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认知角度对英语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

2014-11-10刘丹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

刘丹齐

摘要: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隐喻在人类语言与认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于人类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概念语法隐喻作为隐喻的一个部分,对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概念隐喻;概念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48-03

一、隐喻的认知本质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进行了最广泛的定义: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195。在人类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始终都保留着与世界的相互联系、情感及认知,与其有着牢不可破的关联。隐喻作为一种体验,一种方式,始终也解释着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所以,隐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类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的过程。

人类在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中,由认知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关于世界的概念,因而语言符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Ungerer与Schmid[2]指出,抽象事物的认知模式是基于基本的生活体验,这是语言认知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最早创造并使用的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随着逐渐在这些具体概念中获得抽象思维能力,往往会借助具体事物词汇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此便构成了人类的隐喻思维体系。

概念隐喻不同于普通隐喻,它并不因人而异,相反它严格地受制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隐喻思维模式[3],隐喻在“相似”这一基础上,通过认知语境在相互独立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形成关联。在发生关联的过程中,隐喻使得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或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务上,可以帮助认识目标域的特点和结构,因而获得了认知功能。

二、概念隐喻

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是从概念隐喻的存在来加以证明的。根据莱考夫的隐喻认知理论,概念隐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1.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在莱考夫和约翰逊分析得最为透彻的ARGUMENT的概念中,它包含四个主要成分,即ARGUMENT IS JOURNEY,ARGUMENT IS WAR,ARGUMENT IS CONTAINER,ARGUMENT IS BUILDING,它们都各自突出了“争论”的某一方面,这四个成分各自都可视为一个结构隐喻。从争论的方式中可以得出一定的范式,在其中是人们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情。在概念上用旅行、战争、容器和建筑这些词语影响到人们谈论争论时的所做作为。为了理解这一点,人们将始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去,始源域中的点对应着目标域中的点。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结构隐喻:DEATH IS DEPARTURE,LOVE IS WAR,TIME IS MONEY等。隐喻允许人们用熟知的概念来理解相对陌生或抽象的概念的某一方面,如ARGUMENT IS WAR。但是这一过程并不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上,因为战争还可包括“军舰”“火炮”“战机”等。若人们过度关注这两样事物中的每一方面的对应,那么也不可能形成隐喻。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就是按照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而构建成的一系列的隐喻概念。指的是源域中的一些重要结构关系在目标域中仍得到系统的保留,并不意味着源域中所有特征毫无保留地映射到目标域中[4],以概念去代替另一个概念,而是在这一系列的概念中,用上下、前后、内外等方位来联系事物的基本内涵,使得人们可以运用此概念来理解和思考问题。首先,人们是通过自身来认识到内部或外部,然后通过和大自然的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得到对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通过人类自身的基本认知来得知其他概念,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通过人类共有的物质经验,可以发现许多语言中的方位概念是基本一致的,比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但是由于特定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有些隐喻可能会根据语言或文化而有不同。

3.实体隐喻

人类和外部的物质世界永远都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类不仅需要借助于自己对自身器官的认识和方位的体验去认识世界,而且人类也需要用熟知的物质世界知识来帮助自己认识自身的思维和情感特征。人类的思维和情感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总是处于滞后的状态,而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更是捉襟见肘,无法满足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探索和表达,这时人类往往借助于对物质世界的体验来认识和表达。

即使事物并不具备明显的分离或粘着的界限,人们依然习惯于把它们进行归类,如山、川、街角、树篱等。这种看待物理现象的方式可以达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或描述人们的行为方式:给山川定位、街角的邂逅、树篱的修剪等。

正如人体空间方位的认知经验可以产生方位隐喻,人们对物体(特别是我们的身体)的体验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实体隐喻基础,即可以把对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等看作是实体或物质[1]198。

实体隐喻要满足的目的各不相同,比如rising prices通过inflation一词被隐喻为各种实体,由此给人们提供了描述不同经验的方式。如:

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If theres much more inflation, well never survive.endprint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当人们把某中抽象的现象、特征、概念等隐喻化为实体时,就像上面的inflation一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描述、量化、剖析、找出因果关系、确定目标等。

三、隐喻的系统性

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地运作的。用Lakoff & Johnson[1]201的话说,“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含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与概念体系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比如,情感一词在英语中有三个相关的隐喻:

1.情感是人

他们不会有勇气与他争执。

They wouldnt have the backbone to disagree with him.

我们的两个女儿之间出现了互相对立的情绪。

Bad blood has arisen between our two daughters.

“backbone”和“blood”是对人体的表述,用以表达情感,可以用不同的人体部位代表不同的情感。

2.情感是疾病

他们的表演简直惨不忍睹。

His performance was painful to watch.

许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门后体验到人去楼空的失落情绪。

Many parents face “empty nest syndrome” when their children leave home.

她对圣诞购物带有相当大的偏见。

She took a rather jaundiced view of Christmas shopping.

“painful”意为令人难堪的,“syndrome”意为一系列情绪,“jaundiced”意为偏见,这些本是表述疾病的单词在这里帮助人们理解情感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3.情感是颜色

在他最消沉的时候。

When he was in the blackest depression.

他得到工作的希望不大。

His prospects of getting a job look rather blue.

他竟然批评起我的工作来了,我立即火冒三丈。

When he started criticizing my work, I really saw red.

“black”意为痛苦、压抑、情绪低沉;“blue”意为沮丧的,悲伤地,忧郁的;“red”意为生气,发脾气,颜色在文化形成中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情绪。

以上言语表达不同的概念隐喻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示意性的,而非完整的系统):情感是人,情感是疾病,情感是颜色,这三个概念隐喻都是围绕着一个“情感”而展开的。这三个隐喻帮助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对人、疾病、颜色的经验,去理解和把握情感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

四、语法概念隐喻的自身认知

语言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们认知的对象域。语法概念范畴从具体语言结构中的不同特征抽象而来。句法概念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思维的结果。

如“主语”这个范畴包含了颇为复杂的成员结构,最常见的主语是名词,其他为代词、动名词、不定式等,最不常见的为形容词、短语或句子。这些结构之间都与名词具有相似性或共享特征,或结构之间具有家族特征。它们包括:话题、使动者、表述对象、信息焦点、句子之首等。如果符合其中的一个条件,那么就有成为主语的可能(“主语”这个称谓反映了在所有特征中抽象出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或作主地位;而英语“subject”反映了在所有这些特征中抽象出的“对象”、“话题”)。主语是范畴化的结果,具有人的认知参与,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此外,认知语言学主张从认知和概念上来界定词性,如此改变了名词与物、动作与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兼词类与词性之间的转换使用提供了认知基础。兰盖克认为:名词表征一个三维空间的离散个体;动词表征一个一维空间的时间过程。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实际上是把一个动作行为概念的“时间过程”消除掉,并投射到三维空间去,变成一个非时间的离散个体,是一种词汇层次上的隐喻化。

五、结论

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认知主体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概念隐喻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并且贯穿于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中[5]。又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工具和客观体现,因此语言集中体现了隐喻的特征。隐喻是用一个概念网络对对象域的非常规描写或解释。这是一个投射过程,是认知的互动过程。

隐喻又是一种创造机制,它创造了语言文学,创造了语言体系,创造了意义。但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人们的客观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隐喻使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在语言系统中,它可以表现在词汇上面,即语法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Lakcoff & Johnson,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J].cognitive science,1980,(4).

[2]Ungerer. F and Schmid.H.J.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5]卢植.英汉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