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吕贝尔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异同
2014-11-11周丽
周丽
[摘 要]作为广义西方马克思学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与吕贝尔对于马克思学的解读必然有着共通之处,即都预设了两个马克思的存在,但这恰恰也是二者的差别所在。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马克思呢?对此,本人希望通过比较二人对马克思解读的异同来探寻马克思学的真谛,或者求索一种认清马克思学的方法,也唯有如此,我们今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关键词]阿尔都塞;吕贝尔;比较研究
吕贝尔,作为一名学院派马克思学的创始人,毕其一生研究马克思学,即使一路遭人指责,也无畏的坚持学术道路。而阿尔都塞,在人道主义之风正浓之际,独自在荒野挑起反人道主义、保卫马克思大旗,其决绝与勇敢着实令人佩服。1932年,马克思一批早期著作,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的出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了极大的骚动,“两个马克思”、“马恩对立”等论说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仍然争论不断。那么究竟有几个马克思?哪个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呢?作为前提,如果不了解马克思真正的思想,不能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得出的指导思想又怎么让人相信呢?因此,笔者希望以阿尔都塞与吕贝尔为例,比较他们的异同,寻找真正的马克思,或者摸索出其方法,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一、同持“两个马克思”的基本立场
(一)“两个马克思”的出现
“两个马克思”顾名思义,即是指马克思哲学思想并非始终如一、一以贯之,而是分为了两部分,并以对立的状态呈现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一道鸿沟。具体说来,当马克思的一些早期作品,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经公开,随即便出现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带头的,关于真实马克思的大论战。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了新发现了,人道主义的特征得到了凸显和认可,所以“人道主义马克思”或者说青年的马克思才是马克思的精髓。而在《资本论》及以后的著作都未曾超越前期的思想水平,只能视为一种停滞或者后退,也由此这一阶段的被称为“老年的马克思”;但是,还有一些学者,他们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前期的作品还印有费尔巴哈的印记,人本主义色彩过浓,而恰恰之后的《资本论》才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成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这即是当时很有名的所谓的“两个马克思”的观点。由此可见,虽说这两种观点是相向而立的,但是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共同的理论前提,即均预设了“两个马克思”的基本立场。
(二)“两个马克思”的基本立场
著名的马克思学家吕贝尔可称为第一类学者的代表之一,他立志还原马克思的文本,“推崇以早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点,进一步引发出来的所谓的伟大的“乌托邦主义”,即一种人道主义梦想的合理性。”(1)而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认为那是恩格斯及其后人为之建构的。这显然是将马克思的哲学分为了两部分,推崇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而反对恩格斯化的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吕贝尔的观点可以一句话概述为“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
而阿尔都塞则是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成熟时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他在他的著作《保卫马克思》中将这种“两个马克思”的观念视为马克思“认识论上的断裂”,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界,在青年时期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划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2)
他们的观点乍一看似乎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预设的理论前提,那就是存在“两个马克思”——一个是青年时期的意识形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一个是成熟时期的科学的马克思。同时,他们也普遍同意阿尔都塞的划分,即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分界线,1845年前马克思是一个人道的马克思,理论核心是意识形态,1845年后马克思是科学的马克思,理论核心是探求社会历史规律。
二、阿尔都塞与吕贝尔对马克思解读的差异
(一)对马恩关系认识的差异
吕贝尔的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是一种内容庞杂的人道主义先驱,并没有留下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恩格斯及其后人才把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加以体系化、教条化、绝对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本人关系甚微。而且,他认为马克思哲学精髓,就是青年时期形成的人本主义,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属于人本主义哲学范畴,特别是以异化为中心范畴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而恩格思却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实证主义者,试图在物质范畴基础上创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个马克思哲学大相径庭,水火难容。阿尔都塞则认为二人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二)解析马克思文本的方法的差异
1.吕贝尔的文本考据法
吕贝尔一生积极投身马克思学事业,搜集了大量有关马克思的生平传记、著作信件等文献资料,从他的文本入手逐字考究,深入探索,总结出了马克思学研究的三项任务:一是了解马克思的著作;二是批判的分析的评论;三是文献和图书。(3)“但是仅以文本考据作为研究的核心或唯一判断的凭证,理论就有可能被扼杀在考证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可能流失在繁琐的解读之中。”(4)
2.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
阿尔都塞采用了“症候式阅读方法”,与其说这是对直接阅读的深化,不如说是对其的否定。因为直接阅读就是站在马克思早已设置好的视角上审视问题,可是却不知道为什么马克思会这样设置,也就忽视了对马克思本人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马克思文本。这种方法即是要求我们依据某种“症候”去寻求马克思的题中之义,它也许是隐蔽的、深藏的,待你去发现的。对此,阿尔都塞的话是犀利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研究马克思,不但对于理解马克思,同时对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绝对的前提条件。”(5)但这就实在有点难为后人了,一旦掺杂个人的判断就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倾向。
