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顺之论拳

2014-11-11马国兴

少林与太极 2014年8期
关键词:拳术功夫发力

马国兴

【编者按】唐顺之(1507-1560年),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明朝人唐顺之论拳曰: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阐释】

此文开篇便论述拳术功夫的练用有别。即练拳有一定之势,内以练自身内之机制,外以明攻防招法之要领,变化运用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内外双修,以备技艺精熟而能用于攻防。而所修炼的拳势在用于攻防较技时,则随彼意而用之,千变万化无一定之势。而不失势,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动变平衡、相机而用的攻防之拳势。能做到攻防变化拳势之用不失势的艺境时,可谓“把势”功夫。把势,就是有在攻防较技中能通灵至变的功夫,即现代人所说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的生生不已的功夫艺境。

在较技攻防的具体实战中,攻防之拳势要有虚、实的区别。即有虚有实之用,才为攻防变化用招之功夫艺境。所谓的“惊法者虚”是指虚张声势,惊吓对手的拳势,是虚招,现名为“引手”。能用虚招而对手又不知为虚招时,才见虚招之法确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手。所谓的“实招”,就是拿、打、踢、摔实取而用的招法。实取之招法乃体现的是攻防技术掌握、运用的功夫艺境,是一个拳手的实际较技能力。故虚、实拳势的运用是衡量一个拳手较技实力的综合标准。只有势正招圆,才见虚实手之妙用。

在双方攻防较技的变化中,常存在拳势的“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之手的虚实变化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拳亦以诈立”的说法,才能使对手不知我之真意,不知我的拳势之虚实,而我却能虚招拳花一片,实取拳打一线来战胜对手。

因为在较技中,我做势为惊法的虚招,对手不防,变成实取之势而用,可立见效果;我做势为实取的招法,对手有备而防,我即将实取之招变成虚招而用,便可保证不失势。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的内在功夫机制外,又要充分运用拳势的虚实招法变化,才能保证“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功夫的实施。

拳势的“虚惊实取”之法有如此妙用,而能掌握虚实之法并运用得精熟,全凭习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谚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样适用于拳法。

唐顺之为了让习拳者明白拳势攻防时的“虚惊实取”之能力如何而来,又接着论述了练、用之方法。

曰:“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驶,欲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与狠者胜,教者备,几可较敌。”

精,虽说手技要精,实乃指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种攻防招法都要精。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说:“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都是对技法要精的具体论述。

“手技欲精”是广泛而言的。如他人不会的我会,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会的我要精纯,他人知道的我要知其来龙去脉,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顺遂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疚而速得真宰,可谓是手技精吧!

多,在手技精的基础上要广知多求。谚云:“一方拜师,八方学艺。”就是指对拳术的理法术功要多知多懂多想和多技多才多艺。如明白了闪展之法,还要明白趋避、伸缩、开合、束展、进退等多种闪展的技法;如具体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用,防守要知道压、拦、搬、分、提、托、摘、攉等多种技法,攻击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截、断、横、炮等多种打法;各种攻防招法相互变化,达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艺境。总之,只有有了手法、身法、步法的周身一家之用招,才能有无形无穷的变化之用。此“多”是在“技法精”的基础上而说的,如此才最有实用价值,没有技法精,招法再多,也属无用。

熟,是指“用”要纯熟。因为较技时攻防用招之变化,亦不容思虑,思虑则寸步难行。故前人认识到这一点,就提示了很多能纯熟用招攻防的方法。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拳脚要常踢耍,算盘要常拨拉;等等。所谓熟之用,就是在较技时能够顺势而变,随势而用,因势而发,自自然然,顺遂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种层次功夫艺境中,又有各自层次功夫艺境的“熟”与“不熟”。所以说,用欲熟,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始至终都要追求的艺境。

,是行招用手及时到位、恰到好处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释应是“不迟缓”。自身内部各器官动静有序,皆不犯“迟缓”之病,与对手攻防用招,亦不犯“迟缓”之病,便是“”的概念。故在谈疾速用招攻防时,指的亦不是绝对速度,而是指与对手运动的相对速度。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解决“速度”的法则是,“意在人先,形随其后”,故有同动速变之艺境可求。即你来我往,便是“同动”的精髓处;“退取速则迟,进取迟则速”乃是同动速变的具体运用方法,这样解释,才是“”的真谛。

