藏来,这些大矿藏竟又连通着‘世界文化同源说的更庞大的世界矿藏的”(5)“屈原作品以九歌天问为最难解,但九歌之重要更在天问之上。若能将九歌问题解决,苏女士相信不但屈赋之真面目可以豁然大白于天下,世界几个古国如巴比伦、亚述、希腊、印度及地中海一带国家的宗教神话,也从此可以相互沟通。这便不仅是文学史上极大的问题,而且竟是文化史上的大问题了。”7从这个评论可以看出,苏雪林的神话研究可以沟通世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及其世界上的文化及其历史都有一种新的开创性的意义。

此外对于这种开创性的意义的评价,以出身中央研究院的杨希枚的最为具体。杨希枚在其<苏雪林《天问研究评介》>一文中说到:“尤其从她的‘研究上,使我们晓然《天问》这部著作原来并不只是吟咏的文学,而实是包罗了很多古代神话和史事的一部重要的综合材料”,并分别从“天问题解、体例和语句构造”、“天问里的神话和历史的疏证”“古代中西文化关系的推测”三方面,来分析苏雪林《天问研究》在语文学、神话学和文学史方面的成果。杨氏已经看出苏氏从天问神话研究竟广论到中国文化甚至民族的起源,并认为在推论上又是何等大胆!他举例说明引用西方的材料是被允许的,也举了民族学家如凌纯声博士的研究,中国古文化与较早的西亚和印度文化同大陆文化层两种见解为例,为苏氏说法作证。在做结论时,又举英国人类学家侯卡特(A.M.Hocart)把一部文学作品当作具有重大史料意义的一部神话或者历史的说法。他说:

我们可移用侯氏的议论作为中国楚辞学家素来对于神话和天问这部古典文学的看法的写照,而苏雪林的天问研究则又是侯卡特的论见的另一证明。……笔者认为天问研究也是值得重视的一步比较神话学兼文化史的著作,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应有它的贡献。(7)

另外,台湾楚辞研究学者高秋凤在其所著的《民国以来之天问研究综述》一文中即从四方面评价苏雪林《天问正简》,说“于天问研究方法之启示,与夫研究领域之扩展,实有功焉”。(8)这种评价相对公平,苏雪林所开创并且一贯保持的方法和路径及其勤勉求实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通过域外文化这条线索来解释屈赋,这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而且她所进行的所有有关文献的梳理对以后研究楚辞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昆仑神话研究的贡献:最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王孝廉在1999年苏氏过世后所举办的“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绝地天通—以苏雪林教授对昆仑神话主题解说为起点的一些相关考察》,给予了苏氏极大的肯定:

1945年苏雪林发表的《昆仑之谜》,实是昆仑神话研究的先河巨著,……苏先生的昆仑研究,在东西文化交流史、民族人类学和比较神话学上都具有慧眼卓见的开路价值。(9)

从王孝廉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苏雪林是肯定的,笔者也赞同苏雪林在昆仑神话研究中的地位,她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来对昆仑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萧兵在1991年发表《世界中心观——为苏雪林教授九十五岁华诞而作》把中国的泰山、嵩山和昆仑山当作“世界中心观”的再发现归功于苏雪林教授。在1999年“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先秦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点滴—兼论苏雪林与泛巴比伦主义》,特别提到“苏先生因为畅言中国民俗神话里许多义项源于西亚,所以被旧属于“泛巴比伦学派”。这当然不大准确,某些批评也不免情绪化。我们的看法跟苏先生的根本不同,但是总觉得开创一种理论学说很不容易,草创时期不免粗疏浅率;而且其中必有“千虑一得”的精粹和启迪无穷的华彩,值得借鉴和采撷”(10)苏先生在中国学者里第一位集中提出‘宇宙脐观念的世界性,中国的‘齐就是‘脐,尤其跟西亚南亚的观念相合。我也认为这是普遍性‘中心象征系统”的重要一环。”这时候我们看到萧兵已经开始接近于苏雪林的观点。

二、对苏雪林神话研究的反思与批评

随着西方文化及其神话流派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苏雪林神话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我们先谈及古添洪、陈慧桦的批评,他们在《从比较神话到文学》一书中主张:“方法上用古史还原为神话,档位正确;酌用比较法,以希腊等神话作借鉴,亦是可取。唯杜而未、苏雪林等氏,以小同盖大异,强加系统,实有待商榷。强为系统,为近人治学一大特色,如运用不当,或亦可目为一大缺失”(11)其中认为对苏氏所用的古史及其比较研究方法还是可取的然而对于其牵强附会,主观臆断有所批评。古添洪所编《我国神话研究数目提要》一文,在苏雪林《屈原与九歌》提要中,古氏对苏氏更有针对性的以神话学上所谓‘泛巴比伦主义进行批驳。他认为苏雪林把中国的文化全部归于西亚域外文化的传入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直接来源于一个文化中心,而忽略本民族的创造。

1977年王孝廉出版《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其《关于杜而未博士的中国神话》一文中有一段话说“在泛太阴主义和泛巴比伦主义流行的当时,就有许多人提出了批评和指摘,但是新自然神话学派的神话主张和研究方法知道今天却仍然被台湾的两位知名的学者所固守不妨,一位是苏雪林教授,他的神话研究几乎全是以泛巴比伦主义为前提......遗憾的是正如同当年的泛巴比伦主义的学者们一样,纵然提出了许多惊人的假设,但苏教授的治学方法和他的证据,却不能支持他的学说。”(12)

结论

苏雪林的神话学术研究几十年来坚持一个观点,毫不动摇,并且勤于耕耘,广收博蓄,其治学所用的材料之多,态度之勤勉,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苏雪林的神话研究基本上是衣乘了二十世纪初流行一时的“泛巴比伦”的观点,这个学派认为世界上的人类文化是起于一源,世界上的所有神话是起源于巴比伦神话的天体神话。这个学派的根本弊病在于主观臆断,提出大胆的设想,却没有充分的证据、严谨的科学方法作为支持,因此没有说服力。苏雪林的神话研究几乎全是以泛巴比伦主义为前提,因此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泛巴比伦学派的窠臼。她看到了许多东西方文化的相同因素并对它们作了比较研究,这在学术界来说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遗憾的是苏雪林没有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受到许多其它民族的文化影响,可以有吸收有扬弃,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可以全部从外部输入,而其主体也必然是本民族人民的创造。却把中国文化全部归于西亚域外文化的传入,甚至于归结于沉没了、尚未考证确凿的百慕大三角洲。泛巴比伦学派在其喧嚣一时之后,被许多明智之士所批判,但是苏雪林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依然步其后尘,这在学术研究上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参考文献:

[1]苏雪林.楚骚新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苏雪林.屈赋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苏雪林.天问正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注释:

(1)茅盾:矛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2)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与传说(绪论)[M].其中收有苏雪林教授的《九歌的分析》—节目录自《楚辞九歌与古代河神祭典》一文,第3页

(3)(10)苏雪林:屈原与九歌(绪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萧兵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5)刊于香港《祖国周刊》九十号,1954年10月18

(6)刊于《教育与文化》11卷6期,1956年3月

(7)杨希枚:刊于香港《祖国周刊》九十号,1954年10月18

(8)高秋凤:《民国以来之天问研究综述》,载于《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3期,第61-82页

(9)文刊唐亦男<序之二>,见杜英贤主编: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高雄:财团法人亚太综合研究院,2000.10.第1005-1025页

(11)古添洪、陈慧桦编:从比较神话到文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382页

(12)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