(三)关于意识形态的差异
吕贝尔对于自己“马克思学”的评价,认为是中立的、客观的、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完全独立于当时各种学派与政治流派之间的。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在笔者看来,恰恰相反。吕贝尔等人趁苏联改革失败之机,揪住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致命伤——政治需要(甚至领袖意志)代替了坚实的文本研究,进行猛烈攻击,力图从布尔什维克手中争夺马克思解释的话语权,这难道不是受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驱使吗?吕贝尔马克思学正是冷战时期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产物,其中随处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之流。由此可见,西方马克思学仍在为资本主义作辩护,力挺资产阶级的文化根基,根本上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立的立场无非是为背后资本主义的推波助澜作掩护,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西方有的学者评价说,吕贝尔的“马克思学”是“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对于吕贝尔这种严重曲解马克思理论的言说,我们应当采取绝对、彻底的批评态度。
但事实上像吕贝尔这样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带有严重意识形态偏见地研读马克思著作的西方学者还是少数的。而西方“马克思学”更多地则代表了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及其著作的一个学科,西方马克思学家包括阿尔都塞则是以马克思与马克思著作研究为职业、进行比较客观的文本与史料方面研究的学者。
(四)对于马克思是否属于人道主义者的判定不同
阿尔都塞认为,人道主义就是从人的本质出发,从主体出发来理解自然状况和历史发展。但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却明确强调过,他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出发。这意味着,决定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不是人的本质,主体性的特征,而是社会现实,或者具体说来,是生产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鉴于这点,阿尔都塞断定马克思是非人道主义者。而就此问题,吕贝尔则是坚信马克思是彻彻底底的人道主义者,上文已陈述过,在此不再赘述。
这种种不同都让人不禁思考哪个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是事实不应是这样的,倘若只为自圆其说,那么你一定是带有个人立场的,只是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来寻找只言片语论证你所谓“独立创新”的观点,所以寻找真正的马克思,认识他的所思所想才是你的旨归,才是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是不可回避的基点。但是鉴于笔者功力尚浅、基底不牢,寻找真正马克思这个目标注定坎坷遥远,所以希冀从方法入手缩短目标之路。
三、掌握认识真正马克思的方法
凡是有人来理解马克思,就会掺杂个人的情感、立场,对马克思的阐释也就有了多种方式。妄想回到真实的、原原本本的马克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可以走近马克思,尽可能的还原其本真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学读到的马克思也只不过是接近马克思过程中的一个形态而已。因此,这种研究还要继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关键的是,我们在接近马克思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更新其中的方法,以什么原则、哪些方式、什么手段来面对马克思及其文本,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理论陷阱,少走弯路,还马克思以真正的面貌。
(一)整体性解读
这是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的新需求,是对模块式解读方法的一种扬弃。它旨在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断章取义、无限演绎等歪曲理解的弊病。主要要求在语境、历史、逻辑的全面统摄下来审视问题,对待文本。“这种解读方法其中把马克思的学说在逻辑结构上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整体来考察”(6)即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立场与方法、理想与科学、目的与手段,“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体。
(二)重视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纯粹的理论,它有鲜活的生命,标有时代的印记。对西方不断出现的一些纯理论、甚至与西方一些现代哲学流派或某种文化现象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不要盲从或把它们抬得太高,要更加重视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即更加重视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公正客观价值中立
作为一名研究者,要尽量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学术研究分割开来,坚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坚守客观、公正的学术品格,尽可能的还原马克思的原貌,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不愧于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德)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版。
[2]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3](法)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曾枝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
[5]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版。
[6]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版。
注释:
(1)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3。
(2)(德)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19。
(3)(法)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曾枝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4)胡大平.从文本到理论[J].学术月刊,2009,2。
(5)(德)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43。
(6)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