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农业环境保护现状及建议
2014-11-10田志婵
田志婵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遵义市农业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正在加大,在各级农业环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遵义市的农业环境总体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为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基于此,对遵义市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环境保护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农业生产中对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农业环境保护;贵州省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5
1 遵义农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现状
根据遵义市国土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遵义市土地总面积为307.81万hm?,其中:农用地272.11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88.4%;建设用地9.33万hm?,占3%;未利用地26.36万hm?,占8.6%。
农用地272.11万hm?,其中耕地84.24万hm?,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0.96%;园地2.16万hm?,占0.8%;林地140.86万hm?,占51.77%;牧草地18.51万hm?,占6.8%;其它农用地26.33万hm?,占9.68%。
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33万hm?,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69万hm?,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42%;交通运输用地1.02万hm?,占10.93%;水利设施用地0.62万hm?,占6.65%。
未利用地面积26.36万hm?,其中荒草地12.08万hm?,占45.8%;沼泽地122 hm?,占0.05%;沙地299 hm?,占0.1%;裸土地1 129 hm?,占0.4%;河流水面2.14万hm?,占8.1%;滩涂0.23万hm?,占0.9%;裸岩砾石地11.76万hm?,占44.6%;其它未利用地153 hm?,占0.5%。
1.2 种植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蔬菜、茶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及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遵义市粮食播种面积75.56万hm?,总产276.22万t;油料种植面积15.73万hm?,总产29.38万t(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14.25万hm?,产量26.02万t);烤烟种植面积6.57万hm?,总产11.31万t;蔬菜播种面积18.15万hm?,总产337.29万t。
1.3 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一大批养殖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部分基地已具相当规模,生产方式由分散粗放养殖逐步向区域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自食养殖向商品化养殖转变。2012年,大牲畜年末存栏88 1345万头,生猪年末存栏342.2万头,羊年末存栏62.49万只。全市肉类总产458 165 t(其中猪392 986 t、羊10 156 t、牛20 500 t),禽蛋产量39 084 t,水产品产量38 266.9 t,牛奶产量7 878 t。牧业产值达935 9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74%。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 遵义市沼气建设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遵义的广大农村,农民日常照明用电,炊煮洗浴则烧煤烧柴,很少使用沼气。沼气的使用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部分农户使用,也由于技术不成熟,建池不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被陆续废弃。
从2001年以来,农村沼气作为推进“三农”建设的重要实施项目,迎来了初步发展时期,国家和省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技术逐步完善,建设数量增多,使用效果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市已修建沼气池48万余口。
2006年以后,农村沼气建设在遵义进入了加速推进期。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时期以至更长时间,在全市建成100万口农村沼气池,使农村沼气的普及率达到65%,已成为遵义市“六个一”工程的重要内容。现在,走进遵义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沼气工程建设的火热场面,可以感受到沼气给农户生活带来的改变。
1.5 农业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遵义市是贵州省农产品主要产地,粮食、油菜籽、烤烟、茶叶、蚕桑、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常年产量占贵州省的1/3左右。遵义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区之一,烤烟常年产量160万担左右。遵义素有“黔北粮仓”的美誉,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t左右。牲畜年末存栏数在700万头(只)以上。农作物秸秆量每年约250万t,约40%被直接作燃料烧掉,用于生产沼气的秸秆不足总量的0.05%。人畜粪便产量每年约1400万t,仅有约0.02%用于沼气发酵,资源浪费大,且严重污染环境。
1.6 遵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013年,遵义市森林覆盖率为48.46%,是全国平均水平18.21%的2.66倍,但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还相差很远。污水排放量达5 309万t,污水处理量仅占33.23%。化肥施用量(折纯)达17万t左右。生活垃圾清运量达68.5万t,是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化肥大量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因此,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尤似空中楼阁。因此,遵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以“六个一百”工程为载体,以“七大产业航母”为支撑,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结合区位优势和区域特征,着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辐射面宽、拉动性强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是遵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2 主要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以构建“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生态格局为目标,将全市打造成“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endprint
2.1 到2015年,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2015年,全市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畜腐禽养殖区域规划,划定禁养区。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农村进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有机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治体系建设,严格监管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有效控制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到2015年,全市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
2.2 到2015年,建立1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
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3 333.3 hm?,形成一批种养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带。到2015年,基本杜绝农作物秸秆的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沼气利用率(包括秸秆先经过牲畜过腹,再用于沼气发酵)由现在的0.05%提高到65%,农村人畜粪便沼气发酵利用率由现在的0.02%提高到6%以上。到2015年,年产燃料乙醇46.2万t,农村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量分别降低62%、50%,农村生活垃圾减少60%以上。
