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人物刻画的一种方法
2014-11-11马海华
“先人物形象概括,后事例和总结”的记叙文,因表达方式由议论入手给人印象,不是通过记叙和描写让读者自己获得感受,难免有“被”接受作者观点之嫌,其结果反倒没有纯记叙、描写的文章来得自然、生动、形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仅使用记叙和描写,纯粹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咀嚼体会出主人公的形象,那就说明文章已经出彩了。
大师们在人物刻画上采用先声夺人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鲁迅在《故乡》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道德沦丧、经济窘迫、正在破败的杨二嫂——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用语言、神态描写来登场)——通过迅哥儿的眼睛刻画杨二嫂(“圆规”的比喻,堪称文学史上一奇葩)——“不认识么?我还抱过你咧!”(反问、感叹,似乎关系非一般,其实是盛气凌人。然后引出对昔日杨二嫂的回忆,又一次肖像描写,让读者体会出杨二嫂今非昔比是世道衰败所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一派不平的气势、鄙夷的神色和冷漠的笑容,这些描写,活现了杨二嫂的咄咄逼人)——要东西时的无中生有:“你阔了”“你放了道台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个在农村集镇卖豆腐的小生意人,连珠炮似的穷夸对方富贵,其目的竟是索要对方那些“破烂木器”,家境败落可见一斑啊)——“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是有钱……”临走时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尖刻的语言,顺手牵羊的动作,使形象渐趋完整)——“我”将要离开故乡时,母亲的语言补充交代杨二嫂两件事:①她最近每天来“我”家,前天在灰堆里她发现十多个碗碟,咬定说是闰土想偷;②以此为功,便公然拿了那狗气杀跑了。(通过母亲陈述这一侧面描写,完善了人物形象。由于经济衰败杨二嫂已沦落到不知羞耻、无中生有、诬陷他人、不惜去偷的境地)
靠卖豆腐营生的杨二嫂,如今竟然破败到恬不知耻地不遗余力地觊觎人家的小东西,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读者在赏析中可以概括,并找到合理的答案。精彩的语言、自然的形象、合情合理的演绎,读者不禁赞叹作者独运匠心。
再看看曹雪芹在鸿篇巨制《红楼梦》中,是怎样来介绍小说主要人物王熙凤出场的——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神态、语言描写,来者有歉意懂规矩合正统)——林黛玉的反应(用心理活动初现凤姐在黛玉心中的印象)——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正面直视,写穿着打扮,从头、项、裙、身上穿戴、眼睛、身材等方面细致刻画,显示身价不菲气势不凡)——贾母对凤姐的调侃嬉戏(侧面写熙凤在贾母心中的印象)——众姐妹介绍王熙凤,引出其夫贾琏(侧面写凤姐,扩展小说人脉)——黛玉陪笑见礼,王熙凤携手打量黛玉、说、笑、哭(一连串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王熙凤的待人处事非同一般)——贾母劝止王熙凤流泪,她“忙转悲为喜”(细节描写,暗示王熙凤的随机应变)——王熙凤自责,询问黛玉后随即作出了生活安排(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老练)
王熙凤登场时的犀利语言,足见其待人处事有一套。她穿戴得光彩照人华丽非凡,说明其有身份有地位。从一连串的提问中显示出她的处事本领,贾母劝阻她的流泪后的忙转悲为喜的细节,可见其随机应变能力极强,也为下文表现她的势利性格伏笔。如果我们省略了所有描写,仅从情节发展的几条筋来看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她。没有细致的描写,小说就不成其为小说。文学家正是通过细腻的描绘,有血有肉有筋骨,把这个能干势利的封建大家庭中的贵妇人“泼辣”的性格初现端倪。
以上两例在人物的刻画上都是先声夺人。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细节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具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让读者自己去认识、去评判她们。这种按生活规律自然地表达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借鉴的。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该学习两位大师的“先声夺人法”,这样就可以吸引读者。平时我们必须善于捕捉多种人物形象,注意他们的言谈举止。在写作时,尽量不用议论少用抒情,尽量把那些概括性的语言,诸如“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横行霸道”化解成他们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尤其使用好“先声夺人法”,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说他自己的话表现他自己,也让喜闻乐见的文笔为你的文章加分。
马海华,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