如果认为“”即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且若认为只要急招快打就能胜人,就是片面的认识。因为,传统拳法运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远”,不是“快打慢”,否则,就不会有“急则急应,缓则缓随”的用招法则了。

古人“”的概念,是指相机之动,莫要迟缓,拳术攻防中的抢机夺势是要有一定速度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这抢机夺势的速度之运用,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见功夫,才见效果。通过上述分析,理解前贤论“”的运用,知道拆拳用招时“不迟缓”便是了。如有人认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处,这乃是正确的认识。

狠,是“不假”的意思,坚决、果断、不留情面,非凶狠残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动不容情的意思,因为稍容情面,用招不狠,人立我跌。狠,一方面言说自身的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时该出手就出手,果断,坚决,不犯迟疑之病。总之,不是发狠心之狠。如果施招用手发狠心,必定产生太过之病,反有被对手利用而失败的可能。“善战者不武”,就说明了狠不是狠心。在拳术较技的实战中也可以体会到,快速用招出手而又发狠心必然会心浮气躁而头重脚轻、气喘胸闷,时处此状况,自己已有如“败”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贤论手搏之五法,应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为根本,只有具备了此三项功夫艺境,才能更好地掌握攻防节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运用“虚惊,实取”的虚实之变化,才能及时、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给对手以狠狠的打击。

下面我们再看唐顺之是如何认识此五法的轻重关系的,这对习拳者大有好处。

唐顺之说,两个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较技,而功防招法变化多、技法多的拳手易胜;两个拳手的手技之精,变化之多,技法亦多而相当时,同场较技是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多而又运用熟练的易胜;而两个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样熟练的拳手同场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胜。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机适度,不犯迟缓而言;同样条件,用招出手坚决、果断而准确的胜。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前贤论拳强调拳术功夫中手技要精,变化方法、攻防技法要多,运用又要纯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快、速、狠的用法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代人育拳,必谈及发力,而在唐顺之论拳的始终,即练和用及相互比较,丝毫没有谈到发力的问题,只说了“实取”二字,而实取又只有与虚惊之法相互配合而用,才能战胜对手;在谈“势”时,论到用时“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也未谈及发力的问题。是唐顺之不知道发力、不懂发力吗?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发力的问题在拳势之中已然存在着,只要把握好相机用势之势,发力已在其中。其实取就是此势。前贤研究拳术攻防之道时,总以拳之势而论,势成者,即实取之势成者,发力已完成了,以势论用,故不见有发力之说。

而今人论拳,却以发力言势,虽自练时,自觉发力有势,而在与人较技运用时,不能“势正招圆,圆机活法”,又做不到“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之功夫,身内无“伏机”之机制,故发人不出,反被人制。因其将拳势和发力本末倒置了,以此方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怎能练出把势的好功夫来呢?

故应研究拳势功夫,发力问题自会迎刃而解了。

习拳者能够自觉地按“手技欲精,法欲多”,运用又纯熟,把握好战机,用招出手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循序渐进,自然能在较技中有虚有实,并有似惊实取、似取实惊的妙用,运用自身变无定势之功夫和不失势之艺境,必然攻防招法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必能把握战机而时时处处占有利之势,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拳脚把势功夫说,是“舍此无二途”的。

虽然现代散打选手依此论而修,依此论而练,但能得此论之真谛者少见也。如散打比赛中,常出现出拳击人未中,自己跌扑在地,用脚踢出,对手闪过,自己却掉倒在地的现象,皆为不知“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的功夫艺境所指为何,虽然以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欲狠的五法为用,但未明此五法精髓及其内在本质的联系。

唐顺之最后说:“数者备矣,乃可较敌。”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拳手只有达到手技精,法多,运用纯熟,而明变化节奏快慢,再知果断、坚决、不留情面的稳准之用招,才具备与他人对阵较技的功夫。由此可知,现今散打比赛时,拳手参赛资格的首项是“体能”,这是考虑运动员的安全。但作为一个散打运动员和管理部门,千万不要忽略对拳术攻防技能、智能、武德的考核,否则,散打将成为斗力的竞赛。但如何处理好技能、体能的关系,是每个习拳者、散打教练和管理都门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提出调整计划,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使散打运动向“技精、法多,应用纯熟”的方向发展,才能最终体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

拳术功夫发力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拳术论
政策发力,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浅谈长拳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