3 采取的措施
3.1 种植业发展中对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3.1.1 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农业生产,尤其是近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化肥、城市废弃物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等,都可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化肥中品位较差的过磷酸钙和磷矿粉中含有微量的砷、镉重金属元素。因此,在全市范围内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数据、结合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特点,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和不含重金属的各种优质肥料进行施肥,做到精准施肥,不浪费肥源,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3.1.2 有选择性地增施有机肥
选择性增施有机肥、与传统的有机肥肥源相比,当前有机肥肥源大多来源于集约化的养殖场,大多使用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常含有高含量的Cu和Zn,这使得有机肥料中的Cu、Zn含量也明显增加并随着肥料施入农田,可以有效补充Cu、Zn微量元素。遵义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砷、汞、镉、铅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危害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应选择无砷、汞、镉、铅重金属的有机肥进行大量施用,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
3.1.3 加强植物检疫
一是要求园区企业严格执行苗木、种子引种检疫和植物调运检疫,种苗繁育企业和生产基地要建立健全种苗生产档案制度。从国外引进的种苗,要严格按照《国外引种审批办法》规定进行审批。二是植保部门要加强园区高风险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植物检疫监管,强化产地检疫。三是植保部门要密切与企业联系,帮助其建立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积极创新疫情扑灭机制和防控模式,切实提升疫情的监测防控水平和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3.1.4 农业防治
利用综合性农艺措施:选用抗病、培育壮苗、采用轮作倒茬与间作套种技术、精耕细作管理、清洁田园等倡导健身栽培法,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
3.1.5 生态控制
结合园区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地边、地角等适宜害虫产卵场所。推广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1.6 物理防治病虫害
人工机械防治;色板诱杀;灯诱杀、食诱;防虫网防虫等去除作物种子中的杂草种子和病种。
3.1.7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田间自然天敌、利用生物药剂、性信息素诱杀,有效控制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
3.1.8 精准用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根据各种农药的特性适期、适量、对症用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药液雾化效果,以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蔬菜地使用沼渣、沼液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3.1.9 科学使用化学药剂
有限度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要精心监测、科学配制,交替使用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农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和同种药剂在土壤和农产品中残留量过大,有针对性使用复配农药、烟雾剂、粉尘剂等农药。
3.1.1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3.1.10.1 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 以养殖利用为主,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生物利用还田等多种循环利用技术与方式,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控制秸秆非农用量,使其产于土而还于土,促进耕地物质能量循环平衡,实现可持续利用。
3.1.10.2 农作物秸秆气化与固化 加强技术研发,解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的“一高一低一差”(焦油含量高、热值低、气化机组整体性能差)的技术瓶颈。在粮食主产区,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线的农村,稳步推进秸秆气化点建设。开展秸秆沼气(生物气化)试点示范,继续扩大农户用秸秆沼气的示范规模,并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开发经济实用的秸秆固化技术和设备,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建设一批秸秆固化成型试验示范点。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建设收储、加工、配送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全市草山草坡草场广阔,年总产草量达1400多万t,全市每年可产青绿饲料200多万t,每年大约有250多万t农作物秸秆。endprint
3.2 畜牧业发展中对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3.2.1 加快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以建设沼气工程为纽带,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废弃物,推广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协调发展。
3.2.2 加强畜禽养殖场节能减排工作
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和限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要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治理要求进行改造,粪尿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实现达标排放,否则予以搬迁或关闭。加强可养区域内大中型养殖场(小区)的治理,按照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通过实施沼气工程、生态发酵床、有机肥加工等工程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3.3 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对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3.3.1 网箱规格标准化
严格按照遵市农通〔2010〕169号文件要求,网箱设置均按照“一套四”模式,即在四个投饵网箱外套一个不投饵箱。投饵网箱面积按照水域面积的1‰进行规划,不投饵网箱面积是投饵网箱面积的1.5倍。网箱为无盖聚乙烯无结网箱,投饵网箱规格为6 m×6 m×3 m,不投饵网箱12.8 m×12.4 m×4.5 m,实行全市网箱养殖规范化、标准化。
3.3.2 合理利用滤食性鱼类
不投饵网箱主要投放滤食性鱼类,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对水质的净化减少污染,促进库区渔业持续发展。
3.3.3 网箱养殖规范化
涉及赤水河流域支流的网箱养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按规划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设置或不设置网箱养殖;对乌江库区、构皮滩库区的网箱养殖,投饵网箱养殖按照1‰的比例进行规划设置,超标准的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3.3.4 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管理
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按照水产健康养殖标准进行生产,依法进行产地水生动(植)物检疫,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尽量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一,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优化养殖场布局,推行养殖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对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限期取缔,对符合规定但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的养殖企业,要限期完善养殖设施建,禁止未处理直接排放。
