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阈下的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2014-11-11吕红艳韦福安戴宏军
吕红艳+韦福安+戴宏军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旅游地、旅游资源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对资源丰富的桂西南民俗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的协调性优化,进一步推动桂西南边境民俗的可持续性、协同发展。
[关键词]协同学;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开发对文化的传承和旅游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当今游客外出旅游的热门选择。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性和民族风情浓郁,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竞争,这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旅游要在新形式、新压力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各旅游地、旅游资源不能再孤立片面地单个对抗、发展,而是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本文基于此,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开发做些探讨,以期能为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一、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一)协同学理论概述
协同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创始人是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协同学(Synergetics)一词是从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协同合作的科学。[1]5它是一门横断科学,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运用广泛综合性学科,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协作的科学,着重研究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认为任何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小系统或子系统组织起来的,在特定条件下,这些子系统之间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产生相互协同的现象,同时,又会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无序转向有序,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状态。协同学中的“协同”指协合、协作、合作的意思。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2]协同学理论主要的基本原理有:
协同效应原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从协同学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对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起到一种内驱力作用。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受到外来能量的作用、或物质聚集状态达到一种临界点时,它内部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并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协同效应就是“协同导致有序”。
支配(或伺服)原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由很多不同的子系统构成,影响它的变量非常多,甚至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因此影响一种事物发展的因素也就数不胜数,所以要特别选择一些序参量来描述系统在临界点处有秩序的转变。哈肯将这些变量分为两种,即阻力大衰减快的快变量和无阻力的慢变量,并且认为慢变量在整个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主宰或支配的作用,也决定着演化的结果。支配原理指的就是快变量服从慢变量,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受序参量的控制和支配,序参量支配着子系统行为。
自组织原理。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转变为具备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或者从有序转变为新的有序状态,“首先需要环境提供能量流和物质流作保证,也就是说控制参量需要达到阈值时,这种转变才成为可能,这是必需的外部条件”。[3]29协同学理论的自组织原理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当有外部力量进入时,大系统会通过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作用,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新状态,形成一种全新的时空环境、或一种全新的功能和有序结构。
(二)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民俗学家钟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4]1“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受的文化事象”。[5]17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凝聚着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特质,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民俗文化一般包含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民俗、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建筑、民族节日和工艺等”,[6]26“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7]71地位极其重要。民俗文化旅游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开发好地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对进一步提升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协同——发展——可持续”,尤其是一个大系统下的各子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一种协同、合作、发展和互补。而“协同论是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8]37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内不同子系统之间有一个相互协调、协作、配合的良性循环过程。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民俗文化旅游研究,具有以下可行性条件:
1、协同学理论具有普适性的特征,运用范围广泛。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9]239它所揭示的共同原理和规律,不仅用来研究自然现象,而且可以研究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这样复杂事物的演化规律。[10]39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协同理论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更多不同系统的、不同学科的研究之中,如化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管理学领域等等,同样也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运用范围非常广泛。
2、民俗文化旅游已具备协同发展的条件。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而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已具备了相对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1)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接壤。广西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11]中越双方以边境为中心,开通了南宁——河内的航班、南宁——越南下龙湾的国际客运班车;海运基础相对较好,有防城、钦州、北海及越南的海防、下龙等众多港口,交通非常便利。这些都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良好的经济、贸易、旅游等政策条件。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北部湾旅游圈启动和发展以来,中越两国国际关系友好,都非常重视中越边境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地处“桥头堡”地位的中越边境地区,发展机遇更多。同时,中越边境地区为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也制定实行了一些政策举措;此外,中越边境还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沿海沿边开发政策等多种优惠政策,这对边境民俗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中越边境有着相似、相近的语言、风俗和文化,这为边境旅游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在协同旅游发展中,可以使边境区域内各子旅游区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好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相互协作,通过协同发展来实现边境旅游的更大化效益。
3、新形式下边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必然要走协同发展之路。当今世界旅游中,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发展趋势之一,也是一个旅游热点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旅游更是提出了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边境旅游业的可持续、跨越发展,就必须走协同旅游发展之路。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取得了不少成就,带来了不少效益。
因此,将协同学理论引入到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中,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用系统的协同学理论去研究民俗旅游发展,对解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特殊、复杂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二、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资源及开发现状
广西与越南的边境线长102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595公里,桂西南边境与越南山水相连,它背靠中国大西南,面向东盟十国国际市场,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区,是中国华东地区、西南、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有沿海、沿江、沿边地带,是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交往最便捷的通道,是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连接沿海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桂西南边境聚居着壮、汉、瑶、苗、侗等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极具特色,有着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多式样的民族建筑、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民族歌舞、独特的民族工艺等,这些都是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桂西南边境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情独特,如:有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壮族歌圩文化;有南方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有古朴的民族服饰和精美的壮锦、绣球;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美食、风味小吃;有师公道公舞、麒麟舞、铜钱舞等二十几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有优秀的如铜鼓、天琴、啵咧等民间艺术;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族工艺;有壮拳、舞龙、舞狮、赛龙舟、抢花炮、打陀螺、抛绣球等近三十种民族体育游艺民俗等等,所有这些都充满了边境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边境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根据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对民俗学系统的四分法,结合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将其分为如下表1中的类型:
