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融合精细和均衡最优化思想
2014-11-11徐国军
精细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文化,是将教学中的常规模式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去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效果,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精细化教学是在规范化教学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通过精细化教学,实现课堂素质发展的突破。就我的理解,精细化教学具有三个特征:教学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学反馈的及时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心化,教学过程的精致化,教学效果的精品化。
由此,我想起了白天佑老师提出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教育元素结构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理解的精细化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习标准,从“低起点”达到高标准就是教育最优化的最佳表现。“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特征和差异,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符合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要求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实施学生的差异发展。我们平时强调的学科均衡化教学,更多地理解和强调学科间的权重比较要注意平衡,实际上,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科内部一样存在不均衡现象,由于我们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家庭,个人在学业发展上存在着差异,由此带来的学业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以均衡最优化思想来实现教学方式的精细化,以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下面我用自己的精细化教学实践作为个案来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将均衡最优化思想贯穿到“精细化”教学中的。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的第一篇小说。旨在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反映旧时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仪摧残下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由于同学们离旧时代已很远,很难通过生活经验来体悟祥林嫂的命运,很难理解鲁四老爷的丑恶凶残。那么,我在教学中,首先立足苏教版语文教本设计的板块专题特色《慢慢走,欣赏啊》。“慢慢”“欣赏”要把教学重点设定在小说欣赏这一层面。而小说欣赏的范畴很宽泛,我则把欣赏设计在小说的常规鉴赏方面,抓住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扣住情节和环境的美学效果,来理解祥林嫂命运的悲惨,进而发掘出小说的反封建主题。这一教学目标切口不大,起点不高,“低起点”“慢节奏”,容易实现,避免了那种一开始就把鲁迅先生推向神坛,让人生畏的教学方式。通过小说本身去推论小说的主题,进而让人感悟到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是“第一要务”。
课堂的导语设计也是从小说的鉴赏角度开始。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感受《祝福》的情节美和环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互动小组,设定不同的讨论受知要求,落点多一点,层次分明一点,要求就会清晰一点。比如在鉴赏小说的环境美时,我要求第一组迅速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而理解环境描写的几个作用;要求第二小组不仅能做好第一小组的要求,而且能找出小说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而第三小组则重点放在人文环境的拓展上。我把要求用纸质“学案”的形式发给他们,然后分组讨论。第一小组语文基础较差,我花三分钟左右时间提示;第二小组层次稍好点,我则稍作指点,告诉他们“短工”“柳妈,善女人”也属祥林嫂生存的人文环境;而第三小组则要求他们从《呐喊》《彷徨》其他小说中找类似的人文环境,比较阅读。问题深浅不一,组与组之间要求不同,有低起点、有高标准,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耗时基本上差不多,当然在规定时间内,只能在小组内讨论,我设定了一个“自由三分钟”,同学们可以跨组讨论。然后每一小组选派一人参与全班交流,课堂进入最后15分钟反馈阶段。
反馈过程分两部走,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课后反馈的小练习小探究为主。课堂反馈阶段我把时间分成两段,10分钟的反馈和5分钟反思总结,10分钟的反馈是由学生代表交流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5分钟时间是我的反思,这是建立在前40分钟教学互动过程在最后10分钟内同学们的受知反馈基础上,我可以总结、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同学反馈的看法。同学们的反馈过程是三个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第三小组带动第二小组,第二小组推动第一小组。互动联动推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促成了教学效果的精细化。
当然,精细化教学并不就这样简单,但是,我们的每一次尝试都是要向精细化、学科均衡化靠近,以求将来能达到“个性化”的层次。
徐国军,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