第二,引导村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宣传绿色防控技术,打造绿色防控示范带。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保护利用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方法,有效控制作物病虫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河边生物隔离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结合流域工业面发展特点,加快转变农业传统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扩大酿酒高粱、小麦种植规模。茅台酒厂等酿酒企业要在上游区域规划建设高粱、小麦等酿酒原料有机农产品基地,加大种植订单数量,促进上游区域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
第三,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广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从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入手,充分利用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垃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5 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功能的限制开发区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的必然选择;是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遵循生态农业经济原理,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6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高端,它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遵照有机农业标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农业生产体系的持续稳定。有机农业生产过程污染少,产品安全可靠、品质良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加快遵义市有机农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3.7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围绕山区特点,主抓以旱为主的茶叶、竹木、中药材、畜牧、红粮、烤烟六大产业集群。以改革生产方式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倾斜、市场拉动和典型带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二是要利用坝区特色,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提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三是要发挥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农村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农民工人化的模式。在山区着力加大开发扶贫力度,抓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坝区和城区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盘活存量等多种措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适当集中,逐步形成大项目支撑、大龙头企业带动、大专业批发市场拉动、大优质种苗基地引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3.8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思路和“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休闲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可以引领全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特色园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集约、节约化经营水平和农业产出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endprint
3.9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长期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覆盖土壤,由施用含有铅、汞、镉、砷等的农药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使用农用塑料薄膜,以及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造成。它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还会通过径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并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通过食物链途径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刻不容缓。
4 建议
随着遵义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在一直以茶、烟、粮、畜牧产业为支柱的情况下,农业环境污染就主要表现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农业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业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4.1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首先,据农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进行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培训出足够多的环保维护人员,做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其次,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4.2 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选择有条件的村做试点,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4.3 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
4.3.1 提高镇、村领导的环境意识
领导者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而且是镇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要通过宣传教育,使镇村领导对村庄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执行。
4.3.2 高度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村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农村环境污染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其最终也仍然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不应该仅仅是把目光盯住城市、盯住那些违反环境法规的大工程大项目上,更应该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
4.4 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积极探索各种补偿机制,如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林机制、水源保护机制、湿地保护机制等环境保护机制等,以奖代罚,充分调动农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5 结语
遵义市委、政府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林业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农村集镇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一系列国家级绿色品牌以及生态县(市)、美丽乡(镇、村)生态社会,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新英.土壤污染来源及生物修复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10) :1288-1289.
[2]王正义.遵义市南美斑潜蝇发生与防治[J].耕作与栽培,2000,(4) :50.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