政府及旅游企业已认识到以上内容丰富的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的宝贵价值及开发的重要性,做了相应的民俗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还有加大开发力度的趋势。如崇左大新县在原来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基础上,于2013年又启动了20个民俗风情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出更多的民族旅游新亮点;桂西南边境的壮族三月三歌节,仍传承着特色民族文化;还有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宁明花山文化节等。各地在民俗旅游发展中,也日益认识到边境合作、区域合作及一体化的重要性,凭祥市每年都举办“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龙州“水口口岸中越商品交易展销会暨美食节”就是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好体现。
三、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构建及协同性优化
桂西南民俗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在协同视阈下,构建良好的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协同效应,这要求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子系统中的各个协同要素能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支配或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使支配系统向着有序、稳定的结构功能方向发展,朝着共同的目标协作努力,才能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扩大和发展,最后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
(一)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基本原则
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要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在旅游学、经济发展理论、协同学基理论、民俗学理论等理论指导下,采用互补互利共赢的整合原则,整合好中越边境各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独具优势和特色的边境民俗文化旅游;要遵循整体协调和效益最佳化原则、协同发展下效益优先并兼顾公平原则。要结合边境地区实际情况,并特别注意以上理论在桂西南边境旅游合作、开发及协同发展运用中的相关要求和前提,才能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做好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促进边境旅游业的发展。
(二)构建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
1、建立跨国、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组织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成立国际化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区。在边境或区域管理体制中,各方都较注重地方自身利益,因此特别需要组建有协调能力的调控运行机制。边境不同旅游区之间要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需要有相对开放畅通的沟通机制、组织机制。桂西南中越边境地区可以成立职能化、专业化的旅游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研究中越边境专项旅游,比如边境民俗文化旅游策划、旅游项目的规划研发、旅游线路的设计,同时做好统筹规划、提供信息沟通、指导实施、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和推动中越边境民俗旅游的全方位、多元化、优效益的全面协同与合作,建立健全有效旅游组织协调运行机制。桂西南边境丰富的民族风情及众多的历史遗迹这些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为桂西南边境地区旅游向国际化旅游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
2、改变观念,树立协同合作意识、树立大局发展观念,建立跨境、跨区的旅游空间格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全局性和协同意识,无论上到国家政府,下到企业和民众,都要树立起这种协同、全局的意识,在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开发中,要形成一种“大”的观念,如大旅游、大市场或大产业。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拓宽宣传的渠道:加强与旅行社、民俗旅游景区的合作,做好边境民俗旅游的对外宣传工作;针对本国民俗文化资源特点,设立组织机构,对旅游客源市场(尤其是国际客源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到更多国际、国内客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宣传推广桂西南边境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利用像边境城市崇左三月三歌节、宁明花山文化节、旅游商品或口岸交易会等节庆旅游的机会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时也要提高政府、旅游企业员工和民众的认识,打破旧观念,形成新的协调、合作、共同进步的观念,以进一步打造好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更好地发展边境旅游业。
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合作区及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契机,以广西崇左、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天等、靖西、北海、钦州、防城以及越南的河内和海防地区作为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点。两国边境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促进两国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旅游活动的流动。两国边境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间有相互作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所以在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中,要运用协同理论,通过外部力量如国家政策措施等的介入和调整,对双方边境各色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产品组合,以达到整体功能最大化的效果,构建和谐的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三)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协同性优化
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区有各自地方资源特色,经济条件不同,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协同性优化方式:整合不同民俗旅游资源,展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特征;边境旅游管理体制应采取无障碍策略,促进边境旅游系统的完善,扩大旅游市场;设计和推广主题鲜明的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品牌形象和线路;根据实际情况对边境民俗产品进行合理开发、组合,发挥更大更好的功能价值,促进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
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发展中已有协同效应的实践。近年来,桂西南在边境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同整合,产生了一定的协同效应。例如开发边疆特色旅游产品,如壮锦、绣球;整合开发有民族特色的美食产品;注入时代元素的边境口岸地区花炮节、歌圩节、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旅游;打造了如“边关探秘游”等民俗风情旅游品牌。此外还进行了产品线路营销:如设计了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等多种个性化民俗旅游专线,着重打造边关民俗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协同整合了中越边境不同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线路营销。
在协同优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协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协同子系统各自的利益分配关系。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时,双方要及时沟通、交换信息,运用好协调机制,做到公平、自愿、共生、共赢。要用长远的、整体的眼光看待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个别地区短时期内收益不高,或地区间暂时性收益不平衡情况,把协同学理论和旅游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运用,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桂西南边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独具边疆民族特色,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及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为桂西南边境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式下的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中,运用好协同学理论,对边境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桂西南边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要紧跟国家政府西部大开发和边境旅游发展的时代步伐,认真分析研究中越边境的民俗文化,结合桂西南边境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大边境地区间民俗文化旅游协调、整合的力度,进行协同性优化,走边境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协同学-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
[3]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四川人民出版,1998.
[4][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吕红艳.左江流域节日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对策——以崇左市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
[7]吕红艳.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崇左市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
[8][10]王晓虹.基于协同论的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9]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1]广西-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
作者简介:吕红艳(1981~),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民俗旅游。韦福安(1972~),男,壮族,广西崇左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戴宏军(1976~),男,汉族,湖南武冈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特色研究团队“中越边境民族村落旅游文化研究团队”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中越边境跨界民族协同发展问题研究”(BJYB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